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0.2016—2017学年度 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23 浏览数:176

一、单选题

1.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穷天下之民也,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其有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闺之内。 材料表明(  )

A.统治者应减少独治实行众治B.家庭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C.宗法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D.统治者应实行仁政

2.

西汉实行的察举制对于辟召的官吏多采用 试职之法 ,而关于 试职之法 的史料中,频繁出现 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遂就经学,又晓习文法 等字眼,该现象表明(  )

A.西汉官吏选举首先考虑儒士B.西汉法家思想在选官中仍起作用C.西汉选官制度形式繁琐D.西汉儒学始终占有统治地位

3.

廷议、廷推是明代中枢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凡朝廷遇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皇帝必诏令廷臣会议,以共相计议,衡量至当,然后报请皇帝,取旨定夺,其有关政事得失利弊之研商者,谓之廷议;其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则谓之廷推。 明朝廷议、廷推的推行(  )

A.极大地削弱内阁大臣的权力B.表明中国古代中枢体制的成熟C.是废除宰相后的必然产物D.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

4.

从整个科举考试史的角度看,唐代的科举制尚处于早期和探索阶段。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科举制度(  )

A.考生的名望决定结果B.继承了前代的遗风C.主要受制于士族门阀D.未得到平民的认可

5.

唐朝建立之初,太宗命国子祭酒孔颖达对过去经说进行整理,孔颖达等人最后编订了一套统一的解说——《五经正义》,该现象说明(  )

A.唐代统治者热衷于研究儒学B.唐代儒学受到道学、佛学的冲击C.唐代统治者致力于统治思想的重构D.唐代儒学呈现出新发展

6.

关于《三字经》成书年代和作者,大多数学者倾向的意见应是宋儒王伯厚先生所作。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同唱儿歌,用于教育子女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又启发心智。时人觉得本书内容很好,纷纷翻印,因此广为流传,经久不衰,成为历朝历代最重要的童蒙养正教材之一。它的出现和流行说明(  )

A.儒学的政治地位已日益巩固B.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增强C.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浓厚D.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

7.

清朝以 扬州八怪 为代表的画家以人物、花卉画居多,趣味的表现自由,颜色鲜明,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甚至把书法、诗、绘画完美结合,形成这种艺术风格的主要原因是(  )

A.明清中期工商业的发达B.中国文化的浓厚地域性C.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D.画家们开放的社会心态

8.

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是 承古萌新 ,下列哪项不能说是其 的本质(  )

A.科学技术,集大成,总结性B.文学艺术,戏剧小说成主流,平民性C.思想哲学,反封建启蒙,民主性D.西学东渐,西方文化传入,新颖性

9.

下图是近代中国民族火柴厂的两枚火花。它不能作为直接材料来说明(  )

A.设计精美,印刷精良B.中国近代火柴业开始兴起C.实业家的爱国精神D.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发展

10.

1887年,黄遵宪花了12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日本国志》,这是国人研究日本维新史的名作,但国内知道的人并不多。若干年后,总理衙门章京袁昶痛心地对黄遵宪说: 此书早布,可省银二万万两 。这主要反映了(  )

A.洋务运动由学习欧美转向学习日本B.思想文化能创造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C.甲午战后的反思逐渐深入制度层面D.对日本缺乏了解是甲午战败的主要原因

11.

历史学家陈旭麓评价一历史事件时说: 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结性的理性批判。 该事件说法错误的是(  )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B.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C.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12.

某历史学家曾说,__________以 民族国家 为新效忠对象而取代旧式 宗族 种族 国君 的对象,反映民国以来社会历史的变化。“___________”所反映的内容应该是(  )

A.五四运动B.新文化运动C.辛亥革命D.土地革命

13.

1921年,孙中山在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时认为 马克思主义里面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中国的经典学说早在两千年前就都已经说过了 ,而自己的三民主义才是 造成新世界之工具 共产之在苏俄行之,而在中国断乎不能 。此言论表明孙中山(  )

A.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坚持用资产阶级纲领来改造中国C.不愿联俄联共D.主张发展三民主义

14.

把握历史主干知识和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应该填写(  )

18941912

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19211935

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19351945

19491956

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B.国共对峙,走向抗战C.星星之火,力挽狂澜D.抗日救亡,民族复兴

15.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 抗日战争 内容的目录摘编,现在看来,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和统一大业,其中空缺的部分最可能是(  )

A.日本对中华民族所犯下的滔天罪行B.抗战中的国共关系C.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和国外战场的英勇抗战D.中共领导的百团大战

16.

