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0.2017届 福建省泉州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练习(一)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福建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6 浏览数:377

一、单选题

1.

公元8年,西汉外戚王莽夺权建立新朝。他宣布, 更名天下田曰王田 ,私人不得买卖,企图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解决严重土地兼并问题。但在公元12年,他又下令 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 ,宣告王田制中止。王莽改革土地制度的失败,说明(  )

A.国家与地主的矛盾不可调和B.国家无意解决土地兼并问题C.土地私有制的不断发展D.井田制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2.

东汉时期,引经注律极为兴盛,如叔孙宣、郭令卿、马融等儒学大师通过释字求义把儒家思想灌输到法律之中,使汉律的概念更为准确。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律走向儒家化B.实行外儒内法的统治方式C.儒法已合为一家D.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

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认为: 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 能印证此观点的史实(  )

A.三公九卿制B.内外朝制度C.三省六部制D.一省制

4.

据表1可知当时中国(  )
表1 1860—1920年中国茶叶出口美国情况(单位:千磅)

年度

1860

1870

1880

1890

1900

1910

1920

数量

30558

35202

36187

42586

42283

28043

8055

占美国进口比例

96.41

74.25

50.25

50.77

49.84

32.75

11.35

A.茶叶的商品化程度降低B.贸易主权逐渐得到恢复C.自然经济解体进程受阻D.茶叶的国际竞争力减弱

5.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须做 言之有物 ,即有 情感 思想 的文章;而对于当时青年 不思奋发有为 ,但只知 发牢骚之音 暮气 给予了严厉的批评。这说明当时(  )

A.民族危机严重B.出现尊孔复古逆流C.强调文学应自由讨论D.社会急需思想变革

6.

1931 年 九一八 事变后,中国各地迅速掀起抗日救国的浪潮。处于抗日前线的东北部分爱国官兵和各阶层群众,首先展开了英勇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对日抗战,并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这表明 十四年抗战 的说法(  )

A.体现了全国抗战的长期性B.主要着眼于抗战的完整性C.强调了东北抗战的重要性D.突出了国民党抗战的贡献

7.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一份文件中指出 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就必须提倡 组织起来 它反映了(  )

A.小农经济封闭性的要求B.工业化水平高的要求C.农业必须走合作化道路D.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8.

古罗马法强调,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使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这主要表明古罗马法(  )

A.保护公民权益B.体现权力制衡C.主张法律至上D.追求司法公正

9.

17世纪末,当发动 光荣革命 的辉格党、托利党的领袖们制定《权利法案》的时候,国王拥有行政权和联盟权,但到了19世纪中期,国王终于沦为很少过问政府事务的偶像。这一变化是由于(  )

A.内阁制和政党政治的发展B.启蒙思想深刻影响了英国C.人民革命力量的不断推动D.工业革命对民主政治的推动

10.

1957年7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的决议规定 从1958年1月1日起,完全取消集体农庄庄员等个人义务向国家交售一切农产品的制度,改由国营和集体农庄合作社商业系统来购买集体农庄庄员等个人手中多余的农产品。 这一规定(  )

A.提高了农庄庄员的生产积极性B.推动了农业的集体化C.根本上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D.改善了农业生产布局

11.

1961 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通过宣言把斗争矛头指向反对任何形式的 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 ;1989年第九次首脑会议,与会各国提出了开启南北对话以改善发展中国家地位及加强南南合作等主张。这一变化表明(  )

A.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B.多极化趋势加强使霸权主义威胁得以解除C.第三世界根据国际局势变化调整战略目标D.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不断缩小

二、材料阅读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康熙初年苏州城门外 庐舍栉比,殆等城中 ,闻门外的商业区更是与枫桥镇连成一片,延绵20里之长,成为中国最大的粮食贸易中心。据樊树志统计,与枫桥镇相似的市镇,在正德年间有14个,乾隆时期增加到了26个。19世纪初,府域及近都市镇都已没有了之前的隙地, 房满为患 居货山积,行人水流 ,居民总数约150万。其中,工业人口至少占了有劳动能力的成年居民总数的 37.5%,如仅以成年男性居民计,则这个比例要上升到75%……清代初期,江南棉布踹染业的中心,由松江转移到了苏州,府城的染坊、踹布工匠 总计约有二万余人 均非土著,悉系外来

