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2. 河南省郑州市2017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三次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6 浏览数:444

一、单选题

1.

古代中国有两个典型的中央建制:一个是汉武帝为分割外朝权力而由身边亲信组成的 内朝 (官职有中书令、尚书令、门下侍郎等)长期演变而来;另一个被称为 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材料中提到的两个中央建制的相同点是(  )

A.都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B.都是中央设置的行政处置机构C.都体现了 分化事权 的制度安排D.都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办事效率

2.

王夫之曰: 村野愚懦之民以有田为祸,以得有强豪兼并者为苟免逃亡、起死回生之计……田不尽归之强豪不止,而天下之乱且不知所极矣! 材料反映了(  )

A.商品经济发展加快土地兼并B.农民负担沉重寻求庇护C.当时租佃关系开始兴起D.强豪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3.

王阳明曾说: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清代大儒李绂认为 圣人之学在于躬行心得,学必躬行而后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李绂继承发展了王阳明的知行说B.两人都无限夸大主观精神的作用C.两者都是理学走向僵化的表现D.反映了思想文化的 逃世 趋向

4.

有学者认为, 鸦片战争之后,现代国际体系塑造出 中国 这一现代概念,她需要以一国的身份参与世界各国事务,而不再是以天下共主的身份领导无边无际的 天下 。由此,中国在外来军事挑战下,开始向近现代社会艰难转型。 下列能够体现晚清逐渐融入近现代国际体系的是(  )

A.承认租界管理本国侨民B.允许西方来华传教游历C.互派公使进驻对方国都D.甲午战后放弃宗藩朝鲜

5.

杜君立在《现代的历程》一书中认为, 在资本主义崛起(或近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战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对工业化而言。不同程度的工业化取决于国家受战争影响的强烈程度。正如18世纪长期的激烈战争将英国推向了工业化。 以下最符合材料基本思想的表述是(  )

A.战争是英国开展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B.洋务运动与内部战争压力有很大关系C.法国工业革命滞后与周边威胁有关联D.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与一战的爆发相关

6.

孙中山在1920年《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中说: 自北京大学学生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莲蓬勃勃,抒发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倡导……此种新文化运动,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 由材料可推断出孙中山此番言论的意图是(  )

A.强调国民党应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纲领B.要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
C.要进行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D.借鉴五四经验调整革命策略和方法

7.

下表为1985—1989年我国物价上涨指数情况统计表。这一现象(  )

年份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物价指数

119%

7%

88%

207%

163%

A.表明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了市场的繁荣B.说明改革开放提高了人民的购买力C.有助于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D.源于国际局势紧张引发了国内抢购潮

8.

学者刘刚在《自由的款式》一书中说:“(雅典)城邦以广场取代王宫作为城邦的标志性建筑,表明城邦的缔造者们已将公民的公共生活置于王权的需要之上;以神庙取代王室作为城邦的精神性标志,表明公民的公共精神已从王权的束缚下彻底解放出来。 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城邦民主政治直接取代了王权B.城邦充分保障公民的个体生活C.发放观剧津贴与此追求正相悖D.此状况容易侵犯公民个人权利

9.

英国史学家彼得在《德国天才》中写道: 德意志帝国尽管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强国,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工业、科学与思想领域的成功之中,但德国仍然被一小部分传统精英所控制,其中包括土地贵族与军事领袖,而他们的首领正是皇帝本人。 以下推断符合当时德国史实的是(  )

A.帝国宪法规定的选举制没有实行B.帝国宪法没有赋予议会立法权C.在政治体制上仍然是君主专制D.经济崛起与政治滞后的错位现象

10.

启蒙运动者认为应该向非基督教世界的东方求助借鉴,吸取合乎理性法则的思想材料。儒家学说以 这一理性为基本原则,成为法国哲学家倡导理性主义的基本来源。据此可知,启蒙思想家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是(  )

A.儒家之道成为启蒙思想的理论来源B.儒家思想的 三纲五常 有利于社会和谐
C.儒家思想为其构建了 理性王国 的蓝图D.儒家思想的理性精神有利于反对神权统治

11.

供应学派主张 供给创造需求 ,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经济学派别,80年代该学派的理论被里根政府采纳,以应对美国当时的 经济滞胀 受此学派影响里根政府可能采取的做法是(  )

A.部分企业国有化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C.大幅度降低税率D.增加社会福利开支

12.

格·普·阿波斯托尔在《当代资本主义》一书中说: 国家在和平时期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第一次大尝试,是罗斯福在美国搞的所谓新政,结果以失败告终。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在科技革命的环境下,产生了那些微观经济以及特别是宏观经济的变化,促使能够保证进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某些机制得以建立起来。 材料旨在说明(  )

A.罗斯福新政是一次对经济进行干预的失败尝试B.科技革命是推动干预经济机制建立的真正动力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发展D.科技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发生巨大变化

二、材料阅读

13.

