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49. 辽宁省丹东市2017年高三总复习质量测试(一)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辽宁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7 浏览数:154

一、单选题

1.

《三国志》记载,曲周县一个农民因自己的父亲生病,便杀牛进行祭祀,祈祷其父可以痊愈,结果被县令判了死刑。而太守陈矫却认为,此人是真正的孝子,于是特意上表请求赦免他。这说明当时(  )

A.儒家文化影响行政管理B.孝悌观念已被普遍接受C.地方权力过大不便管理D.政府对农业重视程度不够

2.

史学家马端临认为: 至中正之法行,则评论者自是一人,擢用者自是一人。评论所不许,则司擢用者不敢违其言;擢用或非用其人,则司评论者本不任其咎 。该制度的实行(  )

A.打破了门第选拔界限B.惩革了选官中的徇私之弊C.导致贵族政治的复活D.助长了士族对政权的控制

3.

1080年,宋朝政府正式修订颁布《广州市舶条法》。这是中国最早的涉外经济立法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进出口贸易成文法规之一。它的颁布(  )

A.说明当时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B.反映了国家开始管理海外贸易C.保证了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垄断D.促进了广州海内外贸易繁荣

4.

名儒邵雍说: 室中造车,天下可行,轨辙合故也。苟顺义理,合人情,日月所照,皆可行也。 张载认为: 天下国家无皆非之理。 由此可见,二人均认同(  )

A.天理与人欲的对立关系B.先义后利的儒家追求C.是万物的本源D.家国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5.

根据以下《中英关税、土地税在财政收入所占比率表》,可以得知1490—1602年间(  )

英国

中国

关税占财政比率

土地税占财政比率

关税占财政比率

土地税占财政比率

1490

5%

2177%

017%

93%

1552

11%

4081%

045%

73%

1602

14%

2552%

087%

80%

A.英国的财政总收入远高于中国B.大量商品输出促使英国关税比率上升C.中国的土地税收占比远高于英国D.中国的关税收入大幅递增

6.

1871年,中日签订《修好条约》和《通商章程》。其中规定:双方均向对方开放通商口岸,双方均都拥有领事裁判权和协定关税权,……。对日本而言,这意味着(  )

A.中日互为贸易最惠国B.获得了与中国 比肩同等 的地位C.打开了中日贸易全面发展的大门D.明治维新后,对外 开疆拓土

7.

有学者认为:《临时约法》中反对总统制,追求 超议会制 的所谓民权主义制宪目标,忽视了在宪政制度框架中仍然握有实权的总统角色;而且立法与行政机关, 万一发生争执,双方都没有合法的手段来制约对方 。该学者旨在说明《临时约法》(  )

A.权力分散降低行政效率B.赋予议会过大权力C.有利于防止专制维护共和D.政体构建本身存在缺陷

8.

《激荡三十年》中写道: 在1983年之前,政府明令不允许私人买汽车跑运输,一个今天已经消失的经济犯罪名词—— 投机倒把 在当时是一个很严重的罪名。 之后, 投机倒把 的罪名被 长途贩运 所替代。出现这种变化得益于(  )

A.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B.对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发展乡镇企业,农民离土不离乡

9.

在任何情况下,我首先确定一个我认为是最健全的原则,然后设定:凡是看起来符合这个原则的东西,不管是在原因方面,还是在其它方面相符合,都是真的;凡是与之不相符合的东西,就不是真的。 这是一位古希腊哲学家的言论,与该言论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未经谨慎权衡的生活就不值得去过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法律是没有激情的理性 D.谁来监督这些监护人

10.

在荷兰画家维米尔(1632—1675)《窗前读信的少女》画作中(如下图),前景处有一条颇具东方风情的毛毯和中国风格的瓷碗。从中透露出的正确信息是(  )

A.印象派画风盛行B.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全球贸易发展C.中国瓷器进入西方寻常百姓家D.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11.

1924年,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数量为5个,1929年时,增加到70多个,1931年,已增加到124个;1931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数量,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到1932年,约占50% 。材料主要反映出苏联(  )

A.尝试打破原有的经济体制B.抓住契机为工业化服务C.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支持D.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

12.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一个世纪,大约6000万人离开欧洲。迁出欧洲的移民,1850—1940年间,移入地区有:加拿大、美国、拉丁美洲、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俄国亚洲部分(如下图。箭头的宽度与移民的人数相对应)这一现象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

