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61.2017届 山东省莱芜市高三4月质量检测(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6 浏览数:250

一、单选题

1.

《汉书·地理志》言: 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 这说明秦朝废除的制度是(  )

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郡国并行制

2.

《史记》载:丞相臣斯昧死言: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这说明李斯认为(  )

A.古代天下分裂是由于各种学说并存B.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C.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3.

南宋临安,每当夜幕降临,从清河坊至众安桥大街以及两侧坊巷的所有商店开始活跃起来,十里长街,灯烛辉煌,人流如潮,摩肩擦背,有些饮食店 通宵买卖,交晓不绝。 各种流动小贩,无论是夜市集中的地段还是小街里巷,到处都有。 至三更不绝,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 这说明(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商业经营不受限制C.坊市制度开始打破D.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4.

1881年起,清政府逐步改变了修建铁路会 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 的认识,认识到 铁路开通可为军事上之补救 ,开始有筹划地修建铁路。这说明(  )

A.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B.近代交通日益发达便利C.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D.帝国主义侵华深入内地

5.

1924年1月孙中山说: 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 又提出出民族主义主张: 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 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  )

A.推翻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朝统治B.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弱小民族C.处理好国内民族关系,体现民族平等思想D.反对帝国主义,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

6.

1926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认为: 广东国民政府的北伐,便成了第一等重要的问题……不仅是广东作军事的准备,更要在广东以外北伐路线必经之湖南、湖北、河南、直隶等省预备民众奋起的接应,特别是农民的组织……中国的潮流已渐由宣传群众组织群众而近于开始准备武装群众的时期。 根据上述材料,对北伐战争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广东国民政府的军事行动B.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开始了工农武装割据D.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

7.

下图反映了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优先发展重工业B.计划经济体制确立C.五年计划的推动D.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

8.

下图是1949年以来中国新增建交国数示意图。
其中20世纪九十年代建交国数量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

A.中苏重新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B.重视周边外交,上海合作组织建立C.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苏东发生剧变,许多国家宣布独立

9.

全球史观 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的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从这一角度看,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

A.促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B.世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联系日益紧密C.促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D.原始积累加速,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10.

德意志帝国以普鲁士王国为核心,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建立的,宪法规定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容克资产阶级在各级政府和军队中享有特权。上述材料反映了德意志的政治特点是(  )

A.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B.君权至上和君主专制C.德意志帝国彻底消除了封建残余D.容克和将军享有特权

11.

自由主义者洛克腾堡指出,罗斯福新政 增强了自称为千百万人说话、但有时只代表一个很少的利益集团的权力。它没有找出一条保护没有这种发言人的人民的道路,也没有引申出一种令人满意的惩戒利益集团的方法,仍然是一种半途革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新政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B.肯定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经济C.新政没有改变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D.批评罗斯福扩大了联邦政府权力

12.

下面两图反映的是19世纪法国在文学与艺术领域的突出成就,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

A.人文主义对文学艺术的深远影响B.人们对 理性王国 的愤懑与失望C.经济危机导致资本主义矛盾激化D.科技发展给人心带来的浮躁与迷惘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之职也。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它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 参议得失 参知政事 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 在率先建设现代化的那些社会中,由于现代性的挑战主要来自内部,因而转变过程徐徐展开,延续了几个世纪 。以英国为例,传统领导嬗变为现代化领导发生在1649—1832年,经济和政治转变是在1832—1945年,直到20世纪国家的政治体制才完全适应了经济和社会的变革,社会整合则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的事情。

——邢悦《国际关系:理论、历史与现实》

(1)根据材料一,说明唐太宗控制尚书省的原因,并概括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15分)
(2)17世纪晚期,英国确立了什么政治体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1649—1832年中英国在确立与完善这一政体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重要历史事件?(10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 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在二十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见解,一种认为,二十世纪初,从1900年起,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另一种认为,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这两种见解都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论析历史分期。
问题:评述材料中关于世界现代史开端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张居正,明万历初年内阁首辅。在任期间,他采取了一系列果决改革措施。首先在政治上,整饬吏治,推行考成法,严格奖罚,主张唯贤是用。在经济上,推行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使明政府的岁入有了显著的增加,财政经济状况也有不少改善。役银由原来依户、丁征收改为以丁、田分担,使无田或少田的人减轻了负担,而且多占田者多交税,对当时盛行的土地兼并多少起到抑制作用。农民可以出钱代役,力差由官府雇人承担,这样就使农民对封建国家的隶属关系减弱,负担相应减轻,比较容易离开土地,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这些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改革措施,使朝政为之一新。由于这些改革触动了不少权贵的利益,因而招致了顽固守旧派的竭力反对。张居正死后,改革措施便遭到了破坏。
(1)根据材料,归纳一条鞭法的实行起了什么作用?(10分)
(2)根据材料,指出张居正改革为何先从整饬吏治入手?应如何看待张居正改革?(5分)

16.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巴黎和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有三个特点对世界历史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以非暴力方法解决争端的世界范围的国际合作组织,在世界历史上居有突出的地位。欧洲地图被大幅度修改,如波兰复国、南斯拉夫形成。第22条把从同盟国手中获得的殖民地居民看作是 在现代世界的紧张形势下还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 ,因此,这一条款规定: 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巴黎和会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的三个特点。(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巴黎和会的历史作用,并指出凡尔赛体系不能长久的主要原因。(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