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2.2016—2017学年度 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23 浏览数:119

一、单选题

1.

公元前782年,周幽王继位。周幽王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B.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C.元侯(大国之君)作师,卿率之,以承天子。 D.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

2.

西周宗法制是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理的制度。同时,贵族们又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形成了同姓为 兄弟 、异姓为 甥舅 关系的以巩固西周王族、贵族利益为核心的奴隶主统治。这说明西周政治的主要特点是(  )

A.王权和神权结合,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B.按照宗族血缘关系实现对地方的控制C.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D.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3.

《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记载: 前汉最初大约70年的特点是帝国力量的巩固、行政的试验和制度的修改……这些年巩固的主要成果可以从诸王国面积和力量的缩减以及同时期帝国沿黄淮流域的直接控制的扩大中看出。 下列与 主要成果 直接相关的措施是(  )

A.独尊儒术 思想的提出B.重农抑商 政策的推行C.推恩令 的实施D.盐铁官营 政策的实施

4.

吴宗国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道: 在隋唐之际宰相制度的变革中,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宰相的人数增加,形成一种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集体权力,对皇权的制约有所加强。 这一看法(  )

A.肯定了科举制下的选官用人制度B.是对三省制下相权制约君权本质的评价C.否定三省制下中央运行机制的设置D.忽略三省制削弱相权、强化君权的实质

5.

明朝政府的中央官制,在洪武初年,仍沿袭汉唐旧制。后来随着明太祖统治力量的逐步加强,才定出自己的一套新制度。下列属于这 一套新制度 的是(  )

A.六部为内侍决策机构B.设殿阁大学士C.中枢机构一分为三、相互制约D.设内阁决策机构

6.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经济达到了鼎盛时期,曾出现了康乾盛世的繁荣局面。中国的GDP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但是有人认为这种状况只是一种 没有发展的增长 。形成这种观点的主要原因是(  )

A.明清时期尚未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因素B.经济增长仍以小农经济的方式来实现
C.明清时期中国官营手工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D.明清统治者继续坚持宣扬国威的 朝贡贸易

7.

《清史十五讲》中写道: 道光帝1820—1850年在位,他的一生似乎与 有缘……当然其中最核心的是国门——大清门……守门的道光帝恪遵古训,兢兢守成,铸成其一生的悲剧,同时亦为时代之悲剧。 造成道光帝 悲剧 的主要原因是(  )

A.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达到最高峰B.闭关锁国政策使清王朝落后于时代潮流C.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动摇了统治根基D.黄宗羲等思想家的进步思想的冲击

8.

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争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该学者评述的的学派分别是(  )

A.儒家、道家B.儒家、墨家C.法家、儒家D.法家、墨家

9.

董仲舒提出: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这一观点在当时的主要影响是(  )

A.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B.发展了 天人感应 理念C.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D.使汉朝开始重视文化教育

10.

北宋时期儒学家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到南宋时期,这种批判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重建儒学信仰目标初步实现B.统治者的大力提倡C.战乱与动荡社会环境的需求D.佛道二教自我改造

11.

《朱子语类》中记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之类,无非这理 其要说明的是(  )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C.理为宇宙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D.存天理,灭人欲

12.

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句子有长有短,可以配曲歌唱。元曲主要是元杂剧,是一种在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包括说唱、音乐、舞蹈和完整故事情节的歌剧艺术。推动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统治政策的调整B.社会环境的变化C.城市经济的发展D.主流思想的演变

13.

近代以来,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以下是前江苏巡抚梁章钜在看到某条约的内容后给友人写的信件: 江南(指江苏)、浙江、广东每省只准设一码头,而福建一省独必添一码头以媚之,此又何说以处之。 该条约是指(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4.

《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 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 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B.中法马尾海战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

15.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 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下列关于以上信息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渐进变革皆是反思的成果B.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是促进反思的原动力
C.戊戌变法是第一次反思后的行动D.第二次反思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

16.

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 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 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

A.否定其排外主义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C.全面赞扬与肯定D.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17.

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材料表明(  )

A.地主阶级洋务派积极创办民用工业B.清政府大力发展近代工业C.近代民族姿本家大力发展机器工业D.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8.

根据下表中数据判断,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期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征是(  )
1865—190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状况统计表

时间

进口数单位:两

出口数单位:两

平衡

1865

55715458

54103274

-1614184

1875

67803247

68912929

+1109682

1885

88200018

65005711

-23194307

1895

171686715

143293211

-28402504

1905

447503943

377338166

-94165777

A.列强对中国原材料展开疯狂地掠夺B.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C.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对外贸易D.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19.

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说: 通商口岸的报刊一般用大部分篇幅来报道地方的和商业的新闻,商业版一般是其他版的两倍。反之,维新派报纸有两个主要版面。一版专用于报道新闻,另一版专用于社论。通商口岸报纸中占很突出地位的商业和地方消息,在维新派报纸中却明显地缺乏。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报纸成为维新派宣传政治纲领的工具B.通商口岸比维新派活动地区商业发达C.阅读报刊已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D.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事业发展前途艰难

20.

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 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喜用外货,亦不足异。无如政界中人,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 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

A.盲目效法成为当时报界的笑话B.辛亥革命推动了西装革履的流行C.政治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嬗变D.西装革履成为革命与否的重要标志

21.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 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 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A.当时 文学革命 的影响还不大B.新青年追求 德先生 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二、材料阅读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一切政治关系皆为内政,没有 国家间 外交,没有与中国平行的、多元的国家观念, 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成来贡职 。只有君临天下的一元等级世界秩序:中国居天地之中心,以控周边的万邦属国。华夷之辨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对外关系,确立了华夏民族在文化上的自信心和优越感,进而形成了对外关系格局里中国居高临下、傲视万国的情势。怀柔远人指导下的对外关系,是一种对外国单方面施恩、关怀的体现。
中国古代外交实践形式有文武两类。文,朝贡、贸易、通过使节团传播先进文化、教授接纳留学人员;武,军事打击。这些形式的实质是以文化感召为导向的军事基础型外交活动。外交体制为天下体系,即君臣关系,强时为君,弱时为臣。中国处于儒家文化共同体的核心位置,既保有道德和法律上的至尊,又能以军力保护诸国,同时在外敌入侵时由邻国充当挡箭牌,为中国争取缓冲时间,实际上也是一种精密的国际安全体系。

——摘编自何新华《古代中国的世界观与清政府的三项外交原则》等

材料二 19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清朝原有的由礼部和理藩院处理对外事务的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西方国家想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关系的强烈要求,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18 61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比如修建铁路,开矿办厂,购买机器、船炮、枪械,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管理关税等,皆归其管理。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总理衙门的设立,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再次,总理衙门的设立,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专门外交机构的政治体制格局;最后,总理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自己的国情,确定了中国的国旗、国歌,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

——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外交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并简要评价。(8分)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主张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 左右皆日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 中国古昔……有所谓 民为贵,君为轻 ,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 。他强调 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区别,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主要原因。(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