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渎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国语·周语》记载,周襄王时已产生了
“父子不得相互告诉
”的思想。汉宣帝曾颁布诏令:
“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
”学界认为这是关于亲亲相隐制度最早、最明确的规定。
唐律《名例律》规定:
“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部曲、奴婢为主隐,皆勿论。即漏露其事及槌语消息,亦不坐。
”同时唐律还规定.
“若犯谋逆以上,不用此律……谋反,大逆及谋叛以上,皆为不臣,故子孙虽告亦无罪,缘坐同首法
”,认为因为
“不臣
”可以不用容隐制度。到近代,在清末至民国初期的历次法律变革中,亲属容隐制度仍得以继承。
——摘编自王新霞、柳萍等《论中国古代司法文化特征——以“亲亲相隐原则”为例》
材料二 2012年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88条明确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该规定赋予了亲属证人不被强制出庭作证的特权,体现了亲属拒证权的理念。
在刑事诉讼中,证人为了避免自己及其亲属受到追诉,不愿意作证,这是人的本性使然,法律不应当强制打压。从更深层次来看,亲属拒证权制度维系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血脉亲情,在宏观上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有益。在刑事诉讼中,法院对被告亲属所作证言持有怀疑态度,其被认可和采纳的机会很小。
——摘编自李旭霞《论我国刑事诉讼亲属拒证权制度之构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容隐制度发展的特征及形成的主要原因。(13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现代
“亲属拒证权
”与中国古代容隐制度的异同,并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同构建亲属拒证权制度社会价值。(1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