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浙江温州
“十五校联合体
”高一第二学期期中·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史记·平准书》云:“(汉初)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司马迁的这段记载,用
“困
”
“辱
”二字准确概括了汉代的抑商政策。两汉以降,历代王朝的抑商政策与立法主旨不外
“困
”
“辱
”两途。
——范忠信等《论中国古代法中“重农抑商”传统的成因》 (1)中国古代的为何要推行抑商政策?该政策始于何时?结合所学,试从
“困
”
“辱
”两途说明抑商政策的表现。(8分)
材料二 1882年美国人华地码想在上海设立纺织厂。清政府除了通过外交途径阻止其设厂外,还通过逮捕惩办等方法迫使投资于公司的华商退股,终于使华地码的计划落了空。日本人也想在上海开设织布公司,
“经日本钦差与中国官、商议其事,卒不果行。
”
——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晚清政府对近代工业的不同态度及其影响。(6分)
材料三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在战火中被迫大规模西迁,这一举动被称为中国工业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
“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这次内迁的工矿企业,基本上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骨干企业,它们带去了大批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力量,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并带动了整个后方工矿业的发展,奠定了后方近代工业的基础,使大后方第一次建立了带有独立性的工业体系。
——摘编自刘国武《抗战时期内迁民族工业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抗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