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5.2017届 全国名校联盟高三联考(六)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全国卷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5 浏览数:241

一、单选题

1.

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材料表明 封建制度 (  )

A.有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B.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C.是西周稳固统治的的重要途径D.加速了 大一统 局面的形成

2.

两宋时期,中国的民间茶叶贸易除了陆地向西的茶马古道外,还可以通过官方港口从海上直接运输到东南亚、西非、北非,中国茶叶远销到58个国家。材料表明(  )

A.农业的经济地位在当时有所下降B.两宋时期经济严重依赖对外贸易C.两宋重农抑商的政策有较大松动D.两宋政府重视与外域的经济交流

3.

黄宗羲认为,古者天子之位不传子而传贤,到了后来天子之位传子,而自宰相以下无不传贤,天子之子不皆贤,可赖宰相传贤以补之。他旨在强调(  )

A.嫡长子维承制的弊端及落后性B.扩大相权以防止专制的必要性C.专制下官僚政治存在的合理性D.晚清恢复宰相制度的进步意义

4.

蔡元培认为,民族文化如果能贡献于世界者,重要两个条件,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第二要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以为养料。材料表明蔡元培(  )

A.已经有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B.思想观点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C.对中国的儒家文化非常推崇D.对西方文化有绝对肯定之倾向

5.

中国经济转型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起点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修补与完善。1992 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和目标。2003年中国明确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这一过程可知,中国经济转型的特点是(  )

A.不断深入层层递进B.其有渐进性与阶段性C.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D.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

6.

观察中国各类学校招生图(单位:万人)由此表信息可以推知(  )

A.国家对职教也逐渐较为重视B.中国中等教育体系日趋完备C.人们轻视职教的理念已转变D.中国精英教育的意识在淡化

7.

古希腊政治家执政官尼西阿斯曾反对出兵西西里岛,并向公众陈说利害。然而公民大会在亚西比德的煽动下,最终通过出兵决议。尼西阿斯虽不赞成远征,但仍不折不扣地执行大会决议。材料反映出古希腊(  )

A.公民大会的实权遭到削弱B.多数暴政毁灭了民主政治C.民主权力行使有滥用色彩D.人民真正享有了民主权利

8.

英国棉制品在英国本土直接与印度棉制品进行了竞争,完全击败了其印度对手。英国人还把其产品输出到地中海。1820年到1860年间,英国棉纺织品在世界其余地区的销售量持续上升。 材料中英国棉纺织品销售量持续上升主要得益于(  )

A.工业生产技术的革新B.殖民霸权的确立C.资本主义体系的建立D.圈地运动的开展

9.

苏俄革命早期领导人加米涅夫说: 我认为列宁同志是不对的,他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我认为它还没有结束……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还为时过早。 这番言论表明他(  )

A.反对退出一战B.赞同《四月提纲》C.支持临时政府D.反对新经济政策

10.

下面是美国与里西哥1989~1998年贸易发展情况图,由此可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签订后(  )

A.使墨西哥步入发达国家行列B.有利于北美区域经济的发展C.使美墨形成了经济优势互补D.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二、材料阅读

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传统建筑是和中国大家族完美结合的,四合院是其典型代表。四合院的空间布局中讲求 坎宅巽门 ,正房必朝南,大门一般留在东南方向;西南方向最不样,那个地方一般就会设置厕所。影璧必须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要正对院门,为的是遮挡院子里外杂乱的景物,也是为了进免邪气进了自己的家。在标准的四合院里,还有一个二道门,二道门是主仆之间的界限;对于女性而言这扇门再往外的地方就不能去了。在四合院的居住中,兄弟之间,正房、偏房之间都有严格规定。住在里面的人都要严格遵守。

——摘编自《安得广厦千万间》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后,居住 洋化 渐成时髦。清末重要政治人物那桐,在他住过的那家花园盖起了三间洋房,宣内摆放着全套西式家具,并配有一个西式厨房。越来越多的四合院被改造,很多宅院换下了糊窗户纸的下扇窗,改嵌玻璃,保证室内采光更充足、更敞亮。由于四合院铺地的方砖容易受潮,顶棚也容易坍榻,有些人家就干脆将老房改成水泥铺路,挑落顶棚,抹上灰顶。经过这样的改造后,四合院的舒适度大大增加。而辛亥革命后,四合院的居民大多不再以家族为单位了,传统的正房和厢房不见得一定给家长和儿孙居住。

