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0.2017届 福建省泉州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练习(二)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福建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7 浏览数:480

一、单选题

1.

《周礼·司徒教官之职》规定: 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 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这说明了周朝(  )

A.工商业为官府所垄断B.有较规范的市场管理制度C.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D.百姓弃农经商现象很普遍

2.

战国后期,苏秦被任命为从约长(合纵联盟的联盟长),并且担任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相,同时佩戴六国相印。这反映了(  )

A.中国实现局部统一的趋势B.分封制在新形势下的发展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社会转型改变传统用人观

3.

宋元时期,政府统一发行的纸币成为全国普遍流通的货币。明朝以后,纸币逐渐被白银所取代。国民政府前期,币制改革法币取代白银。这反映了(  )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货币的变革B.宋明时期货币发展居世界领先C.货币近代化经历曲折发展过程D.国家统一稳定有利货币的统一

4.

《四库全书总目》载: 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 材料中 其书可毁 意在(  )

A.维护理学的正统地位B.强调理在生活中的作用C.突出对孔子思想顺从D.深曝其罪恶以警示后人

5.

五口通商后,西方的火柴、煤油等日常生活用品进口量不多,在 华人之心目中,尚以为其为奢侈品,惟少数富有之家及头脑较新之人,始能购置耳。 到了1880年代,进口量大大增加,相当多地区的人们已经使用这些洋货。对此,英籍税务司班思德说 人民习尚渐有变更,概可知矣。 这表明当时(  )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状况C.列强凭借着低关税倾销商品D.中国整个社会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

6.

1919年,杜威访问中国时评论道: 世上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特别是关于社会和经济方面的。 这一评论反映了(  )

A.五四运动推动青年对中国社会的探索B.杜威夸大了中国学生对知识的渴求C.新文化运动对学生的影响D.稳定的社会有利于自由思想的传播

7.

1936年7月,中共中央发出的《中央关于土地政策的指示》规定: 一切汉奸卖国贼的土地财产全部没收 地主阶级的土地、粮食、房屋、财产一律没收,没收之后仍分给耕种份地及必须的生活生产资料 生活情况很坏的小地主的土地不没收 。其旨在(  )

A.维护土地革命成果B.建立新型农村生产关系C.消灭封建剥削制度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8.

表1 为东北地区工农业比例关系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说明(  )
表1

工农业总产值

农业

工业

1952

100

403

597

1957

100

236

764

A.社会主义改造完成B.国家政策的调整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大跃进 运动开始

9.

古雅典法律要求提前公布大会议程,便于人们了解要讨论的事务。对于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两次投票,第一次所做的决定可能在下次会议上被更改;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告。其目的是(  )

A.打破雅典公民的特权B.扩大下层公民的政治权利C.强化公民大会的权利D.减少直接民主的不良影响

10.

从1878年起,德意志帝国在各邦普遍实行工厂视察员制度,以保证劳动过程中侵害工人劳保条件的现象及时得以纠正。19世纪80年代以后,德意志帝国开始推行社会保险立法,强制对所有雇佣劳动者实行 统一 平等 的社会保险。这说明当时的德国(  )

A.经济发展注重改善民生B.工人的权益得到根本性改善C.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完善D.资本主义社会实现公平平等

11.

图7所示内容反映的社会现象(  )

A.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B.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破坏C.是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结果D.导致了工业生产效率大大降低

12.

二战后,法国政府以 改革 为基调,通过实现关键部门的 国有化 和生产运作过程的 计划性 ,使国民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增长性恢复。这些措施(  )

