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2.2017届 四川省广安、遂宁、内江、眉山四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7 浏览数:262

一、单选题

1.

20世纪70年代,在安阳殷墟发掘的妇好墓中,出土玉器共756件。经对其中约300件玉器进行分析,所用玉料大体上都是新疆玉,其中三件小型玉雕的材质被鉴定为新疆和田羊脂玉。这表明,在商代(  )

A.西域已归属商王管辖范围B.西域与中原已存在一定联系C.西域与中原商贸交往密切D.西域各族要向商王进献玉料

2.

据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记载:“(中国古代)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 。导致中国古代天文记载呈现这一特点的思想是(  )

A.人定胜天B.天人感应C.道法自然D.相生相克

3.

重庆大足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但在一处接连开凿的三个洞窟中,居中一洞为佛像,佛左右侍立十大菩萨;左为道君洞,太上老君像高洁古朴;右为文宣王洞,孔子头戴束巾,左右侍立颜回、仲由等十大弟子。这一造像出现的时期最可能是(  )

A.两汉B.魏晋C.隋唐D.两宋

4.

明中后期,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 下吴越如流水 。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这表明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日渐废弛B.经济区域性分工日益加强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D.工商业发展导致农业衰退

5.

表1为1865—1871年广州生丝出口统计(单位:担)据此推知(  )
表1

年份

1865

1866

1867

1868

1869

1870

1871

生丝

8778

9258

9272

11683

12795

15535

16772

A.中国手工缫丝业的主要中心已转移到广东B.机器缫丝业在广东兴起具备了有利的条件C.广东的近代缫丝工业呈现持续发展的势头D.中国生丝在国际生丝市场有绝对竞争优势

6.

1905年,邓实在《古学复兴论》中说: 学术之大,岂出一途,古学虽微,实吾国粹。孔子之学,其为吾旧社会所信仰者,固当发挥而光大之;诸子之学,湮殁既千余年,其有新理实用者,亦当勤求而搜讨之。夫自国之人,无不爱其自国之学。孔子之学固国学,而诸子之学亦国学也 。邓实这一观点在当时(  )

A.代表了守旧势力的复古倾向B.具有反封建专制的积极意义C.高估了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D.阻碍了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

7.

图7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幅政治漫画(画中 东四省 包括黑龙江、吉林、奉天、热河)画中人物正在实施的行为引发了中国(  )

A.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兴起B.二十九军在长城的抗战C.十九路军在上海的抵抗D.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兴起

8.

1979年7月,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80年4月,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第一批中外合资企业,如北京航空食品公司、北京长城饭店公司。这反映出(  )

A.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C.发展市场经济成为高层的共识D.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已拉开帷幕

9.

罗马法中的契约制度规定,当事人必须陈述一系列法律规定的言辞和格式化的用语,有时候当事人还必须伴以仪式性的动作;裁判官在发言、命令或裁判时,也必须毫无差错地使用法定术语。这些严格的形式(  )

A.保障了当事人真实意图的表达B.体现了对财产安全保障的诉求C.适应了帝国时期新的发展要求D.表明法律有效保护了平民权益

10.

1883年,恩格斯在致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爱·伯恩施坦的信中说: 远距离输电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它终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 。恩格斯旨在说明(  )

A.电力推广将导致阶级斗争的终结B.科学技术对社会变革的重要影响C.发展电力是德国革命成功的关键D.电气技术取代蒸汽技术的必要性

11.

图8是英、美、德、法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变化图。其变化反映出(  )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贸易发展缓慢B.多中心世界贸易格局形成的趋势C.英国依然保持全球贸易垄断地位D.自由主义国际经济交流准则确立

12.

1979年4月,美国派出了一个由42人组成的美国乒乓球队代表团赴朝鲜参加第3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虽然受到 低调的欢迎 ,但这是自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以来第一个访问朝鲜的美国小组。美国访问朝鲜的真实意图是(  )

A.展示竞技体育取得的成果B.改善朝美关系以对抗中国C.继续推行战略收缩的政策D.解决朝鲜半岛的统一问题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按照列宁的想法,新经济政策摸索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只要坚持走下去, 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 ,亦即通过新经济政策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让俄国补课,达到过渡的条件,然后再进行过渡,这就是间接过渡。但是,当时党内就存在反对意见,尤其是城市的所谓耐普曼问题和农村富农问题上引发极大争论。耐普曼是 新经济政策之人 的缩写,指的是通过新经济政策享受利益的人,具体指私营企业家和小商人。列宁并不认为这些人已经构成了一个阶级。事实上统计数据表明,所谓耐普曼分子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到1924年只有1.5%,在国民收入中只占5%。但其他领导层看来,情况却十分严重,他们甚至用耐普曼资产阶级来批评新经济政策的恶劣影响。 一些基层布尔什维克也不能接受这种变化。农村的情况更为复杂。由于实行粮食税,苏维埃政权有意识地放开了雇佣劳动力的做法,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按照当时的意识形态划分,一旦不是自力更生,采取了雇佣劳动力的方式,就是从贫农或中农向富农的转变。而富农这是社会主义建设应该斗争的对象。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为,战时共产主义不过是 在进攻过程中向前跑得太快了,没有替自己保证后方的根据地 ,而新经济政策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向社会主义的正确过渡。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册)》等

