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4.2017届 山东省日照市高三5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6 浏览数:202

一、单选题

1.

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  )

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B.宣扬 孝道 成为佛经主要内容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D.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

2.

西晋末年,匈奴单于刘渊自称汉朝刘姓子孙,以复汉为名,建立汉政权,同时,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三祖五宗(西汉、东汉、蜀汉8位皇帝)神主而祭之。对刘渊尊汉的合理解释是(  )

A.反映了汉朝在历史上影响巨大B.表明刘渊企图统治全国的野心C.尊汉的目的在于获取政治资本D.刘渊提倡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3.

明朝初年,浙江嘉兴水稻亩产1126市斤,有 粳稻之乡 之称;明中期以后,嘉兴成为种植桑、豆、棉、麻、烟草等作物的专业区。嘉兴种植结构的转变表明(  )

A.农业生产方式呈现资本主义化B.中国市场与国外市场联系密切C.太湖地区已失去经济重心地位D.价值规律支配着农业产业调整

4.

中国古代天文学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事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这一倾向导致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

A.缺失探究天体运行规律的科学精神B.专注于对 天时 农时 的关注
C.崇拜上天忽视自然而极具神秘色彩D.为专制政治服务与生产实际相脱离

5.

道光20年(1840年9月)科举考试时务策试题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这反映出当时科举制度(  )

A.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B.表现出关注现实的求变意识C.追求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D.阻碍了传统教育的转型发展

6.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许多中国船只悬挂外国国旗,向外国公司购买票证,享受外商待遇,沿途关卡不交税厘,并可规避被征收、敲诈等风险。这一现象反映出(  )

A.政府管理不善导致利权流失B.列强利用特权压制民族工业C.中外商人勾结损害国家利益D.民族企业合法权益缺乏保障

7.

1920年4月,陈独秀指出: 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有科学的威权;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要受科学的洗礼……我们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才免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的妄想、胡说 。陈独秀此语旨在(  )

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B.以理性精神为武器反对传统文化的禁锢C.反思近代中国以西方为师的近代化探索D.提倡以批判的态度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

8.

东北抗日联军是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领导人来自全国各地。如抗联创始人、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罗登贤是广东人,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杨靖宇是河南人,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是云南人,第二路军政委赵尚志是热河人,第三路军政委冯仲云是江苏人,第三军二团政委赵一曼是四川人。这一现象反映出(  )

A.中共有组织地领导了东北抗日武装斗争B.日本侵略促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觉醒C.中共统一战线政策促进了救亡运动高涨D.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由自发到自觉

9.

在罗马时代,由于奴隶没有诉讼权,恩主(奴隶主)要解放奴隶时,可以请一个人作为奴隶的辩护人装作起诉恩主,问恩主是否要解放这个奴隶,然后由长官宣布奴隶获得自由,后来干脆直接由长官的卫士扮演辩护人的角色。这表明罗马法(  )

A.重视维护法律程序和权威B.保护恩主对奴隶的所有权C.注重维护奴隶的人身自由D.司法过程存在不规范行为

10.

美国电话之父贝尔于1877年创办贝尔电话公司;爱迪生发明电灯后立即创立自己的电器公司;德国卡尔·本茨1885年发明汽油动力车,次年便成立奔驰汽车厂;美国莱特兄弟1903年制造出第一架飞机,1909年创办莱特飞机公司;瑞典化学家诺贝尔拥有100家工厂……从此类现象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经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B.经济利益的驱动是科技进步的力量源泉C.大力投资重化工业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D.科学技术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11.

1947年7月10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召开紧急会议,经过激烈争论,终于通过决定: 由于一系列国家都拒绝参加(讨论马歇尔计划的)巴黎会议,其中包括斯拉夫各国和东南欧各国,这样,同这些国家保持紧密经济政治联系并依据条约义务的捷克斯洛伐克也不能参加巴黎会议 。决定表明捷政府拒绝巴黎会议的原因是(  )

A.美国企图通过经济援助控制欧洲B.冷战局面导致欧洲呈现分裂状态C.周边国家已拒绝参与马歇尔计划D.捷克斯洛伐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12.

从1949年苏联第一次在联合国要求恢复新中国的合法席位到1971年的20多年间,苏联对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态度也经历了从坚定、毫无保留的支持,到支持但不再提案,再到只支持、不发言、不提案三次不同的转变。这表明(  )

A.苏联态度的转变与中美关系变化密切相关B.中苏关系恶化使苏联的态度发生根本转变C.苏联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中苏关系发展状况D.苏联对华政策中的利己主义倾向日趋明显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战国时期,国家强制诸子均分土地,从而分割成若干小家庭,适应征税、服役的需要。汉代允许诸侯将土地分给诸子,以削弱分化诸侯,推动了古代家产均分制度。后世律令规定土地继承基本沿用诸子均分的方式,但受传统习俗影响,长子往往被赋予双倍的继承份额。《名公判清明集》记载了一个宋代案例:王有成 因不能孝养父母,遂致其父母老病无归,依栖女婿,养生皆赖其力 ,因此官府判决土地等家产 当归之婿 。家庭的土地代代均分,阻碍了大规模地产的传承,也使夫妻为主要核心的小家庭成为社会主体。人们依赖土地、满足于拥有少量的生产资料,难以开启新的生产与经营。