A.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B.适应了全球化发展的需要C.促使了法国走出滞涨D.发挥了指令性计划的优势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莎士比亚的作品把新兴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故事搬上舞台,通过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的热情讴歌,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莎士比亚创作初期,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时期,当时英国是世界上的海军强国,经济繁荣,文学璀璨辉煌。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君主往往是反面角色,尽管如此,伊丽莎白女王并不阻扰莎士比亚创作,反而支持莎士比亚剧院。
莎士比亚戏剧在17世纪陆续传入德、法、意、俄和北欧诸国……形成全球范围的西方戏剧文化圈。随着英语覆盖地域的剧增,莎士比亚戏剧迅速膨胀为世界性的戏剧遗产。
材料二 受当时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异端思想影响,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 以情反理 ,《南柯记》《邯郸记》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秩序的批判意识和否定精神。汤显祖的戏剧题材范围比较狭窄,作为一个正统的士大夫文人,他的表现对象只是其熟悉的科举官宦生活,表达的是传统儒人的思想感情,其作品影响力局限于文人圈。
汤显祖遵循曲牌体戏曲规范进行创作,按照严格的曲律格范进行曲牌填词,运用的是雅化的文言曲词工具,其作品受到同时代和后世文人的极高赞誉,但在广大普通民众中难以产生共鸣。莎士比亚有着熔铸生活词汇的天赋,广泛采用当时蓬勃兴起的市井民间语言:民谣、俗语、俚语、古谚语等。

——摘编自《汤显祖和莎士比亚——16世纪戏剧双星的文化际遇》

(1)根据材料一,概括莎士比亚进行戏剧创作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经久不衰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主要不同及原因。(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2 1970—2010年美国、中国与世界的城市化水平一览表

时间

美国

中国

世界

1970

7360%

1738%

3590%

1980

7370%

1939%

3910%

1990

78%

2641%

43%

2000

7910%

3622%

4670%

2010

8210%

4995%

5080%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国际统计年鉴(2010)》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 数千年未有之变宜局 ,中国近代教育也经历了一个由传统步入现代,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转型过程,而完成这个历史性转变的时期正是民国。与清末教育相比,民国变革体现在:清末的教育宗旨是传统的 忠君 尊孔 。民国元年所公布的教育宗旨为: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并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其次,清末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是学部,民国元年共和政府成立后改为教育部。后来通过改革,省县教育行政体制确立,各省设教育厅,各县设教育局。再次,民国元年所公布 民主学制 壬子学制 ,系修订1904年清末所颁布的 癸卯学制 而成,全部学程仍分三级,仅年限较为缩短,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及中学各减少一年,大学院不定年限。此外,在教育立法机构的建立、义务教育立法等方面也有重大的变革。

——摘编自秦凌《民国时期的教育立法研究1912—1949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社会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并分析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9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20世纪30年代,美国兴起了影响广泛的和平主义运动。成千上万的人发誓,不让美国重演1917年卷入战争的过程,对所有与战争和军备相关的事务表示反对和厌恶。1935年2月,墨索里尼向意属东非增派军队。3月,德国公开宣布重振军备,法国为此延长士兵的服役期。这引起美国和平主义团体对战争的恐惧,加上罗斯福提出和平时期美国历史上最庞大的军事预算,便采取了新的行动,组织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西班牙内战爆发后,和平主义运动倡导者要求当局做出努力,尽快结束西班牙战争。和平主义者既要求美国不卷入战争,又要求政府为结束西班牙内战做出努力,这对联邦政府来说,确实很难予以满足。罗斯福只能在中立法的框架内施加政府的影响。 为确保同全国和平主义者的立场一致 ,他必须谨慎行事。与孤立主义者狭隘的民族主义不同,和平主义者认为,世界已进入 单一的经济整体 ,只有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合作,才能避免战争的暴力。

——摘编自熊伟民《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和平主义运动》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和平主义运动兴起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美国的和平主义运动。(9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唐玄宗即位时精勤于治,在吏治方面革故鼎新,兴利除弊。为整饬吏治,玄宗对监察制度加以改革并发展。御史台发展出殿院、台院、察院。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的职责是 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 。御史台完全独立于三省六部等行政机构,可以对中央和地方的百官进行监察。台院设侍御史6人,职掌推荐、弹劾等事。殿院设殿中侍御史9人,监察对象是包括丞相在内的殿廷百官的活动,维护朝廷礼仪秩序。察院设监察御史15人,职掌是分察百官,巡按州县。御史台和三院的运行依据是《唐六典》,该法详细规定了御史台的员额、品级、权限及其与其他机关的关系。同时集传统法典之大成的《唐律疏议》成为御史履行职责、纠察犯罪、弹劾百官的主要法律依据。

——摘编自陈洪权《论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1)根据材料,指出唐玄宗时期御史台的职责,并归纳唐朝监察制度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对监察制度进行改革的出发点,并简析唐玄宗推行这一改革的作用。(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