——摘编自《民国:皇城根下的住房革命

(1)很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四合院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合院存在的意义。(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国住房的演变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3分)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7世纪,英国自由主义思想家洛克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自由主义的政治主张;保障个人自由,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是公民天斌的、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人民尽可以自由行动。18世纪,欧洲自由主义的大本营从英国转移到法国。如孟德斯鸠、贡斯当和托克维尔,他们进一步发展了洛克的自由主义思想。他们强调健全法律制度,保证公民的各项自由,认为对自由的侵害最甚的莫过于专制制度,基于此提出了分权的理论。这些思想与1789年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一起,促进了近代自由主义的形成。美国对自由主义理论的贡献最主要的是宪政主义。先后以政治纲领及法律形式确立并阐述了自由主义原则。

——摘编自《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 自由主义与民主政治的发展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康尔喀却不满足这项条约所带来的利益,两次入侵西藏。清政府调集军队驱逐了入侵者,库尔喀也归降了清廷。这场战争暴露出西藏地区的很多问题,如军务驰懈、货币制度不健全等。其中,货币问题成为清政府最关心的亨宜。1、铸造银钱,正面用汉字铸乾隆宝藏四字,背面用唐古式字铸乾隆宝藏四字。2、银钱以重一钱,重五分两项搭配铸造。每纹银一两准兑一钱重新钱九元、五分重新钱十八元。其旧钱系一钱五分重者,亦一例兑换九元,作为定价。3、铸钱银两,由商上支发,该局铸出钱文,易换银两,即将所换之银,改铸银钱。每钱九元,易银一两,所余一钱,作为炭火倾销之费。4、番寨赋税,有以银钱折交物件者,商上收纳时,即照所定兑换之数,按新铸旧铸分别折收,不得稍有浮多。至采买各物,亦须公平交易,不得苦累商民。5、铸钱局内,专派仔本二名,济仲喇嘛二名,以专责成。6、监铸局员,如果勒慎出力,由驻藏大臣保奏。倘敢徇私舞弊,即行产参办理。

——《中国西藏历史上两次货币改革的原因及意义》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藏第一次币制改革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藏第一次币制改革的意义。(9分)

1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他看不到中国民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抗日潜力,而且总害怕民众力量起来会威胁他们的统治。而离开民众的力量,面对经济实力和武器装备远较中国强大的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自然会怀着很大的恐惧感,觉得根本无力同它相抗衡。因此,他一直希望日本的侵略能够适可而止,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期待国际社会能对日本实施约束,使局势不至于进一步恶化。
1935年中央红军进入贵州后,由于贵州地方势力派首领王家烈用广东、广西暗中成立 三省互助联盟 ,特别足同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关系更为密切。蒋介石在日记中,还一再称他的部下为 桂逆 ,写道: 桂逆乘机捣蛋也。 又说, 桂逆阴谋愈急,诚不可理喻也 倭桂粤志(在)积极谋乱,无或变更,反而变本加厉也。 因此,他防桂系之心,不在 追剿 中央红军之下,这是令人难以想象的状况,却是事实。

——摘编自《七七事变前蒋介石对日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概括蒋介石推行 攘外必先安内 策略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攘外必先安内 的危害。(7分)

1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他 不治家事,大散财货,摽卖田地,以赈穷弊结豪士为务,甚得乡邑欢心。 周瑜闻其名,向他求资粮,鲁肃随手指家中两个大粮仓之一赠与周瑜。鲁肃初于袁术处任东城长,后见术无纲纪,他没有局限于地域因素,率领百余人南迁到居巢投奔周瑜,希望辅佐明君。鲁肃经周瑜推荐初见孙权,他向孙权献策: 因其(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指汉高祖刘邦)之业也。 鲁肃还建议孙权: 刘备天下袅雄,与操有隙,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在曹操南下入侵东吴之时,东吴众谋士都劝孙权降曹,鲁肃力劝孙权乘父兄之基业,联合刘备,共抗曹操。周瑜于病重时向孙权说: 鲁肃忠烈,临事不苟 智略足任、乞以代瑜 。鲁肃成为东吴都督后,关羽与鲁肃疆场纷错,双方都数生孤疑,而鲁肃 常以欢好抚之 。使吴蜀没有发生大的冲突。

——摘编自王宇《杰出的外交家、战略家——鲁肃评传》

(1)根据材料,指出鲁肃成为东吴都督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鲁肃对当时政局的影响。(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