——摘编自《浅谈中国古代继承制度的演进》等

材料二 进入16世纪世纪以来,英国的土地继承逐渐普及了长子继承制。此后,英国规定土地只能由长子继承,长子继承制使贵族大地产代代相传,基本固定。圈地运动就是以贵族普遍世代保持着土地所有权为前提的,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权力驱赶佃农,圈占土地。长子继承制避免了家庭财产的平均分配,单传给长子有利于家庭财富的积累,并向资本转化。大地产的稳定性固化了贵族群体,强大的贵族群体逐渐形成了限制王权的反对派组织,最终促使了英国议会的产生。

——摘编自《英国长子继承制及其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土地继承制度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成因。(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土地继承制度的特点,并简析中英不同的土地继承制度对两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1分)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外国使节采用何种礼节觐见中国皇帝,始终是中外关系上的一个死结,西方外交要求平等,天朝体制讲究藩属,围绕着 跪与不跪 ,引发了多次外交冲突。

乾隆时代1793

礼部坚持英国特使马戛尔尼行跪拜礼,并擅改英国外交文书

咸丰时代1860

指示决不见不行跪拜礼之夷人,否则唯有与之决战

同治时代1873

英、法、俄、美等六国使节终于首次以平等礼仪觐见皇帝

1873年被称为大清朝 礼崩乐坏 元年:清廷将觐见礼仪问题下放给大臣们商议。
翰林院编修吴大澄激烈反对外国使节用平等礼仪觐见同治皇帝,理由是破坏了祖宗旧制,会改变清朝的政体。
浙江道监察御史边宝泉激烈要求外国使节行跪拜礼仪,用中国臣子跪拜之礼要求外国使节是一种优待。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认为,国家正面临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朝廷礼制应随情势变通,既然已将西方诸国 许为敌国,自未便以属国之礼相待

——摘编自腾讯历史《转型中国1864—1949》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历史的相关知识,围绕 清末礼崩乐坏问题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充分运用材料信息,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解析准确,阐释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楚)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实行 遏制政策 。联邦德国推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对外政策,拒不承认战后欧洲边界,也拒不承认民主德国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坚持不与民主德国建交的任何国家(除苏联外)建立外交关系。进入60年代,这种政策大大限制了它的外交舞台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勃兰特主张改变联邦德国同东部邻国的关系,先承认现状,通过 和平方式 ,对民主德国以及苏联和东欧各国进行政治渗透和经济扩张,为最后 重新统一德国 逐步制造条件。1969年勃兰特当选为联邦德国总理,推行新东方政策。勃兰特与苏联和波兰签订了条约,保证互不侵犯,承认欧洲各国现有的边界。通过外交努力,促使英、美、法、苏签署西柏林协定,解决了东西方在柏林问题上的对峙。联邦德国与苏联、东欧及民主德国的关系发展迅速,并进入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活动余地迅速扩大,两德的关系也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为统一注入了新的生机。1971 年勃兰特访问波兰,在犹太人纪念碑前双膝下跪,被誉为 欧洲约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 ,时人评价 勃兰特跪下,德国站起来

——摘编自刘佃云《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勃兰特推行 新东方政策 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勃兰特 新东方政策 的历史影响。(9分)

16.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徐桐(1819~1900年),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大臣,历任礼、吏、兵、工等部尚书,以及体仁阁大学士等职。徐桐主张澄清吏治,反对李鸿章等洋务大臣的贪渎和任用私人。徐桐还是清末有名的理学家,《清史稿》称其 崇宗儒学 ,鲁迅曾说过徐桐是 清末儒者的结晶。 徐桐正直、清廉,忠于清廷,维护纲常,恪守传统。
徐桐 恶西学如仇 ,曾言 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闻,籍所未载,荒诞不经,无过于此 ,他 每见西人,以扇掩面。 清政府讨论修铁路,他领衔上书坚决反对。戊戌变法中,他声称 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戊戌政变后,徐桐深得西太后的信赖和礼遇, 大事皆决于桐 ,义和团入京时,徐桐亲自出城迎接,说 中国当此自强矣 ,他鼓动慈禧对外宣战,深信义和团神术,主张利用义和团群众对付洋人,义和团火烧教堂,他在家中设台请戏班一连唱了二十天戏。八国联军进京后他以身殉道。

——摘编自张李州、张立胜《徐桐:中国近代务虚的守旧官僚典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桐一生毁誉参半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徐桐的是非功过。(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