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5分)
材料一 秦统一,将重农作为基本国策布行天下。始皇二十七年下令对全国民众
“赐爵一级
”;三十一年,
“赐黔首里六石米、二羊
”,普遍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政治地位。同时,
“使黔首自实田
”,承认既有土地占有关系,并以法律形式予以保护。汉初,国家财富匮乏,实行了
“轻徭薄赋
”和
“与民休息
”政策,使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文、景帝皆强调农为天下之本,亲自参加籍田礼,以示鼓励农业生产之意。至武帝时,更是
“用事者争言水利
”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持农业稳产高产。
——摘编自《先秦以至秦汉时期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探析》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重农传统不断受到挑战,农业的基础地位开始动摇,
“以商立国
”
“以工立国
”的思潮叠起,洋务大员举办军工民用企业兴致盎然,对农业的现代化却熟视无睹。然而,走上革命之路的孙中山对
“三农
”问题倒不曾忘怀。他在《农功》一文中指出,
“以农为经,以商为纬,本末备 具,巨细华赅,是即强兵富国之先声,治国平天下之枢纽也。
”他认为,农业是
“其他种种百业之母
”,农业一兴,
“则凡百事业由之而兴矣
”。
——摘编自《孙中山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思考》
材料三 20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人民公社体制的自身弊端使它难以为继,由农民创造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更加速了它的瓦解。1983年,存在25年的公社制度被正式废除。公社政治上的作用转移到新成立的乡镇政府。农村受压抑的经济潜力的成功释放带来经济利益关系的变革,使农村社会呈现出显著变化……有些地区在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过程中,由于缺乏正确引导,集体财产被哄抢,公共设施因无人管理而荒废,党的方针政策不能顺利贯彻,政权管理机制在村一级出现断层,农村社会呈现无序状态。乡村基层组织的资源动员能力和国家调控能力的普遍弱化,不能不使国家急需以新的组织形式来重建农村秩序。正是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这种变化,使村民自治应运而生。在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10年后,……村民自治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
——摘编自薛钰《试论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政治民主建设的互动关系》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朝与西汉统治者在重农举措上的不同及其共同作用,归纳出孙中山的重农主张并简要分析。(13分)
(2)依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农村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以上材料中的重农举措所体现的时代特征。(1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