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4.2017届 山东省德州市高三4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7 浏览数:87

一、单选题

1.

夏、商都城往往以宫城为中心,宫室组群沿中央轴线作对称布置,官舍、民居、作坊、道路等环绕其周围。凡是宫室建筑都建于地面土阶之上,而且没有当时一般民居的半穴居或穴居形式。这反映出当时(  )

A.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B.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C.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D.经济发展水平极端低下

2.

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并宣称: 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 。韩愈这祥做的目的是(  )

A.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B.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C.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D.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

3.

北宋时, 苏、湖、常、秀等州出米浩瀚,常饱数路,漕输京师。白杭、睦以东衢、婺等州,谓之上乡,所产微薄,不了本土所食。里谚云: 上乡熟,不抵下乡一锅粥。 盖全仰苏、秀等州商旅贩运以足官私之用。 这反映出当时(  )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B.农业生产地域分工扩大C.粮食的商品化程度提高D.重农抑商取得明显效果

4.

清初连续几任巡抚在江苏抑奢劝俭, 酒船妓乐高果看席及丧殡戏乐,概行禁止 ,招致民怨。雍正谕示: 苏州等处酒船戏子匠工之类,亦能养赡多人;此辈有游手好闲者,亦有无产无业就此觅食;倘禁止骤急,……非长策也。 据此判断,当时(  )

A.奢侈风气阻碍经济发展B.奢侈思想占据主流地位C.雍正皇帝反对禁奢政策D.奢侈消费带动百姓生计

5.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约谈判中,清政府对增开商埠、割地、修改税则、赔款各项均比较容易的予以接受。但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则以有违礼制为由多次拒绝,甚至打算以全免关税来换取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这说明清政府(  )

A.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B.仍然抱有天朝上国观念C.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D.开始建立近代外交体制

6.

他的思想中包括一整套西方的政治价值观,他用一种思想体系来阐明这些价值:这个体系把它们纳入儒家总的解释之中。由于他以人们熟悉的传统形式提出问题,因而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发挥的号召力比以往其他形式所发挥的都要多。 这段话适宜于评价(  )

A.李鸿章和中体西用B.康有为和《孔子改制考》C.胡适和新文化运动D.孙中山和三民主义

7.

下表是1910年中国境内流通的货币形式。据此可以判断当时(  )

货币形式

百分率%

新的货币形式

银币

中国银元

9.6

外国银元

43.4

铜币

新铜币

5.9

纸币

银两票

1.7

银元票

2

铜钱票

4

外国钞票

4.4

旧的货币形式

银锭

14

铜钱

15

——据[美]郝延平《中国近代商业革命》

A.自然经济完全解体B.西方列强控制中国金融C.中国融入世界市场D.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压制

8.

去年上海发生罢工至七百余次之多,人民确寄予不少的同情。可是在民主政治下的广州、汉口,罢工次数不及上海五分之一,然而人们却表示憎恶的心理,奇怪! 该短评所述现象最有可能发生于(  )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前期

9.

1983年,国务院发布《城乡集市贸易管理办法》指出: 城乡集市贸易,是我国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应当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通过行政管理和国营经济的主导作用,把城乡集市贸易管好搞活,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这说明在当时(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B.对市场调节的作用有了一定认识C.城乡集市贸易扰乱了正常经济秩序D.国家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0.

美国法学家莫里斯指出: 近一百二十五年间在美国所制定的一切法律——大都是为从事废除封建时代的规则和陋俗而恢复到罗马法的原则,有时甚至还回到罗马法的字句上面去。换句话说,罗马法和封建主义的《普通法》间的竞争,到今天还继续着。 在此,他强调的是(  )

A.后世的法律与罗马法相互抵触B.美国法律对罗马法精神的继承C.罗马法是世界上最完备的法律D.罗马法依然适用于今天的美国

11.

卢梭明确地表示,原始人才具有真正的道德,人类社会从古至今,是一个日益堕落的历史。由此,要享有与生俱来的 天赋权利 ,就必须打破一切历史、文化造成的禁锢。据此可知(  )

A.卢梭强调自由平等是普世的价值B.卢梭思想具有破坏性的一面C.卢梭的思想更具民主性D.卢梭主张实行民主共和

12.

在罗斯福的 百日新政 期间,罗斯福向国会提交了15项重要提案,国会几乎没有经过任何周折,全部予以批准。罗斯福通过自己的班子迅速起草制订他认为是必要的法律,然后交由国会批准,取代了过去那种仅由总统建议、国会批准立法的做法。这体现出当时美国(  )

A.总统取得超越议会之上的权力B.三权分立体制受到了破坏C.国家干预政策得到了一致认可D.分权制衡机制的自我调整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很早就建立起包括救济在内的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孟子认为要使百姓接受统治,先从救济老幼、鳏寡孤独开始。朱熹主张设 社仓 救济百姓,还强调赈济要与发展生产结合起来。汉代光武帝曾命 郡国有谷者,给禀(官府供给粮食)高年、鳏、寡、孤、独及笃癃、无家属贫不能自存者,如《律》。 宋代将坊郭十等户中的下五等户作为 贫弱之家 予以救助。元代延续前代的基本规定,并在《刑法志》 户婚 项目下,有设立 养济院 收养鳏寡孤独的制度,明清大致沿袭。

