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在美国最高法院室内墙壁古今立法者的雕像中,孔子赫然位列其中,因为他主张
“妥协
”与
“秩序
”;
“天
”是
“最高价值观
”的载体,这与上帝对等,因此美国人赞许孔子的
“宗教伦理
”。然而,19世纪中期开始的对华人移民的恐惧促使媒体将中国人
“低劣
”
“怪异
”的本性归咎于孔子,而美国人依赖于报刊杂志以获取信息的传统则直接导致负面的孔子形象占据主流中国观;作为
“天定命运
”观念的积极鼓吹者,无数的报纸都在强调孔子思想属于早已逝去的时代,基督教体系则引领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毕竟中国的守旧儒家士大夫们都迈开了反思孔子、放下孔子的步伐。
——摘编自张涛《孔子在美国:1849年以来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变迁》
材料二 经济危机肇始,美国
“伪经济学家
”鼓吹美国资本家应该前往苏俄取经,学习五年计划模式。对此,反对者应用《论语》中
“过犹不及
”提醒政府,只能参考孔子的中庸之策,以相同比例削减红利,体现劳资公平。等到罗斯福大行政府干预经济之策,鼓吹自由者借用孔子
“苛政猛于虎
”的感叹公开表示:宁愿遭受老虎威胁,也不愿生活在苛政之下。及至新政措施全面铺开,寄希望于罗斯福驱赶
“在民众门前嚎叫的饥饿之狼
”的新政支持者惊讶地发现:孔子的
“大同
”之说与当时的社会福利思想何其相似。农业部长亨利·华莱士借鉴据称为孔子首创的
“常平仓
”论制定了《农业调整法》,这无疑也是
“大同
”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张涛《孔子在美国:1849年以来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变迁》 (1)据材料一概括
“孔子形象
”在19世纪中期的美国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1 5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支持者与反对者解读的
“孔子形象
”分别旨在达成的主要目的,综合材料一、二指出
“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变迁
”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1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