灾荒和赈灾是历史上的常见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商汤7年大旱后, 民有无粮卖子者 ,汤铸金作币, 而赎民之元粮卖子者 ,开货币赈济的先河。先秦时期中国的荒政制度大体形成,西汉时耿寿昌提议建设常平仓,取丰年以补不足。西晋太康三年(282年), 诏四方水旱甚者,无出旧租 。宋神索年间曾 诏募民修农田水利 ,诏令 灾民灭蝗除害,得蝗虫五升或蛹虫一斗者给细包谷一斗,蝗虫一升给细包谷二升,给银钱以中等值与之 。欧阳修知颍州时,募饥民大修灌溉陂塘,救饥的同时兴修了农田水利。元代设养济院收养 诸鳏寡孤独、老弱残疾、穷而元告者 。清代地方上亦有举办社仓、义学、施医局、埋葬、施粥厂等。

——据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二 16世纪90年代发生的饥荒有力地推动了1601年英国《济贫法》颁布,史称《旧济贫法》,它也成为欧洲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救灾法案。根据该法规定,当局授权治安法官以教区为单位管理济贫事宜,征收济贫税及核发济贫费。由此产生了济贫税、贫民院和乡村教区安置贫民等重要举措,一直到产业革命时才大体瓦解。1834年,英国议会基于当时各方面的情况又通过了《新济贫法》。该法规定为.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习艺所中从事苦役的贫民。在管理上,中央设置了三人委员会,在地方龟教区联合区组成济贫委员会,具体管理济贫事宜。1942年,英国著名社会保障专家贝弗里奇提出著名的《贝弗里奇计划》,建议英国打赢战争后建立一种崭新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变英国为福利国家,使社会保险和福利体系覆盖全体公民。

——杨凌《中西方历史灾荒成因比较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灾荒救助的基本措施。(10分)
(2)据材料一、二,概括中西方灾荒救助的不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特点形成的原因。(15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保守主义的政治和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这是否也是一种 规律 ?世界上不少国家有过这种经历。英国工业革命就是在一个极端保守的时代高速发展的,经济创新与政治守成同时出现。英国政治上的保守不仅表现在内部的压制上,而且也表现为充当国际旧秩序的究兵。保守的政治外观与剧烈的经济变化互为表里。不过,英国这时的社会政治制度仍然是最 自由 的,其他国家不可望其项背。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与政治制度就会出现新的变革。

——据钱乘旦《英国通史》

结合材料与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 保守主义的政治与经济发展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有力、论述逻辑清晰、史实正确)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北魏前期的明元、太武两朝曾实行过一种授予储君特殊权力的制度即以世子监国。422年,太宗恒有微疾,怪异屡见,乃使中贵人密问于崔浩(汉族士人)曰: 肤疾弥年,疗治无损,恐一旦奄忽,诸子并少,将如之何? 浩曰: 自圣化龙兴,不崇储贰,是以永兴乏始,社稷几危。令宜早建东官。……今长皇子焘,年渐一周,明睿温和,众情所系,时登储副,则天下幸甚。立子以长,礼之大经。若须待成人而择,倒错天伦,则生履霜坚冰之祸。自古以来,载籍所记,兴衰存亡,鲜不由此。 太宗纳之。一方面,这种制度不但确立了嫡长子的继承原则,而且在名义上和实际上给予了世子很高的地位和权力。另一方面,格于形势,又设置了同样地位很高、权限很大的辅弼机构,向享有特权的联盟贵族让步一从泰常七年五月诏拓跋焘以世子身分 临朝听政 到次年十一月继皇帝位,其间,未由此引起任何较大的政治风波,成功地实现了皇位传承。

——摘编自曹文柱《太武两朝的世子监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宗实行世子监国制度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宗时期世子监国制度的特点。(6分)

16.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姚鼐(1732—1815),安徽桐城人。其一生,仅八年的仕宦生涯,而读书、教书、著书,则是他毕生的主要活动。
在学术思想方面,姚鼐极为崇尚程、朱之学,可 正之 ,但不能诋毁、讪笑,否则便是 诋讪父、师 ,要遭天谴。姚鼐虽加意维护程、朱,但较为通速,能兼容其它学说,甚至能吸纳汉学之长。他还提出文章的核心在于 义理、考据、辞章 三者的统一。 又理 ,是指当时的理学思想,主要来自宋学; 考据 ,是指文章要有实据,避免空泛,主要来自汉学; 辞章 ,是指文章还要有结构、文字、音韵上的文学之美。这一理论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是有相当积极意义的。
他先后任杨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等书院主讲,精心培养了梅曾亮、姚莹等一大批弟子,他以自己的古文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使 桐城家法 得到广泛的传播。姚鼐一生的著作等身,有《惜抱轩诗文集》、《惜抱尺牍》等。与创始人方苞、刘大槲并称为 桐城三祖 ,被盛誉为 中国古文第一人 中国古文的高峰

——摘编自李帆《姚鼐学术思想论述》

(1)根据材料,概括姚鼐的主要成就并进行简要评价。(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姚鼐思想没有发展为早期启蒙思想的原因。(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