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2017届 四川省成都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7 浏览数:570

一、单选题

1.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补充历法。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 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

A.北方经济的持续领先B.天文历法科学严密C.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D.农学研究因循守旧

2.

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 四夷馆 四夷里 ,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 定名。此举旨在(  )

A.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B.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C.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D.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

3.

有宋一代,神童辈出。诸如丘浚十岁、孔文仲七岁、蒋堂六岁、黄庭坚七岁等,会赋诗、能作文的记载比比皆是。从宋太宗时起,朝廷专门设立童子科,有多位童子被赐予同进士或学究出身,其中最小的只有三岁。这一现象说明宋代(  )

A.皇权日趋随意独断B.乡学教育成效显著C.官僚体制充满活力D.科举考试流于形式

4.

元杂剧包公戏中的包公是廉洁正直、机智善断的清官。明传奇中包公的形象渐趋神化,权力无限扩大,民间更尊其为明法致公、为民请命的 司法之神 。包公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A.明传奇较元杂剧艺术成就更高B.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C.市民阶层主导法制观念的变迁D.明代法治的理性精神丧失殆尽

5.

清末官商合办的电报局,发起时多赖商人踊跃入股。1908年,政府将其收归官办时, 以商人收利己久、应减价报效为由,将股票收购价格从商人提出的每股290元,酌定 为150元。据此可推断(  )

A.清末新政成为洋务运动的翻版B.发展官营企业成为各界的共识C.产权意识的滞后制约新政成效D.政府厉行抑商的政策一以贯之

6.

1930年代中共对苏区教育高度重视,当时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三字经》开篇即为 天地间,人最灵。创造者,工农兵。男和女,都是人。一不平,大家鸣 。这反映出当时苏区(  )

A.重视启发民众的阶级觉悟B.提倡恢复儒学传统教育C.推广白话文运动成就斐然D.倾错误影响基础教育

7.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早期,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 几乎场场满座 。而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 大跃进 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这一反差表明(  )

A.香港电影更能反映社会现实B.国产电影的制作技术低下C.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D.大跃进 运动的持续深入

8.

下表为1956—1961年中国粮食进出口量的统计数据(单位:1000公吨)对此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

年份

出口量

进口量

净出口量

1957

20926

1668

19258

1958

28834

2235

26599

1959

41575

20

41555

1960

27204

663

26541

1961

13550

58097

-44547

A.表中数据与该时段的粮食生产状况不符,明显失真B.1957—1959年粮食出口持续增加,表明农业政策效果显著
C.该时段粮食出口量过高,说明 一五 计划成效有限D.1961年粮食进口量激增,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作风

9.

伯里克利任雅典执政官时期,他的老师、著名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斯因主张 太阳只是炽热的石头 而被群众控诉犯了渎神罪,伯里克利也无力援救,只能让他离开雅典。这反映出雅典(  )

A.坚持法律至上原则B.哲学与宗教尖锐对立C.民主制度形同虚设D.公民言论自由被剥夺

10.

1543年《天体运行论》出版,针对 日心说 ,路德讥讽哥白尼是 自命不凡的占星术士 愚蠢到公然与圣经相违背 ,加尔文也回应道 有谁胆敢将哥白尼的依据置于圣灵之上呢? 这表明(  )

A.自然科学仍待突破神学的束缚B.宗教改革阻碍科学革命的推进C.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背道而驰D.新教与旧教教义主张基本一致

11.

有学者指出,与其说是历史选择了列宁、选择了布尔什维克,不如说在1917年这个关键时刻,是列宁、布尔什维克机敏地选择了历史,将群众自发的、无政府主义的骚乱为自己所用,引导到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上来。据此可知,该学者(  )

A.否定了列宁革命策略的灵活性B.强调十月革命顺应了民心民意C.认为十月革命不符合俄国国情D.夸大了一战对俄国革命的影响

12.

1975年,面对日益恶化的经济形势,英国下院就英国是否留在欧洲共同体内举行全民公决,大约65%的选民参与了投票,其中67.2%的人投赞同票,32.8%的人投反对票,英国最终留在欧洲共同体内。这反映出(  )

A.—体化不利于英国发展B.欧共体内部出现分裂C.英国民主制度受到冲击D.西欧整体实力的上升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代初期,中央政府对疫病制度性的救疗基本缺失,朝廷有时会临时性采取一些救疫措施,但并不常见且限于京城。而具有儒家道德信念的地方官在乡贤及民间慈善机构的促动和协助下,一般不会坐视不顾,他们采取的措施主要有:设药局延(聘请)医诊治;制送丸药;建醮(道士设坛念经做法事)祈祷;刊刻医书等。19世纪后期,官府常设的药局明显增加,地方官府也开始较多开展日常性疫病救疗的活动。到清末实行新政时,清廷于民政部下设立 掌核办理防疫卫生、检查医药、设置病院各事 的卫生司。

