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68. 江苏省2017年高考模拟考试(三)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27 浏览数:392

一、单选题

1.

有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某一制度: 这好比蜂巢,如果蜂巢只有一个大的六棱形,根本就不堪一击。只有依靠一个一个六棱形排列起来,才可能稳定。即便局部崩溃,但是整体不会崩溃。 这里评述的是(  )

A.分封制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D.行省制

2.

下图为《唐律疏议》所列出道德原理图,这表明(  )

A.法律体系走向完备B.三教合一趋势明显C.德主刑辅治国理念D.儒学独尊受到冲击

3.

元朝时期,一批总结生产经验的农书纷纷问世,除了官修的农书之外,私人撰写的各类农书达十七种之多,这表明(  )

A.农业科技发展迅速B.重农抑商政策得以加强C.私人修书蔚然成风D.农业生产得到高度重视

4.

南宋陆游曾作诗云: 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 这说明(  )

A.农业发展与传统历法结合B.文学创作与生活相联系C.文学作品呈现贵族化趋势D.农业生态环境开始关注

5.

《全球通史》记载, 西方列强除了控制沿岸港口外,还控制了一些大的内河航道,他们维持着几支炮舰舰队,在从上海到重庆的1500哩长的、横穿中国中心的长江巡逻。 该现象发生在(  )

A.《南京条约》签订后B.《天津条约》签订后C.《马关条约》签订后D.《辛丑条约》签订后

6.

1892年2月4日,《纽约时报》报道了光绪皇帝开始学习英语的新闻。美国人将其称为大清国历史上最大的变化,并欣喜地认为 这种变化将在今后若干年里对整个帝国产生深刻的影响,甚至可能进一步打开保守封闭的枷锁,将大清国带入人类进步历史的前沿 。这一变化(  )

A.结束了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B.进一步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C.体现了光绪皇帝开始接受西方事物D.迈出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第一步

7.

1904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材料说明(  )

A.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变迁B.社会精英倡导移风易俗C.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废止缠足D.戊戌变法影响习俗变迁

8.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 光荣革命 ,是一场胜利了的 光荣革命 。该观点主要着眼于辛亥革命(  )

A.以和平方式结束了帝制B.中国民主政治政体建立C.实现了社会制度的转型D.民主革命任务得以完成

9.

1928年某报刊登了啤酒公司的广告: 国货啤酒,商标马棋,中西医士,迭经化验,众口一词,卫生妙剂,功能杀菌,开胃健脾。 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B.法币改革的实施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推动D.经济危机的影响

10.

日本陆军省、参谋本部所拟《昭和十三年秋以后对华处理办法》中曾写道: 为了对付长期的作战,当将以前对华处理办法明确修改……攻占汉口、广东(州)作为行使武力的一个时期。然后,主动地指导新中国的建设,特别防止急躁。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在其内部进行基本工作——恢复治安 。日本这一指导思想出现在(  )

A.抗战防御阶段B.抗战相持阶段C.抗战反攻阶段D.淞沪会战时期

11.

1979年1月30日,邓小平访问美国期间,在向美参、众两院议员解释中国政府对台湾方针时说: 我们不再用 解放台湾 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在于(  )

A.首次提出 一国两制 构想B.促进海峡两岸健康发展C.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D.两岸坚冰的局面被打破

12.

下图是我国建国初期发行的股票凭证。这一股票发行说明(  )

A.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确立B.正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酝酿

13.

新中国高考制度从 文革 时期 自愿报名,群众推荐,学校审核 发展到1977年的 自愿报考,严格考试,自愿录取 。这一变化(  )

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B.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C.社会公平秩序的重建D.拨乱反正的彻底完成

14.

雅典召开公民大会时会提前四天公布会议议程,对于非常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能进行两次投票,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诉。这说明雅典民主(  )

A.范围狭窄B.方式落后C.性质原始D.形式开放

15.

1787美国宪法第1条第8款规定: 必要和适当的条款 授予代表民意的国会制定政府履行其职责的 一切必要的和适当的法律 。该条款说明(  )

A.政府行政受到法律的制约B.各州法律必须遵循联邦法律C.中央政府权力制约与平衡D.美国法院行使司法的独立性

16.

1820年到1860年间,英国棉纺织品在世界其他地区的销售量持续上升。其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1760年的200万磅,增长到1850年的不下3.66亿磅! 导致 英国棉制品数量急剧增长 主要因素是(  )

A.机器的发明和使用B.英国成为 世界工厂 C.交通运输工具革新D.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

17.