——摘编自王文素《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研究》

材料二 从1 9世纪末起,英、德等国先后颁布了针对疾病、工伤事故等的保险法。针对低收入群体以及老人、儿童和妇女,西欧又建立或完善了救济制度。在理论方面,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贝弗里奇是最有代表性的社会保障学者,其中贝弗里奇被西方称为 福利国家之父 。二战后,西欧逐步建立起面向全民的社会保障网,除退休金、失业和医疗工伤三大保险外,还设立了孕、产妇补贴、幼儿、学童补贴等几十种项目。欧共体也逐步形成自己的社会政策。1972年,欧共体 社会行动纲领 把解决失业特别是青年人和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列入优先目标之一。80年代,西欧各国为了缓和财政不平衡状况,增加税收和削减社会保障支出。

——摘编自李琮《西欧社会保障制度》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相似之处。(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5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时期

曹操形象

三国到隋唐

陈寿《三国志·武帝纪》中推崇曹操为明略最优超世之杰。在这一基调下,唐朝以前对曹操的评价以颂扬为主,尤其是李世民的《唐太宗皇帝祭魏太祖武皇帝文》对曹操充满敬仰。曹操在民间也具有广泛的影响,曹魏的主要建筑铜雀台和曹操的墓区西陵在屡经政权更迭之后仍能作为标志性的名称。

宋朝南迁之后,曹操的形象发生根本性变化。南宋统治者同情地位和自己相仿的西蜀,而敌视地位和金国相仿的曹魏。曹操的脸谱彻底改变,变化成为欺世奸雄。

元明清

元朝统治时期,百姓痛恨统治者的思想情绪被投射到民间文艺作品上,通过间接的形式而宣泄出来。明朝初年,民间说唱故事被罗贯中搜集在一起,编写成为《三国演义》,使得曹操的奸雄形象最终定型,而长期被世人切齿痛恨。

新中国成立之初

毛泽东曾经多次赞扬曹操,特别是1957年制1959年间,更在公开的场合发表肯定曹操的讲话。

——摘编自李凭《曹操形象的变化》

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段,指出曹操形象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北魏政权的前身代国实际上是以拓跋部落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各部落基本上逐水草而迁徙放牧,牧民是部落首领的私属,对后者有人身依附关系。公元386年,拓跋珪开始第一次 离散诸部 ,解散部落组织,剥夺部落首领对其部落的统领权力,将牧民连同其首领在内统统转变为国家的编民。同时又实行 分土定居 ,分给牧民土地,使其从事定居农耕或放牧,不准随便迁徙。但也有高车等一些部落因为发展程度低而被保留下来。由于诸多部落的激烈抗拒,加上西燕、后燕等外部势力的入侵,离散诸部曾两度中断。第二次是在公元394年与卫王拓跋仪主持进行的屯田相配合而实施的。第三次是在公元398年,在灭燕战争之后大范围的全面推行,北魏政权统治下的大部分游牧部落被离散。这一年,北魏迁都平城,建宗庙,立社稷,魏王拓跋珪称皇帝,是为北魏道武帝。

——摘编自李凭《北魏平城时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拓跋畦离散诸部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拓跋畦离散诸部改革的作用。(9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73年日内瓦国际和平会议后,基辛格在埃以和叙以之间进行穿梭外交,促使各方分别于1974年签署了军事脱离接触协议:以色列放弃部分西奈和叙利亚的领土,埃以承诺互不使用武力,苏伊士运河对以色列民用船只开放。埃及曾在阿以冲突中付出过巨大代价,经济不堪重负,政局不稳,民众不满,总统萨达特决心迈出和平的第一步。1977年,萨达特对以色列进行了历史性访问。1978年,在美国主持下,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签署了戴维营协议,埃以双方承认242号决议是和平解决中东问题的基础,中东各国有权在安全和公认的边界内和平地生活。1979年萨达特和贝京在白宫签署埃以和约。1980年,埃以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戴维营协议结束了阿以之间的全面交战和对峙状态。协议签订后,美国给了埃及数十亿美元的援助,在美国的活动下,西方大国也开始对埃及提供贷款以及开展各种援助。埃以和约违反了阿盟对以色列 不谈判、不缔和、不承认 的原则,利比亚、伊拉克等坚决反对戴维营协议;苏丹、阿曼等国则支持埃及。最终,阿盟开除了埃及的成员国资格,并将总部迁出开罗。萨达特本人也被伊斯兰极端组织所刺杀。

——黄民兴《中东历史与现状十八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埃以关系改善的主要因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埃以关系改善带来的影响。(9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大业十二年(616)隋朝各地农民起义军有了很大的发展。韦城(今河南滑县)法曹翟让据有瓦岗寨,李密走投翟让。他为翟让画策,自往游说邻近的小股义军,所至皆附;又建议翟让直趋荥阳,休兵馆谷,待士马肥充,并设伏军杀荥阳通守张须陀,瓦岗军第一次获得全歼敌军的大胜。
大业十三年(617)春,李密与翟让率精兵七千人袭取东都粮食供应地兴洛仓,开仓济民,并设伏兵大败来攻隋军,瓦岗军威声大振。翟让推李密为主,号为魏公。各地义军首领归附者络绎不绝。大业十三年十一月,在石子河击败江都通守王世充之后,李密置酒宴请翟让,李密部将蔡建德举刀从后面砍杀翟让。武德元年九月,王世充简练精锐两万余人,出击李密。李密 惑于众议 ,亲率精兵出偃师迎敌。第一天接战时,就遭到失利。李密又恃傲轻敌,不设壁垒;敌军乘夜潜伏溪谷中,第二天奔向密营,纵火焚其庐舍,密军大溃。李密投奔唐朝,后为唐军击杀,时年三十七岁。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密威望日益提高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李密的功过。(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