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71.2017届 湖南省邵阳市高三第三次大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湖南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7 浏览数:245

一、单选题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登封 天地之中 历史建筑群(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 嵩岳寺塔、太室阀和中岳庙、 少室阙、启母阙嵩阳书院化遗产。登封 天地之中 历史建筑群、会善寺、少林寺建筑群等)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登封 天地之中 历史建筑群(  )

A.完整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演变过程B.完整地反映了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演变过程
C.真实地体现了中国先民独特的宇宙观和审美观D.真实地体现了中国先民科学的地理观和教育观

2.

唐代择官标准有四项,其一是身,即身材,须取其体貌丰伟者;其二是言,即言词,须取其言词辩正者;其三是书,即书法,须取其楷法遒美者;其四是判,即公文判词,须取其文理优长者。这反映出唐代择官(  )

A.以德行优者为先B.重视官员所需要的基本素养C.以才干突出者为先D.把外在形象摆在首要地位

3.

《东京梦华录》记载: 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街北都亭骚相对,梁家珠子铺,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街心市井,至夜尤盛。 由此可知宋代(  )

A.城市布局依然保留市坊分离传统B.商业经营凸显品牌特色C.商业活动仍未突破时间限制D.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

4.

元朝时期,西域之士 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 ,中原之士 西游昆仑之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 。这反映出元朝(  )

A.民族隔阂的消除B.对外政策的开放C.中央集权的加强D.民族融合的加强

5.

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这些报刊中,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有专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这时期报刊的突出特点是(  )

A.提倡民主与科学B.服务实体经济C.内容丰富,贴近民众D.注重舆情监督,通达社情民意

6.

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 梁启超这段话的主旨是(  )

A.主张循序渐进变法改革B.反对完全照搬西学C.主张大力提高国民素质D.要求大力兴办学校

7.

1906到1908年,在日本顾问冈田的帮助下,清朝更定刑名,删除凌迟、袅首等酷刑,完成了《大清新刑律》,并预定1913年实行。它以 折衷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 而又 不戾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 为基本宗旨。《大清新刑律》(  )

A.反映了我国司法体系趋向近代化B.摒弃了中国封建纲常伦理C.体现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特征D.荟萃中西法律之精华

8.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并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对旧知识分子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同时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这反映出建国初期我国教育(  )

A.朝着人民教育方向发展B.完成了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C.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D.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9.

有学者认为:罗马法包含了习惯、平民会议决议、元老院决议、国王谕令、裁判官告示、法学家的学说、法律条文。在该学者看来,罗马法(  )

A.具有广泛的适用性B.渊源呈现多元性C.主要维护平民利益D.是以往习惯法的汇编

10.

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新教伦理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而且把劳动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新教还宣扬禁欲主义,主张节俭。这些新教思想(  )

A.打破了教会的精神垄断B.继承了天主教因行称义学说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1.

在英语里, 民族 国家 是同一个词(nation),为了避免唤起不同民族(指移民的本源民族)的人关于 国家 的联想,美国很少使用nation这个词来指称不同民族的人,而更多地是使用 种族 (race)和 族群(族裔)” (ethnic)的概念。比如在人口普查时并不问及 民族 ,也不要求选择民族血统。美国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  )

A.淡化民族意识,强化公民意识B.回避民族问题,缓和民族矛盾C.模糊民族概念,消磨民族意志D.宣扬种族思想,实行种族歧视

12.

图6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比较图表,此图可以用来说明(  )

A.世界经济全球化格局已经形成B.世界各国经济结构日趋相同C.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超过发达国家D.发达国家逐渐实现经济转型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二战中,英国为了战争曾彻底地动员了它的人民和经济,它远比德国有效地分派男女劳动力的工作,并对全体人民实行了生活必需品的定量分配,结果便形成了一种似乎 公平分享 的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削弱了,这使英国统治集团不得不实行一系列稳定英国政治和经济的改革。在经济方面,主张重要的银行和某些工业部门国有化,主张扩大以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为内容的福利制度。艾德礼工党政府执政六年间,共实施了八个国有化法案,其中包括把英格兰银行、煤炭工业、国内运输业、电力工业和钢铁工业等实行国有化,到工党下台的1951年,国有化的工矿企业约占全国总数的20%。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当代史》

材料二 撒切尔夫人(1979—1990担任英国首相)上台后,英国的通胀已超过两位数,一度高达21%。撒切尔夫人将通胀视为头号大敌,认为它干扰经济活动,影响企业的理性规划,从而不利于投资与经济增长。于是,她遵循货币主义原则,通过货币的紧缩政策,来控制通胀,它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失业率从10%上升到大概12%。撒切尔夫人在哈耶克自由市场的理论指导下,还采取了一系列供给方面的举措,她将20家大型国企私有化,包括捷豹汽车、英国电讯、英国石油及工厂和港口等、与此同时,撒切尔夫人大力减税以刺激经济活动。她将高收入的边际税率从80%降到50 % ,将低收入的税率也从33%降到了30%。这样,到了1982年初,英国经济衰退开始触底,通胀也降到了8%左右。英国的经济随后进入一段久违的良好发展期;GDP增速达到5%左右,通胀则进一步降到了4%左右。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撒切尔夫人下台的前夕。因此有人评价,是撒切尔夫人挽救了英国经济。