这部著作明确表达了通过阶级斗争向不平等宣战,进而实现没有阶级和剥削的理想社会的愿望。 这说明(  )

A.无产阶级革命历史条件已成熟B.工人运动有了成熟的理论做指导C.是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否定D.这一思想成为巴黎公社指导思想

18.

下表是1940~1985年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状况,导致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B.经济体制模式固化影响C.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D.美苏争霸经济消耗过多

19.

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战略紧张的一个方面是中国人担心美国企图遏制中国;同样,美国人担心中国试图把美国赶出亚洲。美国、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参与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发展,日本、印尼、越南和澳大利亚等其他主要国家也将能够参与这一体系的建设。 这充分说明(  )

A.美国已经建立 单极世界 B.中美意识形态分歧消除C.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D.世界多极化格局已形成

20.

在作品的情节内容上,具有明显的虚构性。以纯粹的虚构、特定的境遇取代了传统文学围绕人物关系、人物命运展开情节,也取代了主人公与他人及自身发生的种种冲突。把人物从缺乏意义而又无法忍受的现实中拉开。 下列哪一作品能体现这一特点(  )

二、材料阅读

21.

城市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人口变化密切相关。唐朝至明朝的城市化率都在10%左右,而战国时期城市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20%,唐代城市总数在1000个以上,宋代新发展起来的城镇有80处,拥有10万户的城市由唐代的10余个增加到40个,明代大中城镇数量增加到1000个,而世界人口城市化率在1800年仅为3%。1834年,中国关内的18个省共有城镇中心地1653个,城镇人口占总人数的比重5.1%,这与世界城市化水平相比,则毫不逊色。

——马侠《中国城镇人口迁移》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人口城市化率从1843年1.0%上升到1893年的6.0%,而世界人口城市化率在19世纪40年代初到本世纪40年代的一个多世纪里,已经从5%上升到28%,其中发达国家有半数以上人口从乡村转移到了城镇。1800年,全世界人口最大规模也就是百万人左右,而且数量很少,西方城市根本没有一个超过100万人口,伦敦最大,也只有959310人。但是到了1900年,出现人口超过百万的大都市11个,其中包括柏林、芝加哥、纽约、费城等在内。

——何一民《城市发展周期初探》

(1)依据材料一说明鸦片战争前中国人口城市化的特点。(4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国人口城市化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一二,归纳中西方人口城市化的不同之处。(2分)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舰队突破虎门要塞,沿着珠江北上的时候,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他们以冷漠的、十分平静的神情观看自己的朝廷与外夷的战事, 好似在观看一场表演,当挂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时,两岸居民竟然发出象看马戏看到精彩处的嘘嘘声。英军统帅巴夏里目击此景,十分疑惑不解。然后问其买办何以至此,买办曰:国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国!

——牟世安《鸦片战争》

材料二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惠,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三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哪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民众对这场战争的态度,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一态度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对国人的影响。(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华民族觉醒为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9分)。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范围之内。

——英国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二 人的信仰就是人的一切,它正是我们的生命。人只要有信仰,无须任何中介人或代表者,就可获得上帝救赎的恩典,信仰使得人与上帝面对面, 没有任何受造之物居于其间 ,人只要有信仰,无须外在的律法和戒律的约束、无须善功和赎罪,就可得到基督的公义和永恒的生命,信仰使人摆脱了一切外在的束缚。

——摘编自李平晔《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材料三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而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康德《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因素。(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在人灵魂得救的问题上,天主教会和路德的观点有何不同。(4分)
(3)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含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对中国革命的影响。(4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方精神信仰的变化。(2分)

24.

A(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百日维新是中国近代政治改革的一次重大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帝下谕旨取消各衙门堂官对司员士民上书的审查权后,短时间内上书次数猛增至三百多人次。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了解公文程式,开出了长长的救时方,建策往往同时包含军事、政治、外交、社会、财政等诸多方面。然而,正是他们的参与,使得戊戌变法有了更大的展开面,波及更多人的内心。方案种种,对策多多,却没有一条清晰的改革思路,对彼得、明治的模仿也只能是外貌,而不详其真精神。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材料二 法之为用,其先后缓急,当视其所遇之时。时安则局缓,时危则局急。而中外风气,号为讲求时务者,皆务搜求新异之说,以为迎合上意之具。臣愿我皇上于广开言路之下,必持一安危缓急之定见,必以求实为先,勿为好奇所动。愚臣之意,究以练兵造械为至急之图。环顾诸臣,其老成者既苦于素无学术,其新进者又苦于未经历练。故于奏对之次,颇怀有君无臣之忧。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日维新中的主要举措,并分析百日维新的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6分)

25.

