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93. 山西省太原市2017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二)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山西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7 浏览数:174

一、单选题

1.

春秋时期,管仲提出 四民分业论 ,即 士农工商 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住,分别培养。工匠(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 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 。这一做法(  )

A.提高了工匠社会地位B.促进了手工技术发展C.固化了社会阶层等级D.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2.

唐文宗想把女儿嫁给当时的北方大姓士族,遭到拒绝。文宗怒曰: 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北方大姓)耶? 这表明唐朝(  )

A.中央集权遭到冲击B.宗法观念根深蒂固C.门阀政治影响深远D.婚姻制度变革艰难

3.

北宋中期出现 宰枢互兼 宰枢同议 ,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渐成定制。这种变化有助于(  )

A.提高效率适应现实需要B.集体决策维护中央权威C.崇文抑武防范军事将领D.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

4.

史载,清乾隆皇帝推崇两汉经学,多次在经筵讲学(大臣为皇帝讲解儒家经典的活动)中对程朱理学提出质疑;在刊印儒学经典时,更重视《五经》而冷落宋儒推崇的《四书》。这反映出乾隆时期(  )

A.皇帝推动儒学复兴B.经世致用思潮兴起C.思想领域渐趋保守D.君主意图控制思想

5.

根据《南京条约》文本,五口通商后,中方认为英人可在各口岸的港区居停,不得入城;英方则坚持要到城内活动。咸丰帝认为夷人入城事关中外大防,有损天朝体面。广州官府默许士绅煽动排外情绪,引发1849年反入城风潮。这反映出(  )

A.清政府被动实行开放政策B.广州官民合理维护主权C.清政府抗拒接纳条约体系D.列强曲解条约扩大侵略

6.

1905年春,严复与孙中山在伦敦会面,严复认为 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新乎 ?中山先生曰: 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这段对话说明(  )

A.救国路径趋于多元化B.民族危机日益严重C.孙中山反对教育救国D.严复主张君主立宪

7.

据统计,1920—1936年外国在华投资增加了95%,平均年增长率4.3%,是外国在华投资增加最多的时期,投资集中在金融、外贸、能源、钢铁和近代化运输等领域。这一现象导致(  )

A.民众掀起收回利权运动B.民族工业发展受到挤压C.政府消极应对列强冲击D.列强垄断国内主要行业

8.

1979年,北京东风电视机厂以 散件加工 形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经济效益,被国家广电总局认为是打乱了国家计划,挤压了民族工业。某领导则批示: 看来,这个厂要给洋人做加工厂。 这说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B.引进国外技术造成竞争加剧C.对外开放政策尚未真正执行D.体制和观念的变革任重道远

9.

罗马法将规定国家事务的法称为公法,其效力由国家政权加以保障,不允许依私约变更;将规定私人事务的法称为私法。罗马法重视私人权利保护,但罗马公法的地位高于私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了法律至上原则B.体现了国家至上理念C.维护了罗马民主政治D.维护了城邦整体利益

10.

按照英国《权利法案》的设计:国王是国家元首,拥有行政权;上院代表是大贵族,由国王任命,可以否决下院通过的法律;下院代表是骑士和市民,由选举产生,握有国王征收新税计划的最终批准权。这表明当时英国(  )

A.国王依然掌握实权B.下院成为权力中心C.资产阶级主导政权D.形成三权分立机制

11.

1946年初,美国驻苏联大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写道: 宁肯要一个分裂的德国,至少让其西部成为对付极权主义势力的缓冲器,也不要一个势力范围直达北海的统一的德国。 这一言论(  )

A.拉开了美苏冷战序幕B.导致了两个德国形成C.宣告了美苏关系破裂D.影响了战后国际格局

12.

下表为1947年至2000年美国制造业产值及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单位:十亿美元)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  )

年份

制造业总产值

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1947

60

30

1980

527

24

1993

1118

17.6

2000

1566.6

15.8

A.技术革新步伐减缓B.国际竞争日益加剧C.产业结构调整加速D.知识经济开始崛起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 邸报 是其中最流行的称呼。 邸报 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宋朝的 邸报 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版印刷。 小报 流行于南宋,是一种非官方的报纸。内容以 邸报 所不载的大臣章奏和官吏任免消息为主,也发表过一些要求抵御金兵入侵的议论。它的出版,受到当时政府的查禁。16世纪中叶以后,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政府的监督下,编选一部分从内阁有关部门抄来的邸报的稿件公开发售,这一类报房大多设在北京,它们所发行的报纸,通称 京报 。1638年以后,普遍使用活字印刷。出版和派送京报,从明朝中叶起,成为一项公开的职业。明末 京报 曾经刊载过社会新闻。清朝入关后,北京的报房曾经达到十家以上。