材料二 新经济政策是反危机纲领还是建设社会主义纲领?在当今中国学术界主要有 两种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是 一种即兴之作,缺乏明确的深思熟虑 ,或只是为了寻找 那个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 ,用部分恢复商品经济来适应农民的小生产状况,进而获得农民支持的权宜之计。更多学者则倾向于将之作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想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共党内对新经济政策出现的两种不同观点及其实质,并分别予以简要评价。(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当今中国更多学者将新经济政策视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想模式 的时代背景。(10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资产阶级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的消费。……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汉武帝后期,百姓困乏,户口减半,社会危机日益严重。汉武帝采取了减少边事,恢复农业等措施,挽救了当时濒危的局势,使汉朝避免了陷入秦末的厄运。公元前87年,汉武帝死,昭帝继位。公元前74年,宣帝继位。
汉宣帝表面上很重视儒家,但他也说过自己的心里话: 汉家自有法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针对武帝以来地方郡治的日益败坏,重视对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吏的考核,对政清者给予褒奖,对于公卿大臣多从有政绩的地方官选拔。史称 是时黜陟有序,众职修理,公卿多称其位 。宣帝数下诏书,使民归农,还奖励地方官吏就地安置流民。他多次下令减免租赋,如前51年减民算三十,前55年减天下口钱,还先后削减徭役六项,赈贷五次。前54年,置常平仓, 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又减贾而粜 。同年,南匈奴归附汉朝,在汉击溃北匈奴后,占有匈奴全境。汉跟匈奴之间从此和睦相处了40多年。

——据《白寿彝史学二十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宣帝改革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宣帝改革的影响。(9分)

1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当日,日军进攻英军占领的香港。为策应进军香港的日军,日军向第九战区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会战中,中国军队依靠坚固的工事顽强防御,始终控制着战场主动权。而日军却狂妄地认为可以速战速决,南下强攻长沙,连攻4天没有成功。日军伤亡惨重、补给耗尽,被迫仓皇撤退。最终,日军不仅没有消灭第九战区主力,反而伤亡2万余人。此战让日军高层意识到中国军队顽强的抗战意志和实力。同时,深感兵力不足,之后两年内再也没有敢于进攻第九战区。此战后,马歇尔向罗斯福总统谏言:现在东南亚、南亚、太平洋上的盟军都被日本打得溃不成军,中国却在长沙打了个大胜仗,歼灭日军数万之众。中国战场牵制日军一半以上兵力。如果中国单独和日本媾和,在华百万日军主力将加入这些战场,盟军将会极为不利。所以,应该大量援助中国,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罗斯福接受了马歇尔的建议,宣布援助国民政府5亿美元物资,建立 中印缅战区,并任命蒋中正为最高统帅。不久,盟国还宣布废除在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取消租界等。

——摘编自中国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次长沙会战前中国战场和亚太战场的战略态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9分)

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一 我君,四海无氛。英才远略,鸿业大勋。雷霆其武,日月其文。洒以甘露,覆之庆云。制礼作乐,还淳返朴。宗礼明堂,崇儒太学。四海慕化,九夷禀朔。沈璧大河,泥金中岳。巍乎成功,翕然向风。

——摘自崔融(唐朝)《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

材料二 及太后称制,独与北门学士议其制,不问诸儒。……毁乾元殿,于其地作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场所),以僧怀义为之使,凡役数万人。……先诛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次及大臣数百家,其刺史、郎将以下,不可胜数。……太后又多选美少年为奉宸(府)内供奉。

——摘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 在唐代历史上,唐太宗打下了基础,接着是武则天的时代,以后是开元全盛时代。武则天当权前后的50年间,生产发展了,土地开发了,人口增加了,疆土开扩了,文化提高了,和许多外国也有了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且还应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开元时代的政治家都是武则天时代培养起来的。可以这样说,没有武则天时代长期的巩固发展工作,开元盛世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

——据《吴晗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崔融、司马光对武则天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吴晗评价武则天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5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