5083. 福建省2017年普通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福建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27 浏览数:971

一、单选题

1.

古代兵书《六韬》记载了中原地区骑兵作战和铁制兵器广泛应用的史实,1972年在银雀山汉墓中出土了该书的竹简残篇。隋朝以来正统书录大都认为该书乃姜太公所撰,而今人考证其为后世假托之作。其主要依据是(  )

A.墓葬年代B.兵书内容C.书写材料D.官方著述

2.

战国时期,或由匹夫而为将相,或朝贫形而稃公侯,或起自刑余,或出于盗薮,不论新旧,不问亲疏。这种现象表明(  )

A.士农工商结构趋于瓦解B.礼崩乐坏加速王室衰微C.世卿世禄制度遭受冲击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3.

黑格尔认为,中国的道德原则表现为一种外在的法则, 道德是由政府官员和法律规定的政治事物 。能较好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汉武帝独尊儒术B.唐太宗轻徭薄賦C.宋太祖完善科举D.明成祖设立内阁

4.

唐朝开元年间的一些政务文书显示,中书省官员署名之后,门下省官员写上 奉敕如右,牒到奉行 ,注明时间并署名。这表明中书、门下两省(  )

A.有分工无牵制B.行使宰相职权C.共掌军政大权D.地位髙低不同

5.

清朝,康熙帝改变按人口征收丁税的传统做法,宣布推行 固定丁口,永不加税 政策,雍正帝随后把固定的丁税并人土地税统一征收。上述政策(  )

A.放弃了丁税收入B.引发了税制混乱C.刺激了人口增长D.解决了人地矛盾

6.

1860年,外国公使驻京。恭亲王奕 请设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咸丰帝只同意设 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 ,但奕 认为如此洋人 饶舌必多 ,奏请去掉 通商 二字。这表明(  )

A.公使进京有碍清廷内政B.对外通商尚未达成共识C.筹备洋务引发朝野纷争D.国际交往理念亟需改变

7.

清政府从1865年到1894年,共举外债6次约4000万两白银;从1895年到1899年共举外债次约3700万两白银。清政府外债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战争费用及战后列强索赔B.财政无法负担俸禄开支C.进出口贸易存在巨大逆差D.政府投入巨资兴办实业

8.

与古代商业行会不同,中国近代的商人组织打破了传统的行业、血缘、地缘限制,更积极参与社会政治事务。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传统抑商政策走向没落B.行业之间的竞争加剧C.实业救国思潮空前高涨D.商业经济的地位提高

9.

1905年11月,应淸政府约束留日学生政治活动的要求,日本政府颁布 取缔规则 。此举引发了中国留学生的罢课退学风潮,迫使日本当局暂停实施 规则 。这—亊件(  )

A.加剧中日外交冲突B.促成同盟会的成立C.推动革命思想传播D.引发抗日救亡思潮

10.

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这些省份的社会群体参与公推本省都督的情况见下表。由此可见(  )

省别

参与公推的群体

省别

参与公推的群体

湖北

革命党人、部分咨议员及珅商代表

浙江

各界代表

湖南

革命代表、省城士绅、商警各界代表

江苏

党人代表、新军、官绅

陕西

革命党人、新军

广西

咨议员、革命党人、新军

贵州

省城各机关及团体代表

安徽

咨议员

山西

起义领导人、学界、警界代表

广东

各界代表

云南

军、政、学、商各界代表

福建

福建同盟会分会

江西

新军、绅学各界

四川

士绅和军官

A.共和制度正式确立B.地方势力割据自立C.南方力量走向联合D.民主政治渐成潮流

11.

1916年,在全国产业工人中男工约有39万,女工约有24万,其中仅江苏、广东、山东、安徽、浙江五省女工就达20余万人。据此推断,上述五省(  )

A.城市化进程加快B.妇女地位显著提高C.轻工业相对发达D.政府鼓励女性就业

12.

民国初期,政府开始在县下增设区级政区。除行政机关外,传统的乡族和工会、民团、 党派等新式社团也参与管理。这表明(  )

A.基层治理主体多元化B.中央集权开始瓦解C.新式社团代行行政职能D.政党政治初显雏形

13.

1934年,红七军团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从中央苏区向闽、浙、赣、皖诸省挺进,后与新红十军会师,开辟了浙闽边根据地。其意图是(  )

A.配合苏区第四次反 围剿 B.缓解中央红军的军事压力C.威胁苏杭等日伪中心城市D.保护淞沪战场的战略侧翼

14.

《—九四二年度(陕甘宁)边区财政实行统筹统支办法》规定:对各机关、部队、学校 人员衣食所需以及办公用品,一部分发给经费,一部分改以实物供给,其中不足的部分由各机关部队学校生产自给。这一规定旨在(  )

A.应对财政困难局面B.消除贪污腐败现象C.建立多元分配制度D.贯彻官兵平等原则

15.

有学者在浙东沿海乡村发现一份记录当地宗教仪式的原始文书。在其时间落款上,先后写着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 天运三十八年 公元一九五零年 。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  )

A.纪年缺乏规范B.时局剧烈变动C.宗教势力消长D.新旧观念更替

16.

1978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宣布,不再实行在建国前后提出来的对知识分子 团结、教育、改造 方针。这是基于(  )

A.重新确定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的认识B.知识分子积极响应 向科学进军 号召的现实
C.实施 科教兴国 战略的迫切需要D.贯彻 双百方针 已达成了预期目标的判断

17.