——摘编自梁甲庐《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材料二 近代报纸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一半以上。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时务报》最多时日销达一万七千份,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同时,一大批学习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的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如《农学报》、《新学报》、《格致新报》、《普通学报》、《中外算报》、《地学杂志》等。除《地学杂志》在北京出版外,其余都在上海出版。文学期刊也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等著名长篇小说,都是在这些刊物上首先和读者见面的。1927年后,沪宁一带成为全国报刊的中心,上海一地报纸超过五十家,全国日发行量五万份以上的报纸全部集中在上海。

——摘编自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报纸发展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变化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近代报业出现的新变化。(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代议制政府、自由市场、法治和公民社会,这些原本是西欧和北美社会的四大支柱。在这些代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的支柱内部,有着高度复杂且互相关联的制度在发挥着作用。正是因为这些制度优势,使得西方社会在公元16世纪后在世界上独领风骚。然而,20世纪后这些制度的衰退令人扼腕,使西方世界像明清时期的中国那样,正在走向沉沦。

——尼尔·弗格森《西方的衰落》

结合材料与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从四大支柱中任选一个或多个,探讨这个(些)要素与西方发展历程之间的关系。(要求:自行拟定论题,围绕该论题展开探讨。论点明确,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为了健全和维护户籍制度,汉代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汉制,每县设户曹,掌户口之政,于每年八月案比户口。 案比户口 ,就是把户口按什、伍组织编制起来,并审阅他们的面貌同所登记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等是否符合。一年一度的案比户口,实为核查户口和防止奸非的强制性措施。案比户口之后,就实行造籍。造籍时,必须选用字迹清楚的人进行抄写。每年将户籍层层上报,接受朝廷的检查,谓之 上计 。户籍是上计其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央督促各郡国县道重视人口的增减和检查户籍制度实行情况的一种手段。还利用 赐民爵 制度,引诱流民重新占籍。从西汉惠帝时开始,已实行普遍给天下民户主赐爵的制度。到东汉时又给流民欲占者赐爵,其目的在于以赐爵的荣宠去欺骗农民,使之地著,不随便脱籍流亡,即使脱籍了也乐于再占名籍,借以维护和巩固户籍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户籍制度改革的作用。(7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20世纪30年代,孤立主义是美国社会政治生活中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然而,随着法西斯战争威胁的日益增长,美国资产阶级中许多有远见卓识的人士看到了法西斯是整个人类生存的敌人。在罗斯福的倡议下,1939年11月4日,国会通过了修改中立法的决议,在 现购自运 (现金购货、运输自理)原则下,美国可以向交战国出售武器。1940年6月德军横扫欧洲大陆,法国迅速败亡,英国孤军奋战。美国朝野上下受到极大震动。1940年6月5日,罗斯福宣布: 我们将向抵抗暴力者提供我国的物质资源。 紧接着,美国政府将军火库的50万支步枪、8万挺机关枪、900门大炮和100万发子弹全部运往英国。但是,随着战争旷日持久,英国财政陷于危机,无力再用现款购买美国军火。面对此种情况,美国从维护自身安全出发,决心全力支援英国。1941年3月11日,众议院以260票赞成、165票反对,参议院以60票赞成、31票反对最后通过了《租借法案》。该法案授权总统可以向对美国国防至关重要的任何国家出售、转让、交换、租借或以其他方式处理任何国防物资。法案还规定在战争结束后,受援国应归还 借贷或出租 的武器和物资。

——摘编自王正义《美国租借法案述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通过《租借法案》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租借法案》带来的影响。(7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盛宣怀(1844年—1916年),清末官员,秀才出身,官办商人、买办,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创造了11项 中国第一 :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第一个勘矿公司;第一座公共图书馆;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新中国成立后,对盛宣怀的评价基本是否定的。邵循正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表的<盛宣怀未刊信稿)导言中的结论一锤定音,从此盛宣怀基本上是以买办的面目示人。
文化大革命 中,盛宣怀被称为 洋奴买办 。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之时代背景下,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发生越来越大的变化,加之盛宣怀所经手过的文字(包括日记、信函、文稿、账册等,甚至宴客菜单)被挖掘出来,这些都带动学术界对盛宣怀做出新的评价。他被誉为 中国实业之父 中国商父 中国高等教育之父 ,一时又几乎被视为完人、能人、圣人。

——摘编自蒯世杰《洋务巨擘盛宣怀的生前身后》

(1)根据材料,概括盛宣怀社会活动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以来对盛宣怀评价出现的倾向并分析其成因。(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