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1. 新课标全国Ⅰ卷2017年高考模拟考试(二)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全国卷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7 浏览数:230

一、单选题

1.

《尚书·召诰》中记载了周公的言论: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西周避免了重蹈商朝覆辙B.儒家思想植根于久远的传统C.为周代商提供了合理依据D.指出分封制实行的政治前提

2.

西汉后期贡禹、东汉张林都曾主张废止钱币,国家租税皆征布帛及谷。在《后汉书》中,征收 租调 调取谷帛 等记载累见不鲜。这(  )

A.进一步固化了小农经济B.反映出社会动荡不安C.说明田庄影响国家税收D.说明商品经济的萎缩

3.

宋太祖赵匡胤曾对侍臣说: 朕欲尽令武臣读书,知为治之道。 后来的历届皇帝也大多基本继承了这种鼓励士大夫读书,研究学问的风气。由此可知(  )

A.理学的产生有了重要前提B.北宋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国策C.北宋科举制不断发展完善D.北宋民间读书风气蔚然成风

4.

洪武年间,朱元璋虽然在政治上给诸王以极大的权力,但在经济上却主张节俭;永乐后各朝一反朱元璋务从节俭的教导,在政治上实行厉禁的同时,在经济上却鼓励各王府向奢侈的方向发展。这一变化(  )

A.是明朝封建经济发展的产物B.顺应了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C.反映了明朝治国思想的转变D.体现了宗族血缘关系的淡薄

5.

1865年清政府户部报告,1852年户部银库亏银190多万两,1853年亏银400多万两;战时银库每年结存的实银,1853至1857年间平均约11万两,而1858年至1864年年均只有6万两。由此可知(  )

A.列强商品倾销加剧了白银外流B.财政困难迫使政府放松对民族工业的限制C.洋务运动缺乏充足的资金准备D.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府财政体系土崩瓦解

6.

五四运动不久,胡适在学术上拉起了 整理国故 的旗号,开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目录》;1923年梁启超写了《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继胡梁后还有别人提出的国学目录,由此,形成了一股开列国学目录的旋风。这反映了(  )

A.知识阶层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B.知识阶层对传统文化的继续批判C.传统文化拥有强大的生命力D.知识阶层对西方文化的否定

7.

抗战时期鄂豫边区的关税,是指对过往边区境界的行商所征收的过境货物税,即出入境税。……占边区财政收入的1/4,除农业税外,是边区最大的财政收入。据此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

A.体现统一战线的内部矛盾B.存在不同性质的政权并立的局面C.部分的恢复了关税自主权D.有效增加了中共边区的财政收入

8.

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了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1979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提出了 新八字方针 ,即对国民经济实行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说明(  )

A.经济建设正在摆脱 倾束缚B.原八字方针加重了 倾危害C.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全面展开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始探索

9.

西塞罗说, 自然法为人神共有,人类既然是自然创造的,被赋予了正确的理性,也赋予了正确的法律。它不会在罗马立下一条规矩,在雅典定立下另一条。它更不会今天立下一条规矩,明天另立一条。 对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自然法中蕴含着理性的精神B.自然法体现了公正的理念C.自然法具有普适性和永恒性D.自然法是法律的指导原则

10.

某学者这样评论英国的一个时期: 这时候,一个人的统治已经过去,多数人的统治还没有到来,少数贵族把持政权,民众并没有参政的权利……经济取得了划时代的突破 。据此判断英国当时(  )

A.开始确立议会制度B.君主立宪制逐步确立C.盛行自由主义政策D.贵族掌握了一切权利

11.

罗斯福新政……再分配式的、保护主义的、政府主导型的政策虽然经济上往往不大成功,但政治上却颇受欢迎:往往立竿见影,不但有一个清晰的行动主体,而且其政策往往指向一些集中的、直接的、阶层性或行业性的受益者,这些受益者可以立刻成为这些政策的政治同盟军。 这一政策最可能是(  )

A.下令银行停业整顿B.鼓励农民减耕减产C.实施以工代赈的政策D.颁布工业复兴法

12.

