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1. 新课标全国Ⅱ卷2017年高考模拟考试(二)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全国卷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7 浏览数:5128

一、单选题

1.

霍光秉政后对当时的丞相田千秋宣称, 始与君侯俱受先帝(汉武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 。霍光能 治内 、田千秋能 治外 是由于(  )

A.宗法制B.察举制C.郡国并行制D.中外朝制度

2.

阅读下表,据此说法正确的是(  )

中原

西北

东北

江南

岭南

战国

117

29

——

——

——

西汉

238

54

13

47

——

东汉

467

95

14

138

29

——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情况表

A.汉代南方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B.汉代的铁犁技术已经普及全国C.南方农业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D.长途贩运促进了农业技术传播

3.

有个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 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 当时是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 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 贼犹豫了,说: 这,好像不太好吧。 他向贼大喝: 这就是你的良知! 这个故事意在说明(  )

A.物皆有理 B.格物致知 C.发明本心 D.致良知

4.

1868年,大学士倭仁认为中国人学 西学 ,是 舍中法而从西人 ;恭亲王奕 认为 西学中源 ,洋人只是对中国传出去的文化推陈出新,中国人学 西学 也无可厚非。相比之下,奕 的看法(  )

A.不利于洋务运动开展B.对学习西学有双重影响C.有利于民主思想传播D.主张学习西方民主政治

5.

阅读下图,该图是列强在1893—1928年间在华设立的商行户数。对1893—1928年间这一经济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各国经济实力决定其在华的商行数B.资本输出是此时期列强的侵略重点C.我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的春天D.该时期德国完全放弃在华侵略利益

6.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 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四渡赤水 主要体现了(  )

A.军事指挥的灵活多变B.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C.声东击西的典型战例D.北上抗日的历史使命

7.

1954年宪法的文本表述中,条文中尽量没有用 为、时、应、得、其、凡 等字,而改为 是、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 规定之 中的 字用在一句话的末尾,没有实际意义,也都去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1954年宪法具有灵活性的特点B.1954年宪法具有严谨的宪法结构C.有利于民众对宪法的理解和拥护D.1954年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8.

新中国初期(1949—1956年),百废待兴,国家贫困、技术落后,全国仅有两个化肥厂,几乎没有任何农业机械设备,缺乏驱动水泵的电力或小型发动机,这些现状意味着只有期望农业和农民来实现工业现代化了。这说明(  )

A.一五 计划后农业生产力提高不明显B.以钢为纲 不合时宜C.农业支持工业有其必然性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9.

梭伦改革后,雅典民主政治的公职人员很少有完全独立的权力,如执政官除行使行政权力之外,还要行使一定的审判权,正如恩格斯说: 在雅典没有总揽执行权力的最高官员 。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一大特色是(  )

A.人民主权B.三权分立C.权力制约D.轮番而治

10.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五条规定: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多数同意 ,同时规定帝国皇帝有宣战、媾和、缔约、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任免官吏等权力,帝国宰相只对皇帝负责,皇帝有对宰相的任免权。从以上材料得出的共同结论是(  )

A.德意志帝国中央权力广泛B.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特征C.德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D.确定了普鲁士的支配地位

11.

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认为: 讨论、证明、说服,是工业者所用的唯一方法,他们应该用这种方法去取消贵族、军人、法官、富人等对于社会产业的管理 。这种观点的空想性体现在(  )

A.没有选择正确的阶级斗争的对象B.工人运动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C.没有意识到工人阶级要夺取政权D.离开阶级斗争来实现社会主义

12.

二战期间,非洲被迫卷入战争并成为战场。据统计,二战期间,非洲供给世界所需铀的100%,工业用钻石的98%,钻的90%,黄金的50%,铬的39%,钒的24%,锡的22%,锰的19%,铜的16%,铂的13%。这说明(  )

A.非洲的国民经济已经完全被殖民化B.非洲的民族主义经济力量逐渐成长C.二战期间非洲的工业资源已经被挖空D.客观上非洲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很突出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又称贵族院,进入上院的均为世俗贵族与宗教贵族,其席位被贵族阶层所垄断。下院又称平民院,议员由选举产生。
以19世纪初英格兰202个选邑为例……选民人数在1000人以下的选邑多达159个,而这些选邑至少可以选出313名议员,约占英格兰全部489名议员总数的64%。在50人以下的选邑中,20个人口在20~50之间,4个人口在10~19之间,1个人口只有5名,还有两个根本就没有人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伦敦地区人口已达百万,也仅有10个议席。1820年时,新兴工业城市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三个市人口总计50万,却未能分配到一个席位。
根据1710年的议会法案,各郡议员只能由年收入600镑以上者担任,而市镇议员也须由年收入300镑以上者担任。这些规定显然是把中低收入阶层排除在议会之外。在郡选区,选举的独立性仅限于贵族阶层,谈论选举的民主性非常荒唐可笑,因为收买选票的事情往往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每到选举期间,候选人争相贿赂选民,最为直接的是给选票开出价码。收买选票之所以有市场,主要是因为对于大多数下层选民来说,选票就相当于一笔财富,因而随时愿意卖给开价最高者。据统计,1782~1820年间65位内阁成员中,43位是贵族,剩下的22位中14位是贵族之子,其他8位也与贵族有着亲戚关系。
材料二 英国的政治制度变革一般采用暴力革命或者和平改革(这里是指 光荣革命 和议会改革)的方式。到底该采取哪种方式呢?就英国而言,最终采取的是和平改革方式。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 光荣革命形成的传统为英国提供了一个和平解决问题的框架,使得通过改革完成政治民主化成为可能