——摘编自戴险峰《重读撒切尔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初期英国推行经济改革的原因及积极影响。(12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撒切尔夫人经济改革的内容,并加以简评。(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
一封日本劝降书(节选)
大日本海军司令官中将伊东祐亨致书与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军门汝昌麾下:
时局之变,仆与阁下从事于疆场,抑何不幸之甚耶?然今日之事,国事也,非私仇也;则仆与阁下友谊之温,今犹如昨,仆之此书岂徒为劝降清国提督而作者哉?大凡天下事,当局者迷,旁观者审……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北之因,苟使虚心平气以察之,不难立睹其致败之由。以阁下之英明,固已知之审矣。至清国而有今日之败者,固非君相一已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谙通变之所由致也。夫取士必以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臣,当道之达宪,必由文艺以相升擢。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耳,岂足济夫实效?当今之时,犹如古昔,虽亦非不美,然使清国果能独立孤往,无复能行于今日乎?
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实行急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以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今贵国亦不可以不去旧谋新为当务之急,亟从更张。苟其遵之,则国可相安;不然,岂能免于败亡之数乎?与我日本相战,其必至于败(亡)之局,殆不待龟卜而已定之久矣……
谨布上文
伊柬祐亨 顿首
明治二十八年一月二十日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对这封劝降书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汉武帝元狩三年,桑弘羊正式主持时政经济改革,颁布了算缗告缗令。所谓算缗,就是向工商业者和高利货者征收财产税。所谓告缗,就是向朝廷揭发工商业者和高利货者隐产漏税的违法行为。结果 得民财产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教百项,宅亦如之。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 汉初以来 开山海之禁 ,听任盐铁私营,豪商大贾和诸侯王纷份冶铁煮盐,桑弘羊上台后,在全国各地盐铁产区设立盐官三十五处、铁官四十八处。经过整顿,盐铁的产量和销售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汉初以来,郡国自由铸钱,私铸之风盛行,结果币制紊乱,铜钱大小轻重不一,劣币充斥市场。武帝采纳桑弘羊建议, 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行。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入其铜三官 为了制止豪商大贾们利用贱买贵卖、囤积居奇来操纵物价,实行了均输和平准。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桑弘羊财政经济改革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桑弘羊财政经济改革(8分)

16.

【历史——选修3:20 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人类最可尊敬的高尚品格是通过战争而揭示和显露出来的。没有战争,世界将陷入自私自利之中……永久和平是一个梦,并且还不是一个美梦,而战争是上帝安排的世界秩序的一部分。在战争中得到发展的是人类的最高贵的美德,包括勇敢、克己、忠于职责,以及甘冒生命危险的自我牺牲。

——德军参谋总长毛奇(1906—1914年在任)

材料二 作为一个务实的政治家,阿登纳很注重从历史出发来研究及处理法德两国的关系。从近代以来,法德两国一直为争夺欧陆霸主地位而厮杀不休,结下了深深的仇怨。二战以后,目睹德国战败的惨状,阿登纳深深地感觉到,法德之间的关系必须改善,必须走出冤冤相报的怪圈。他认为,法德和解是欧洲和平与稳定的关键,是联邦德国走出外交困境,获取主权和实现经济复兴的重要途径,也是未来欧洲一体化的基石,是推动西欧联合的核心力量。

——摘编自梁瑞平《阿登纳与法德和解(1949—1963)》

(1)根据材料一概括毛奇的基本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阿登纳对战争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7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公元1662年,台湾光复,但在郑成功眼里,他的事业或许才刚刚开始。就在郑成功囤兵台湾的同时,清王朝过了 国丧 期,开始大举进攻郑成功的厦门、金门根据地,由于 迁界禁海 的推行,郑成功难以获得大陆的补给,连原本欣欣向荣的对外贸易也难继续。所以郑成功的选择,只剩下扎根台湾了,他在台湾设立政府,废除了荷兰人的殖民机构,在台湾 定府县 任职官 ,细化之前早已设立的政权框架。并沿袭明制,在台湾设立六部,颁布 屯田 建政 司法 三大法,之后在台湾兴建学校,传播儒家文化,大力迁移内地流民至台,台湾的建设时代开始了。完备的政府机构陆续建立了起来,垦荒工作遍及台湾全岛,数万军队以 寓兵于农 的政策,在台湾岛上定居了下来,大片的良田以惊人的速度,在台湾全岛扩展。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更陆续传入高山族部落中。

——摘编自《郑成功开发台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成功开发台湾的时代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郑成功开发台湾。(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