法国著名领导人戴高乐,一直主张邦联主义一体化,反对二战后超国家主义的一体化;而他在1958年再次执政后,却做出了支持欧洲一体化的决定,并积极配合《罗马条约》的实施。这说明戴高乐(  )

A.思想根植于民族主义B.反对二战后欧洲的联合C.主张贸易保护主义D.顺应政治多极化的趋势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至迟自西周开始,已经就医药事物而设官立制。后来,伴随着政治和秩序对于关照民生的需求,医疗制度形成并能够日益发展。汉代出现太常太医令和少府太医令两种职能上有所区分的官职;北齐发展为太常寺太医署和门下省尚药局两种机构,并初置为太子服务的门下坊药藏局。隋炀帝时将药藏局归殿内省。实现了药藏局职能与隶属关系的统一。唐朝建设医疗制度,因革汉、北齐、隋之制而损益之。……唐代在中央设立了各级医疗机构;在地方也设立了一定数额的医学人员,包括医博士、助教以及医学生等。配合这些机构及相关人员的设置,唐代还针对医疗事物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性规定,最集中的体现是唐令中有专门的(医疾令)。此外,根据各个时期需要,唐代的皇帝还曾针对医疗问题发布过一些敕文,如玄宗时期的(考试博学多才道术医药举人诏)等。

——摘编自程锦《唐代医疗制度研究》等

材料二 1820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澳门开设一家眼科诊所,随后政府和民间人士相继开办了数目可观的新式医院,到1920年,在大城市新式医院已经取代了传统的 医家 ,成为医疗机构的主体部分。在工作效率上,近代医院制度借助科学化的医疗器械和严密的病理分析,使医生的专业化水平大为提高。在医疗行政方面,1905年清政府开始设巡警部(兼管卫生事务),1912年,南京中华民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卫生司,医院不再是传统的专侍皇宫的太医院,它的服务对象是京城官吏和居民,开始呈现社会化、大众化趋势……西方医疗制度还开启了中国近代医学教育之先河,各方的努力下尤其是各地开始设置医科或医学院,医学人才的培养迅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西方医学在中国的整体传播,改变了单一的中医学独立存在的局面,中国出现中西医并存的医疗格局,现代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事业逐渐确立,中国人的医疗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马伯英《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医疗制度的特点及唐代医疗制度完备的原因。(12分)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医疗制度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13分)

14.

(12分)
材料 人类文化经历了由渔猎文明、游牧文化到农耕文化,再到工业文化的几次转型。有学者把文化转型的方式概括为三种:
①内生型:即主要通过内部变革而引起文化模式的转型。
②回应型:即在外力的冲击下,原有的文化模式作出反应而逐步转型。
③同化型:即全盘照搬西方的文化模式。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 文化转型的方式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楚)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宋代政府将特权阶层之外的民户,分为有土地资产的主户和没有土地资产的客户(即佃农和雇农),主户成为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政府依据资产和人丁将主户划分为五等,以便于赋役的征收。元朝建立后,在借鉴宋代户等制度的同时,废除了宋代以区分主户客户为基础的户等划分,规定除特权贵族外,其他的民户都要求纳税和服役,并将宋代的五等户制度改为九等户制度。纳入户等划分的民户除从事农业的汉人外,还包括从事游牧业的蒙古等民族。元朝以资产和人丁为标准的户等划分,与民族划分、职业划分一起,强化了国家对民众的控制与管理。

——《户等制度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户等制度改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户等制度改革的影响。(9分)

1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于1932年10月提交的报告……否认日本人的侵略是正当的自卫手段,谴责新满洲国是日本的傀儡政权。但是,它没有命令日本撤军。相反,这份报告提出这样一种解决办法: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将满洲变成在中国主权范围内但又在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1933年2月25日,国联正式通过了这份报告,第二个月,日本退出了国联。

——《全球通史》

材料二 国联的使命是维护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因此说国联是 强盗的联盟 是非常适当的。但是,自德意日法西斯相继出现,国联的性质已经发生改变。虽然联盟对抵制法西斯对外扩张不力,甚至纵容侵略者,但国联也进行了抵制侵略和维护和平的尝试。如宣布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占领为侵略行为,伪满洲国是非法的;国联发起的裁军运动实际上延缓了德国的扩军速度,对意大利的制裁是国联反法西斯的重要行动。

——摘自陈旭东《对国际联盟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两国对李顿调查团及其报告都表示强烈不满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国际联盟的作用。(9分)

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张载是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年轻时,范仲淹曾勉励他读《中庸》,学儒家之学。张载读完仍未感满足,又读遍佛家、道家之书。几年后,又发现这些都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便回过头来求之六经,悟出了儒、佛、道互补的道理。回乡后,张载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的实验。前者是为了用儒家礼制净化民俗民风,后者则是为了缓和土地兼并所引起的社会矛盾。特别是对井田制,张载用心最多。他与学生买了一块地,按照《周礼》的模式,划分为公田、私田数井,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企图证明井田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他(张载)提倡 民胞物与 思想: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根据龚杰《张载评传》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载开展社会实验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载 民胞物与 的核心思想,并对此作出简要评价。(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