——据余新忠《清代江南疫病救疗事业探析》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类疫病肆虐。中共中央组织人民群众先后发动以清洁大 扫除、反对美国细菌战和 除四害 为中心的三次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此外,教育和 文艺界人士以及中国红十字会也积极进行防疫宣传,各地民众逐渐从应对疫病的封建迷信中走了出来,科学防疫与治疗被广泛认同。经过10余年的努力,曾经在旧社会给人民带 来深重灾难的鼠疫、天花、黑热病等烈性和急性传染病陆续被消灭或基本消灭,人口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I960年,毛泽东就新中国卫生防疫工作成就指出,把卫生工 作看作一项孤立的工作是不对的,卫生工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利于改造我国人民的体质,使身体康强,环境清洁,与生产大跃进、文化和技术大革命相互结合起来,具有移风易俗、改造世界的意义。

——据李洪河《新中国疫病流行与社会应对(1949—195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疫病防治的主要变化。(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新中国前十年的疫病防治工作。(17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图10到图12反映了我国计时器的使用历程。
图10所示为日晷。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采用干支计时,从上古沿用至明清。
图11所示为铜镀金珐琅人物画自鸣钟,18世纪英国造,现藏故宫博物院。据记载, 17世纪上半叶的自鸣钟 中样者每架价银五十两,大者及小而精工者价值甚多 ,这个价格在后来或许有所下降,但中国最便宜的计时器香漏 一盘香可用二十四小时,所费不过三文
图12所示为1939年亨达利洋行在报纸上刊登的修理钟表广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计时器的变迁 提出一个观点并予以阐释(要求: 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明朝开国之初,明太祖于洪武元年八月宣布: 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令一子侍养,免其差役。 这是针对有子孙的老人而言的。
洪武五年,令各州县设立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废疾者。政策执行后,收养了一些贫困无依的孤老。收入养济院的孤老,衣食及死葬均由当地政府负责。
洪武十九年规定: 贫无产业八十以上者,月给米五斗,肉五斤,酒三斗。九十以上者,岁加赐帛一匹,肉五斤。 凡有田产有赡养能力的人家,家中有年龄在八十以上、九十以上者政府不支给粮食, 只给酒、肉、絮、币 ,其数量与同一年龄段贫无产业者同, 定期定量供给。
《大明律》设有 弃亲之罪 专目。规定 凡祖父母年八十以上及笃疾别无以次丁弃 亲之任,及妄称祖父母老疾求归入侍者,并杖八十。 对年在七十以上的高龄老人家属犯 罪的处理,作出规定: 犯死罪,非常赦所不原,而祖父母老无养者,得奏闻,取上裁。

——据王兴亚《明代的老年人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明初养老制度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明初养老制度的积极影响。(7分)

1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朝鲜和韩国分别提出了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方案。朝鲜外相南日提出3点建议:(1)举行国民议会的全朝鲜选举,组成朝鲜统一政府; 由民主朝鲜和韩国选派的代表组成全朝鲜委员会,其任务之一是草拟一个全朝鲜选举法,并采取措施保证朝鲜居民的各种自由。(2)—切外国武装力量在6个月内撤出朝鲜;(3) 对维护远东和平有最大关心的相应国家保证朝鲜的和平发展,并为朝鲜的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韩国代表提出14点建议,其中包括:(1)按韩国的宪法手续由联合国监督在全朝鲜进行选举,联合国监督人员享有充分的行动与言论的自由;(2)全朝鲜国会代表按全朝鲜 人口的直接比例计算(注:当时南方人口是北方的2倍);(3)在选举前一个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出北方,驻在南方的外国军队待统一后才能撤离。

——据刘金质《冷战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韩双方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分歧。(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内瓦会议未能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原因及留下的隐患。(8分)

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1937年 七七事变 后,侯德榜带领永利碱厂技术人员西迁重庆。由于当时内地盐价昂贵,用传统的苏尔维法制碱成本太高,无法维持生产。1938年初,侯德榜决定在四川建厂,生产纯碱。可是当地深井中盐卤浓度低,如用苏尔维法制碱食盐利用率仅70%。8月,侯德榜率团到柏林考察,拟买下德国人改造的察安法专利。但谈判时,德方多方习难,谈判被迫终止。侯德榜决心要走自己的路,开创制碱新路。1939年春,他在采购、通讯条件较好的香港设立实验室并深入研究了两份关于察安法的专利说明书,规划了新法制碱实验的全部内容。经过500多次循环试验,2000多个样品分析,新的工艺流程终于在1940年完成。
侯德榜的新工艺使得食盐利用率可达98%;食盐中的氯不再生成无用的氯化钙,而 是制成农业用的氮肥氯化铵;而且制碱与合成氨的联合,简化了生产流程,节省了设备,大大减少了投资。1941年3月,在这国难深重的时刻,人们决定将新的联合制碱法命名为 侯氏制碱法

——据李祉川《侯德榜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侯氏制碱法 发明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侯氏制碱法 发明的历史意义。(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