——摘选自《议会改革与英国的政治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简述1688年 光荣革命 后英国议会制度仍然存在的问题。(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832年议会改革的历史意义。(9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指出英国选择 和平改革方式 的原因。(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与其说制度是经济进程及其各种变动的决定因素,不如说是它们的衍生物;制度仅仅是利用而不是决定经济进程及其变动。也就是说,制度是经济进程衍生的适应性工具,而不是经济进程的原因或社会温床。因此,制度并非起着一种根本原因的作用,人类社会的运动是由基本的经济力量—— 首要的动力机制 ——推动的,制度通过 次要的机制 对这些力量做出反应,而不是推动这些力量。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阅读材料,有的学者认为:经济进程的发展和各种社会因素决定了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要求:运用至少三个史实作为例子,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然而,在英国宗教改革期间,亨利八世所实行的措施中,有一项措施对后世的影响甚大,那就是废除修道院制度。修道院中丑闻与弊端层出不穷,久已为人们所诟病。而且,僧侣、修道士们对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一事一般都抱反对态度,他们继续效忠于教皇。但是,亨利八世决定向修道院开火,主要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由于过惯了挥霍浪费的生活,亨利八世经常处于财政拮据状态,他发现解散修道院及没收修道院的地产,可以解决财政困难。1536年他终于开始行动,下令解散376所修道院。到1539年他又下令封闭大修道院200所,勒令修道士还俗,发给生活津贴,并且没收修道院的全部土地。对于没收来的土地,亨利八世将一部分归王家所有,一部分赏赐给自己的亲信及大贵族,一部分在市场上抛售。被抛售的土地都落到大资产阶级手中。呢绒商人理查德·格拉善一次用1173镑购得约克郡三座修道院的土地。获得修道院土地的人们形成了一个反对恢复天主教的既得利益集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宗教改革期间亨利八世废除修道院制度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亨利八世废除修道院制度的影响。(6分)

1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自1945年6月9日成立了负责占领管制和监督事项的军政府后,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政治上惩办重要的纳粹分子,到1947年,共清洗纳粹分子39万余人;大力支持当地革命民主力量,准许建立反法西斯政党,各地陆续建立了德国行政管理机构及各级地方自治机构。经济上,没收战犯、纳粹分子的财产;解散垄断组织;对大企业实行国有化;进行土地改革,消灭了容克地主阶级的经济基础,使苏占区经济逐渐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苏联以受德国侵略而遭到严重破坏和损失为根据,坚持对德国采取严厉的赔偿政策。在当时苏占区民生凋敝的情况下,大批拆迁德国的工厂设备。到1950年底,苏联公布得到的补偿为76.58亿美元(西方估算为120亿美元)。
美国驻德军政府在本占区尽可能对纳粹战犯从轻发落。它拒绝对工业家、战争罪犯进行国际审判,同时,对确定犯有战争罪的75%的人仅判处罚款,对20%的人仅限制其选择职业或禁止担任公职。它还设法重建资产阶级政党。在经济上,没有对任何一个大垄断联合企业进行非卡特尔化,军事工业设施没有拆除。并积极策划美占区与英法占领区的合并。
英国不愿彻底肃清法西斯分子,同时企图占领德国西北部大工业地区,以制服它在欧洲最大的工商业竞争者,组织在英国控制下的西欧联盟。但又苦于力不从心,同时认为强大的苏联比德国更加危险,何况德国强大也便于英国在欧洲实行平衡外交。1946年12月2日,美英在华盛顿签订了将占领区合并为双占区的协定,并1947年1月1日开始实施。
法国未与美英占区合并,力主分割德国,共管鲁尔,由法国占领萨尔,并管理莱茵河左岸。它反对在德国西界确定前急于建立德国中央行政机构,拒绝西方3区合并。但是这种对德强硬政策缺少相应的实力作基础。1947年3、4月间,美英两国同意法国对萨尔区实行经济合并的要求,从而换取了法国在对德问题上的逐步合作。这以后,法国对德政策发生了转折。

——《世界史·现代史(下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美、英、法对德分区占领时选择对德政策的利益着眼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苏联对德分区占领采取的措施。(7分)

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梁漱溟,有 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 之称。曾醉心于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国的实现,先赞成 君主立宪 ,随后又加入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后来他转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 路向 。他认为中国是 伦理本位,职业分途 的特殊社会形态,必须从乡村入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并积极从事乡村建设的实践。但由于他认为中国缺乏阶级,不赞成用暴力革命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到头来他虽付出 一生心血、全副肝胆 的努力,仍没有也不可能实现他的宿愿。新中国建立后,他 醒悟 到自己走的是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
1946年梁先生任民盟秘书长,同其他民主人士一道为争取国内和平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同年,梁先生受民盟总部委托赴昆明调查 李闻惨案 ,发表《李闻案调查报告》、《李闻被杀真相》,旗帜鲜明,义正词严地痛斥国民党特务的暴行。1955年,他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 台湾同胞归来欢聚 ,使 祖国统一达到完整无缺
梁漱溟认定,尽管目前东方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迫,几有断绝之虞,但这却是暂时的,中国文化不仅仅不应该断绝、也不会断绝;不仅仅会在中国复兴,实现中国的富强,更是会走向世界——正如古希腊文化在近代西方的命运一般。

——《梁漱溟诞辰120周年:中国知识分子的操守与担当》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梁漱溟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文化思想。(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简述梁漱溟的思想与实践的积极意义。(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