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3. 广东省汕头市2017年普通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7 浏览数:770

一、单选题

1.

孔子说,君子在与他人保持和谐友善的同时还能坚持独立思想而不苟同于人,小人习惯于附和苟同别人的观点,但内心深处却并不友善。后世儒者经常以此诫勉君臣,这体现出儒学(  )

A.具有调节政治关系的功能B.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C.倡导与人为善、社会和谐D.重视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

2.

秦汉以后 掌握行政权力, 用来确定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历代帝王往往采取 官以任能,爵以酬功 的做法,其主要目的是(  )

A.维护封建等级制度B.提高官府行政效率C.维护君主统治权威D.削弱贵族政治势力

3.

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东罗马帝国金币及仿制品计40多枚。这些金币跨越两个世纪(408~610年),其中新疆出土5枚、宁夏4枚、青海2枚、内蒙古2枚、甘肃1枚、陕西8枚。这说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有一定优势B.政治动乱并未完全阻隔陆路贸易C.黄金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货币D.西北地区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4.

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 。这一思想(  )

A.不利于中医向现代化发展B.否定了人对自然的作用C.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D.是汉代儒学发展的产物

5.

下表反映了洋务运动主要代表人物的任职情况,由此可知洋务运动(  )

代表

曾国藩

李鸿章

沈葆桢

张之洞

左宗棠

职务

领班总理衙门大臣

两江总督

直隶总督

直隶总督

北洋通商大臣

两江总督

南洋大臣

两广总督

湖广总督

闽浙总督

陕甘总督

A.造就了地方势力和利益B.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C.已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D.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

6.

1919年,中国对欧洲国家的商品进口额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868年的33.4%下降到11%。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当时资本输出成为主流B.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化C.中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D.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

7.

1936年《东方杂志》发表评论: 我们今日的建设,应当具有适合战争的性质……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本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在强有力的指挥之下,在齐整的步骤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 这说明当时(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形成B.苏联经济思想影响了中国C.中国深受经济大萧条影响D.国民党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8.

五四宪法起草时,毛泽东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1952年波兰宪法、德国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捷克宪法、旧中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等。这主要体现了五四宪法(  )

A.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B.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C.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D.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

9.

有学者指出,罗马人主要兴趣是发展和规定了那些作为私有财产的抽象权利的关系,罗马人对私法的贡献就在于他们对私法权利的高度抽象及其理论原则。这表明罗马法(  )

A.包含了丰富的理性精神B.具有脱离社会现实的倾向C.特别强调保护私有财产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10.

15世纪中叶,在与东方的贸易中,欧洲的金银源源不断向外流出, 黄金问题 变为欧洲经济上的严重危机。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有利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B.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C.刺激了欧洲开辟新航路D.欧洲中心地位逐步确立

11.

有学者研究发现,自18世纪初开始,法国出版的神学书籍下降,科学奇事、世俗文化和艺术书籍比重日增,各种传统形式的文学书籍维持不变。这反映了当时法国(  )

A.封建君主专制逐步松动B.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C.受到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D.社会思想正发生深刻变化

12.

1945年9月22日美国宣称,欢迎其他在对日作战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国家派遣部队来参加占领(日本),但一切占领部队概归美国指派的最高统帅指挥。美国的意图是(  )

A.以德国方式处理战后日本问题B.将中国纳入资本主义阵营C.以日本为反共桥头堡予以扶植D.排斥苏联以单独占领日本

二、材料阅读

13.

1944 年7 月,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召开,蒋介石委派财政部长孔祥熙参加会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 重庆。委员长蒋:4493。密表。货币会议开幕五日,现在分组商议,距离具体程度有待此次集会。美国内部原不一致,国会及银行界尚抱怀疑或持反对,毛财长(美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因急于表现成效,勉强召开,罗(罗斯福)总统亦觉难有把握,于开幕演词内已经略能窥及。协定将来须经各国政府批准,意在应付国会,各国代表对自身希望甚大,而美舆论则认为美国担负太重。连日弟为此事力为毛氏说项,以减困难,惟会内情形各国希望分肥者多对基金摊额分配争持甚烈,苏则要求与英同等,英则支持法、印图占我国之第四席,现正分途运用,想无大碍。英、美暗斗颇剧,美对基金必需掌握,英对国际银行颇欲主持,美可能将国际银行对英让步,其他各国则望基金与银行均告成功,对于将来若将[?](原文缺失)之运用亦为争点之一,现正进行商讨中。对我国批评善意恶意皆有,均注意于军政用款不当及浪费致通货膨胀,对币制、物价之不安定颇为忧虑,现正分途说明,情形尚佳。所幸我方此来人员均称干练,各方感想颇佳,国际环境不错。不论会议是否圆满成功,总期得一良好印象,以作将来国际会议基础。知注驰陈。弟熙叩。鱼(电报日期)。

