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9. 山东省烟台市2017年高考适应性练习(一)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7 浏览数:101

一、单选题

1.

春秋时代盛行盟誓活动,有周王与诸侯间的盟誓、诸侯间的盟誓,也有卿大夫间的盟誓。盟誓时往往举行庄严的仪式,杀牲歃血,宣读盟辞,并记录为盟书作为相互约束的依据。这主要反映(  )

A.分封制的仪式发生重大变化B.诸侯争霸战争受到有效遏制C.礼乐制与等级秩序得到维护D.宗法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2.

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义理,表现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回归圣人之道的气势,颇有一点 文艺复兴 的味道。该学者的依据是宋明理学(  )

A.强调三纲五常的教化作用B.突出儒学的社会伦理道德C.注重强化封建神学思想D.束缚并压制人和人性

3.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到1955年7月经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共历时4 年,其间大的修改就有6次。最后一次修改是在1955年4~5月,根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决议,吸收中央各部和各省(市)的意见并参考苏联顾问的建议作了适当修改。该现象主要表明(  )

A.新中国注重把握经济规划的客观全面性B.一五 计划完全仿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
C.中共注意防止经济建设中出现 的倾向D.一五 计划的制定仅立足于全国各地实情

二、材料阅读

4.

字的基本解释是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 ,由此派生的词语有很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民权
材料一 一旦人民能够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将它打破时,他们做得更加正确了。那是因为,人民依靠暴力而夺回了他们由于暴力而丧失的自由。……要寻找一种结合形式,使得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以及财富,并且因为这一结合而形成了每一个与全体相结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依旧像往常一样地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1)据材料一,概括卢梭关于人民获得和保障自由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经济、政治背景。(8分)
民观
材料二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中国, 的含义开始发生变化。首次给 注入现代意义的是梁启超。1899年,他对 国民 的含义作了解释: 国者,积民而成,含民之外,则无有国。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 后来他又指出: 国者,民之国也。 国民应该能 治一国之事 享一国之权 ,具有 权利 责任 自由 平等 独立 等几方面的基本素质。

——据《论晚清至五四现代个人观念的发生》等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梁启超 国民 观的内涵、影响。(7分)
民生
材料三 美国政府开支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

财政支出项目

1960

1970

1980

国防、对外军援、退伍军人补助

380

282

180

社会保障、收入保障、保健、住宅和社区发展

181

249

294

教育

138

178

170

卫生、公安、文化

47

52

31

运输

73

58

47

空间研究、自然资源、农业、邮政补贴

49

48

42

一般性政府开支

55

68

36

利息

55

47

61

对外关系与援助

16

09

02

其他

06

09

10

(3)据材料三指出美国70年代后在社会公共开支和社会福利保障方面呈现出怎样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作出这种举措的原因(10分)

三、开放性试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科举隋创唐兴,唐代是中国科举发展史上的早期,当时的科第人物是北方士人占绝对优势。安史之乱以后,南方士子在科场中开始崭露头角,到北宋中期,科场录取人数的比例开始出现南北倒置现象,南方举子在科场竞争中转而占据了绝对优势,这种南北差异的变易,到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引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关于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争论的双方以司马光和欧阳修为代表,司马光代表了朝中长于经史的北方派,针对南方士子科场的绝对优势,力主按地域均衡举额分路取人,提出了著名的 逐路取人 思路。
到了明代,南方举子在科场的压倒性优势继续存在,南北地域之争又起波澜,引发了科举史上有名的南北榜事件。1425年,大学士杨士奇提出南北分卷的设想。两年后,这一设想成为现实,南北卷制度正式实施,自此,科举录取按南、北、中(不易划定为南或为北的区域)进行分地域按比例录取。然而,按大的区域录取毕竟还是会造成各省取中人数的不均,一些边远省份由于教育的落后甚至出现被科举取中所 遗漏 的情况。因此,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南北卷制度被分省定额取中制度所取代,即按各省应试人数多寡 钦定会试中额 ,一直实行到科举终结。

——《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

科举考试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录取名额如何分配的问题。围绕 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 任选角度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12分)

四、材料阅读

6.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宋自削平诸国,天下盐利皆归县官。官鬻、通商,随州郡所宜,然亦变革不常而尤重私贩之禁。
天下之茶,多由政府垄断(行公卖法),惟于川、陕、广南,听其自由卖买。这便是自由贸易制……
宋榷(què,专卖)酒之法:诸州城内皆置务酿酒,县、镇、乡、闾或许民酿而定其岁课。三京官所造曲,听民纳直以取。
太宗时,置榷署于京师,诏诸蕃香药宝货至广州、交阯、两浙、泉州,非出官库者,无得私相贸易。其后乃诏: 自今惟珠贝、玳瑁、犀象、镔铁、鼊皮、珊瑚、玛瑙、乳香禁榷外,他药官市之余,听市于民。

——《浅论宋代禁榷制度的强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禁榷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禁榷制度的影响。(9分)

7.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战争观是指人们对战争问题总的看法。具体地讲,战争观的理论构架,包括对战争的性质、战争的起因、战争的目的、战争的历史作用、对待战争的态度、控制战争的途径与方法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对此,各国学者曾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其中不乏公认的力作。按照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划分,20世纪影响比较大的战争观有传统的现实主义战争观、和平主义战争观以及正义战争观等。其中,现实主义战争观一般都认为,惨烈的战争是一种实现目的的必要手段或工具,是同道德无关的活动。和平主义战争观(一战后形成)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应无条件禁止战争,希望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争端并避免战争。正义战争观则是二战后兴起的新的战争观的典型代表,在整理前人见解基础上另辟蹊径,将战争划分为正义的和非正义的,至今仍有较大社会影响力。

——摘编自梁占军《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战争观的转向与衍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和平主义战争观对20世纪20、30年代国际关系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正义战争观兴起的原因。(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