B(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总统制的国家,乔治·华盛顿在开创与完善美国民主政治制度方面贡献突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英国的设计,总督的权力是绝对凌驾于议会之上的,他不仅握有行政权,而且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可以提出立法建议,可以否决法案。但是,总督在与议会尤其是与议会下院的权力斗争中节节败退,逐渐处于下风。然而总督的权力及地位的某些方面却被后来的总统制继承。独立战争开始后,开国元勋们看到了重建行政权的必要,起码在州一级的政府中是如此。尽管开国元勋憎恶这些行政权力,但他们对于那些为独立战争做出重大贡献的强州的州长仍怀有敬意。毫无疑问,在制定1787年宪法时,制宪者将纽约和马萨诸塞的强州州长制做为新宪法的模版。

——李秀红《华盛顿与美国总统制的初步实践》

材料二 宪法对行政权的规定含糊不清,这使得第一任总统在权力的运用上缺乏明确的引导。实际上之所以会如此,可能是因为华盛顿是制宪者心目中总统的不二人选。他们认为华盛顿会恰当使用总统权力……在他就任后不久,他开始就重大问题向自己的部长咨询;最初是个别征求部长们的意见,1793年后逐渐改为会议形式集体咨询,会议由总统主持。这一会议就成为历届总统执政的一个重要工具—— 内阁

——摘编自(美)西德尼·米尔奇斯《美国总统制》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美国总统制形成的原因和影响。(4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盛顿在革命和完善美国总统制方面的贡献。(6分)

26.

C(10分)【探索历史的奥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里特文明开始很早,公元前3000年,那里已进入铜器时代,出现象形文字(尚未译解),并有相当规模的建筑物;约公元前十七至前十六世纪被毁(或因地震)。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克里特达到青铜时代全盛期,在诺萨斯及法埃斯托斯出现相当宏伟的宫殿式建筑、各种精制的工艺品及线形文字“A”(尚未译解),表明当时已经是阶级社会,其居民据认为多半来自西亚。约公元前1400年可能毁于火山爆发。

——何新《克里特文明——伪造的希腊历史之根》

材料二 有证据表明,贸易网络的失败导致米诺斯的城镇为饥荒所毁:米诺斯的麦子供应据信来自于黑海海岸的农场。许多学者相信古代的贸易王朝通常因为不经济的贸易而崩塌,因为缺乏会计手段,食品和粮食通常未被适当地重视,而奢侈品则被不当地过高估价。结果导致饥荒和人口的减小。而同时,日臻成熟的铁器渐渐取代铜器,米诺斯商人的贸易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当饥荒无法为贸易所缓解的时候,文明的衰落就不可避免了。

——《克里特文明消失之谜》

(1)根据材料一,分析克里特文明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4分)
(2)据材料二以及所学知识,分析克里特文明消失的原因。(6分)

27.

D(10分)【世界文化遗产荟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王陵墓的规划与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十三陵的建筑之所以极富于整体性,并且主从分明,这是因为天寿山地域广阔,给了规划建造者极大的发挥空间,他们充分利用地势,并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和 天人合一 思想充分地赋予了陵园建筑,达到了中国古代陵园建筑群修建的最高峰。

——摘编自蔡贞娣《试论明十三陵陵园建筑的创造性特点》

材料二 1955年10月15日,沈雁冰、郭沫若、吴晗、邓拓、范文澜、张苏等六人联名上书周恩来总理建议发掘长陵,经过反复勘察研究,先对定陵进行试掘。1956年5月,工作队进驻定陵,试掘工作开始。发掘工作历时两年多完成。定陵发掘的成功,不仅为人们研究明陵的玄宫制度提供了可靠根据,也为人们了解神宗帝后的棺内情况及殉葬品的种类,数量及工艺价值、历史研究价值提供了最宝贵的实物资料。
(1)据材料一,分析明十三陵建筑达到了古代陵园建筑群修建的最高峰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定陵考古挖掘的历史意义。(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