——孔祥熙致蒋介石密电(1944年7月6日)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召开的背景及美、英各自的战略目的。(12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参加该次会议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分析以上 密电 的史料价值。(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02年梁启超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见下表)。

北方

南方

结论

政治

历代王霸定鼎,北方占绝大多数,历时共2783年。

历来建都于长江流域者,除明太祖外,要么创业未定,要么败亡苟安,历时共计366年。

北方视南方常占优势。

哲学

春秋战国时,孔、墨在北;汉初北方独盛儒学;宋明时北人好言象数,多经世之想。

春秋战国时,老、庄在南;汉初南方尤喜道家;宋明时南人首倡心性,多穷理之气。

凡此者,皆受地理上特别之影响,虽以人事揉杂之,然其结果殆有不容假借者存也。

军事

北人南伐者得志,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最能举事。

南人北伐者不得志。

其所用兵,虽有种种特别原因,不能尽以归诸地理,要之地理为其一重要之主因。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对梁启超的研究进行探讨。(12分)
(说明:可以对梁启超的研究方法、论据、论证过程、结论等进行评述;也可以对其观点进行论证、批判、修改或提出新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立论科学、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自永乐年间开始,朝廷派太监协镇边关。此后,镇守太监的权力大肆扩张,与巡抚、都御史相侔,有权干预刑名政事,且多有贪污纳贿,克扣兵饷,延误军机的不法行状。明世宗继位后,在张璁等人的辅佐下推行新政,尽撤 天下镇守内臣民及典京营仓场者,终四十年不复设 。自宪宗以来,诸王勋戚倚仗权势侵占民田的现象不断增加,世宗敇谕户部清查庄田,对强占田者,俱还原主,只准王府留用封国之初所请庄田。世宗还在一些地区不同程度上实行了赋役制度改革,由桂萼所开创的将税粮与徭役各审定交银若干,统一征收,以求均平的 一条鞭法 取得显著效果,但因桂萼乞休归里而未能进一步展开。世宗接受吏部尚书方献夫的建议,对已封爵的外戚令终其身,不得再承袭;今后皇亲驸马,亦不得再请封。然而,上述改革仅限于局部范围,且 数行数止 ,未能全面持久地展开。

——根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整理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世宗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明世宗改革的内容并分析其经验教训。(9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二战后英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从昔日的世界霸主沦为二流国家。早在1944年,丘吉尔就提出了 三个伟大实体 的思想。1946年9月,丘吉尔又在瑞士苏黎世发表题为《欧洲的悲剧》的演说,提出了 三环外交 的基本架构。1948年,他在保守党年会上正式提出 三环外交 的具体设想。他说“……第一环自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和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在内,还有美国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就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大环同时并存,一旦它们联结在一起,就没有任何力量或力量结合足以摁倒它们,或者敢于向它们挑战。 而在这三环中,英国 正处在交接点上 ,处在这三环海运和空中航线的中心, 有机会把它们全部联结起来 。该设想本身逻辑严密,算计精明,因而既被保守党接受,又为工党所承认。三环外交 对战后英国外交产生了重要影响,和平时期的丘吉尔政府沿着这条外交策略展开外交活动。然而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冲破了丘吉尔的如意算盘。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丘吉尔提出 三环外交 战略思想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丘吉尔提出 三环外交 思想的战略意图。(9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伍廷芳(1842~1922),清末民初杰出的外交家、法学家。早年留学英国攻读法律获律师资格。1882年回国任李鸿章幕僚,译西法、办交涉、管铁路、修法律。1896年被清政府任命为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签订近代中国第一个平等条约《中墨通商条约》。1906年,伍廷芳起草了诉讼法草案,沿用英、美、法等国的规定,采取陪审制度。1911年,年届七旬的他接受了革命党的邀请,奋然投身革命,在军政府担任外交工作,主持南北议和,达成迫使清室退位的协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出任司法总长。袁世凯掌权后,伍廷芳隐退并拒绝了袁氏的高官厚禄,五年未任公职。袁世凯复辟帝制后,他坚决反对,表示要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至万万年。1917年赴广州参加护法运动,任护法军政府外交总长等。1922年,陈炯明叛变阻挠北伐,伍忧愤成疾,在广州病逝。

——摘编自丁贤俊、喻作风《伍廷芳评传》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伍廷芳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贡献。(6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演变的角度简要分析伍廷芳的人生经历。(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