三自一包 是刘少奇于1962年推出的农村经济政策。 三自 即指 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 一包 就是 包产到户 。这说明了(  )

A.最早实行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B.尝试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C.并未改变农民土地的小私有属性D.基本克服了平均主义

17.

湖北省某校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时搜集到以下素材,下面是四位同学拟定的研究课题名称,你认为与下列历史图片最为吻合的是(  )

A.甲:古代欧洲民主政治起源及缺陷B.乙:探究近代国家制度的起源与发展C.丙:管窥古罗马法律体系形成与完善D.丁:古希腊人文主义和民主政治的利弊

18.

在古代通过 丝绸之路 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 丝绸之路 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也是广泛种植。从社会史观方面看,材料主要验证了丝绸之路(  )

A.使人民生活更加丰富B.使中国社会日益进步,逐步走向近代化C.使世界联系日益密切D.体现了不同文明间的激烈碰撞

19.

罗斯福 新政 (New Deal)的核心称为三“R”——复兴(Recovery)、救济(Relief)和改革(Reform)其时国会通过法案规定了工人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标准,承认劳动者有组织起来与雇主集体谈判的权力。该规定属于哪个领域(  )

A.经济复兴(Recovery)B.社会救济(Relief)C.财经改革(Reform)D.农业改革(Reform)

20.

表格中所列的时间和事件,反映的主题(  )

时间

事件

1500

地理大发现

1600

早期殖民扩张

1800

近代工厂出现;改良蒸汽机推广

1900

发电机、内燃机的创制与使用;垄断组织的形成

1950

关贸总协定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2000

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A.人类社会由孤立分散走向整体世界的过程B.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C.工业文明进程中生产组织模式的发展变化D.展示资本主义发展全过程

二、材料阅读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公营经济或称国营经济,古已有之。而1862年太平天国革命结束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又陆续办起了中国第一批大机器生产的近代公营企业。到上个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成立资源委员会,对全国军事、国际关系、教育文化、财政经济等进行调查研究,以有效利用资源,做好战争准备,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抗战爆发后,资委会开始对汽油、煤炭等国防物资实行管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及地方单位及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以调和各方势力和利益;不以赢利为目的,并以忠诚和精神鼓励为主导;企业具体管理方法有租客制、包工制、班组承包制、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等。其中租客制工人对租客的人身依附关系较强,包工制、班组承包制工人对包工头的依附较弱,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工人人身自由。

——摘编自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

材料二 美国的目的和我们苏联的目的不同。美国人希望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不能消灭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无政府状态的根源。……如果不摆脱资本家,如果不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原则,那么你就不能建立计划经济。

——《斯大林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谈话》(1934年7月23日)

材料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古代和洋务派实行公营经济的目的(4分),并分析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其利弊。(9分)
(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和邓小平关于 计划和市场 思想的本质区别?(6分)并分析中共召开14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所处的有利国际条件?(6分)

22.

同样的历史,不同的表述。阅读【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找出两岸教材叙述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12分)
材料 台湾版p20、21:英国本来在我国的商业利益最大,各国划定势力范围后,英国的商业活动反而大受限制,于是怂恿美国出面斡旋。……于光绪二十五年,分别照会各列强,主张开放中国门户,使各国在华的经济利益机会均等。这就是所谓的 门户开放政策
次年,美国再度照会各国,添入维持中国领土与行政权完整的原则,门户开放才算完备,使我国幸免于瓜分之祸;但是列强的经济侵略,却使我国国计民生愈陷困难。
大陆版p46、47:十九世纪末,美国加紧了对东亚的扩张和渗透。小字的部分:从1840年以来,列强的每次侵华行动,都与美国有关系。……1899年秋,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政府提出了所谓 门户开放 的照会。……要求中国内地全部开放,使列强都享有投资的权利。英国首先支持美国的 门户开放 政策,其它国家也先后表示同意。从此以后,美国在中国的侵略势力日益扩大了。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1905年2月,《国粹学报》月刊在上海创刊,标志着国粹主义思潮的出现。什么是 国粹 ?国粹派认为, 国粹 就是 我们汉种的历史 ,包括 语言文学 典章制度 人物事迹 。为什么要提倡 国粹 ?主要目的有二:一是 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 ,鼓吹 排满光复 。二是从古代的 良法美意 中寻找某些可以克服或避免资本主义弊端的对策,反对 醉心欧化 。他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有所怀疑,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缺乏信心,企图从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中去寻找救时的药方。

——李侃《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析国粹派的主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国粹派思潮出现的原因。(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