1979年到1984年,政府规定的粮食的收购价格有三种:统购牌价、超购加价、市场价格。这一规定(  )

A.适应了农村改革的现实需要B.确立了市场体制的发展方向C.强化了统购统销的粮食政策D.解决了粮食流通的区域障碍

18.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大队一级干部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但需经公社任命或批准。80年代初,改由村民直接投票产生村干部。这种转变(  )

A.增强了农村党支部的凝聚力B.提高了农村人大代表的地位C.体现了人民公社体制的优势D.有利于基层民主意识的提高

19.

智者学派授人以修辞、演讲之术而不论其学习目的之善恶,使他们攫取城邦权力或在法庭上胜诉,受到了很多雅典人的欢迎,但也有些人认为智者学派败坏了雅典的民主政制。这反映了(  )

A.民主与专制的冲突B.平民与贵族的对立C.功利与道德的矛盾D.个人与集体的分歧

20.

17至18世纪欧洲的自然神论者认为,人可以通过研究上帝所创造的有形世界而得知上帝的存在和上帝的性质。自然神论的提出(  )

A.宣扬了信仰得救的原则B.维护了天主教会统治C.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形成D.有利于理性精神发展

21.

与联邦众议院议员由直接选举产生截然不同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参议院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这种选举方式(  )

A.协调了南北方的利益B.抑制了民众对政府的影响C.违背了权力制衡原则D.消解了联邦与各州的矛盾

22.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爆发了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工人群众三次向国会递交请愿书都被否决,但一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暴力冲突。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A.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广泛传播B.工人运动以经济斗争为主C.工人政党开展合法议会斗争D.渐进性变革成为政治传统

23.

西方浪漫主义前期的音乐作品,几乎都是表达个人情感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宣扬快乐为主题。后期作品常表现悲观、失望、迷茫、厌世的情绪,细致地诠释人类自身的痛苦。这种变化反映了(  )

A.音乐家浪漫情怀的缺失B.近代社会转型的冲击C.科技进步弱化人的作用D.现代主义艺术的回归

24.

1971年,作为不结盟运动成员国的印度与苏联签署了《印苏和平友好合作条约》,规定在任何一方遭到进攻威胁时,双方应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和平与安全。该条约(  )

A.凝聚了不结盟运动力量B.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C.影响了美苏 冷战 态势D.促成了中美关系改善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从17世纪起,英国步西班牙的后尘,开始在北美大陆建立殖民地。1607年,伦敦公司依据国王的 特许状 建立了第一个北美殖民地——詹姆斯城。北美殖民地居民来自英、法、德、荷等国,他们是为了逃避政府迫害和天灾人祸,或者是为了追求信仰自由和美好生活。凭借武器和物质上的优势,他们驱逐或屠杀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强夺其土地。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日益加快,代表了经济发展的方向。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闽南及粤东地区人多地狭,田少山多,所以尽管禁令森严,福建沿海的闽南人 还是向台湾偷渡不绝,直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才被承认完全合法。移民开禁以后,大批闽粤移民纷纷来台。嘉庆十六年(1811年),台湾居民除土著外共有232443户、1901833口,一百余年增长了近十倍。明末以来,台湾西部、东部沿海平原和中部盆地先后得到开发。台湾向大陆输出米、糖、硤黄、藤条等,由大陆输入日用百货,大洋贸易的转运经济转变为两岸贸易。

——据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美成为17世纪西欧殖民对象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闽粤移民与西欧移民迁移形式的不同之处,并说明中、欧移民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12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16、17世纪的中国,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相继占据统治地位,但从学术思想到日常生活,从官员士大夫到平民百姓,激荡着一股离经叛道,追新求异的时尚。明代中后期市民文学兴起,其理论表现是李贽的 童心说 和公安派 独抒性灵 口号的提出,其代表作品则有长篇小说《金瓶梅》、短篇小说集 三言 二拍 等。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耶稣会士东来,中国士人了解到欧洲的数学、历法、地理、水利、军火制造等科技知识和宗教思想,特别是近代的世界观念,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

——摘编自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论》

材料二 西方与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第一次接舷是十六世纪的事,但是真正对照和冲突的时代到十九世纪才开始。我们是让一切观念、信仰、制度很自由地与西方文化慢慢接触,慢慢接受感染,接受影响,于是有时起了一步步渐进的改革,也有时起了相当迅速或激烈的变动。那种种自动的革除淘汰,那种种数不清的采纳吸收,都不会破坏这个站在受方的文化的性格与价值。

——摘编自胡适《中国的传统与将来》

(1)16、17世纪的中国文化呈现出近代化趋向的因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因素。(6分)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 变革与坚守 ,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美国建国后多次出台保护 幼雅产业 关税法,关税居高不下,1866年其平均关税率达40.3%,这一情形直到罗斯福新政时才有较大突破。期间,代表工业垄断资本的共和党人长期居政治优势地位,并不断鼓吹高关税政策。1934年,国会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第一次把关税制订权授予白宫,规定总统有权修改现行关税率,并且倡导自由多边贸易政策。1934到1939年间,美国总体关税水平下降了2/3。1962年,关税水平已降至12%。

——据邓峰《论美国关税法的演变》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议会取代国王牢牢控制着关税课征大权。工业革命时期,英国逐渐取消了农业、工业产品的关税限制,自由贸易更多地被视为一种信仰。1870年后,英国受到新兴国家的严峻挑战,部分保守党精英在20世纪初发起的关税改革运动以失败告终。1906年自由党执政后,英国在关税上继续本行过往政策。

——据欧阳萍《从关税改革看英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美国关税改革的主要趋势。(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由贸易在英国 被视为一种信仰 的主要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归纳美英两国关税政策实施的共同经验。(10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