——摘编自李伯重《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

材料二 18世纪末到19世纪30世纪,英国许多新城市并不是在原有的封建城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具有资本主义特征的工业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特别是矿业资源丰富的城镇、工矿区,借助便捷的运河、港口、铁路的交通优势,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批无家可归的农民产业工人,资源、区位、交通优势的组合优势形成经济集聚的强大能量,呼唤着一批工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在英伦大地。城市的繁荣则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商品批发、运输业、仓储、旅店等商贸服务业,信贷业务也发展起来。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初步实现城市化的国家,在新型的工业区出现了象曼彻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这样的大城市。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则为工业革命与城市化推波助澜, 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力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

——摘编自马先标《英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苏州城市发展特点并分析形成特点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与明清时期苏州城市发展相比,指出英国城市化特点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西方,科学才成为一般社会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只是在西方,哲学家、科学家与匠人才实现联合,互相促进。学者和艺术家强烈反对中世纪的整个生活方式,努力创造尽可能与古典时代的生活方式相似的新的生活方式。若无西欧的缩小匠人与学者之间鸿沟的有利社会环境,人类学识上的这些成果独自原不可能引起科学革命。匠人在文艺复兴期间并不像在古典时代和中世纪时代那样受鄙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提出一个观点,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说明:可以就材料中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其进行修改、补充或否定,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

四、材料阅读

14.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在清末 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形势之下,旧有的文化价值体系,包括以皇帝年号纪年体系为表征的时间观念,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康有为宣扬孔子纪年,将其视为国家创制的重要方面,以维护当下的政治权威。刘师培提出黄帝纪年之后,革命党人群起响应,以图将清统治者与华夏民族区分开来。民国建立,孙中山通电全国使用公历。新建的民国政府还通过对各种新式节日的庆祝,来显现现实政治权威。在民国时期,改换阳历因与民众的传统文化习惯相悖引起民间诸多反对,政府改换阳历的努力遭遇极大挑战。

——摘编自朱文哲《清末民初的纪年变革与国家建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清末民初纪年变革的主张及其成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民初纪年变革。(6分)

15.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45年7月,美国进行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核试验。苏联和英国也先后于1949年8月和1952年10月进行了核爆炸试验。为争夺核优势,美苏核试验次数不断增加,由此产生的大量放射性尘埃对全球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1954年4月,印度总理尼赫鲁首次提出停止核试验的建议。1958年1月,43个国家的9000位科学家向联合国递交一份集体签名的呼吁书,要求立即签订一项停止核武器试验的国际协定。联合国大会也多次通过决议,敦促美、英、苏三国尽快举行停止核试验的谈判。
1963年8月,美、英、苏三国在莫斯科签定了《部分核禁止条约》,它的主要内容是禁止任何国家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任何核武器试验和爆炸,条约无限期有效。中国当时发表声明,对该条约的欺骗性予以揭露,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国在1997年也签署了该条约。

——摘编自《百度百科·部分核禁止条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部分核禁止条约》签订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对《部分核禁止条约》态度的变化,分析导致中国态度变化的原因。(7分)

16.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公元前225年,诸葛亮南征南中(今云南、贵州、四川西南一带)后,在原有五郡基础上增设云南、兴古二郡,是为 南中七郡 ,以分其势力,使南中地区进一步郡县化;袭用秦汉分封 蛮夷邑君侯王 之策,尽量少留汉官兵,利用当地夷帅或方土大姓进行统治。鉴于昆明、叟等族 征巫鬼,好诅盟 之俗,为夷作图谱, 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 。夷民看到这种象征和平的图谱,甚为高兴,争先拿回家供奉,以期上佑友善局面。诸葛亮还令下属官吏常与夷民 投石结草 ,拜为兄弟,互示友好。诸葛亮还 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飞军 ;又 迁濮民数千落于云南、建宁界,以实二郡 。诸葛亮允许汉族人迁徙到南中地区,还命人教打牛以代刀耕,使夷越诸族逐渐掌握了用铁制农具进行生产的技术。

——摘编自白翠琴《论蜀汉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之策》

(1)根据材料,概括诸葛亮治理南中地区的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诸葛亮治理南中地区的意义。(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