A.欧洲丧失世界中心地位B.加速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C.美国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D.新兴国家掀起民族独立高潮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古罗马时代,法律之范围,极端狭小,故曰: 法律者,维持城市化秩序所必需之规则之总和也。 基此定义,法律只建筑于限制极严之功利基础,其作用,在维持现状,在维持已然之社会生活,则当日之法律,并无创造性也明矣。然则其原因安在耶?曰,当日之国家,只可谓各家族之联合体,家族内部之处置,国家不得从而干涉之,故有权者为家族,而非国家,有严格之家法,而无有力之国法也。
降至西历纪元前后,受希腊哲学思想之影响,法律观念为之一变,赛尔苏斯曰: 法律者,善良公平之艺术也。 意若曰:法律者,何者为善,何者合乎正义,何者足称平允之标准也。其基础,导源于自然法,嗣因与天主教一直吻合,复受宗教势力之推助,故是项理论,颇有权威,而足以推翻前说。然此新观念,并非偶然形成,良以原始时代,家父权高于一切,对妻子、奴隶,滥用权威,违背人道,国家不能干涉,先贤自目击此不人道不平等之现象,乃希望伸张法律之权威,借重法律,以杀宗法之势力,而提高被压迫阶级之地位耳。

——摘自陈朝壁《罗马法原理》

材料二 唐代统治者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唐律继承了古代立法传统 , 以礼入法 ,然后将各种法规熔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律条都围绕着 分别加以规定、解释。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依次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律还规定如果赃证已经明确, 理不可疑 ,犯人即使不招,也可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也是中国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中华法系以自己独特的风采影响着亚洲与其有交往的各地,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罗马人法律观的变化及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以唐律为代表的中华法系的特点及其与罗马法共同的历史价值。(13分)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严格意义上的留学生运动,是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历史现象。近150年来,留学生作为一支学贯中西的新型知识群体,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国先进文化的构建。

高潮时期

主要方向

方式

规模及代表人物

清末

同治时期

留学美国

官费

18721875年间120广东84名,江苏20名,浙江9名,福建4名,安徽2名,山东1

詹天佑、唐绍仪等

清末

光绪年间

留学日本

官费自费各半

1896年至1912年期间近3万人赴日留学

黄兴、宋教仁、秋瑾、鲁迅等

民初

五四前后

留美、留法、留苏

庚子赔款赴美,

留法、留苏基本民间社团组织

梅贻琦、胡适、竺可桢等赴美

蔡元培、周恩来、邓小平等赴法勤工俭学

刘少奇、刘伯承、蒋经国等赴苏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全方位,欧美发达

国家居多

初期公费为主,进入21世纪后,自费留学占主流

1978年到2015年底,走出国门的留学生累计达40421万人;2015年,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人来华留学。

李彦宏、张朝阳等

——据李喜所《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整理

依据材料信息,概括近现代中国留学教育某一阶段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等方面予以历史解读。(要求:解读清晰,史实准确,与所概括的特点之间形成严密合理的逻辑关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明初创立了一套以卫所为骨干的军事制度。大抵每5600人设一卫,长官为指挥使,下辖五千户所。卫所军士皆另立户籍,称军户。军籍由都督府掌管,与民籍分属不同系统。每户军户中必须有一人在指定的卫所服役。
卫所制度以军屯为经济支柱。卫所皆有屯田、守御的不同分工,起初以 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 为大致比例,后来又有更动,原则上 临边险要,守多于屯,地僻处及输粮艰者,屯多于守 。每名屯军都有官拨的一份屯地,工具、种子、牲畜等由工部屯田司统一供给。屯地不准买卖、转移,如屯军因调迁、老疾、事故等原因不能耕种,必须交还官府。由于屯地的性质属于官田,故屯粮征收数额很高,后定制每 一分(50亩)”纳 正粮 12石, 余粮 12石。
卫所军平时进行军事训练,遇战事则由朝廷命将充总兵官,抽调卫所精锐出征,战毕将领归还总兵印绶,军士各回卫所。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概括明代卫所制度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卫所制度的影响。(6分)

16.

【历史——选修2:20世纪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冷战后世界的突出现象之一就是民族主义问题的不断发展,有人称其为 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 ,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民族分离主义。民族分离主义大体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多民族国家中的非主体民族谋求从现有国家中分离出去并建立自己单独的主权国家;二是多民族国家中的非主体民族谋求从现有国家中分离与其民族母体国家合并;三是散居于多个国家内部的非主体民族谋求从所属国家分离并通过 聚变 的方式建立自己的国家。这种民族分离现象早已存在,但是,以苏东剧变为开端,民族分离运动开始狂飙突起,使苏联一分为十五、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并迅速向世界范围蔓延,至今余波未平,几乎涉及现有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

——摘自王斯德 钱洪《世界当代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冷战后民族分离运动狂飙突起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浪潮产生的影响。(6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1938年春,28岁的中国学生费孝通在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并在第二年以《江村经济》为名出版。费孝通是世界上第一个指出乡村也能发展工业经济的经济学家。该书被誉为 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其实没有 江村 这么一个村庄,它的原型叫开弦弓村,在江苏省吴江县震泽区。开弦弓村在1929年1月就购进了先进的缫丝机,办起了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丝厂,它被认为是现代企业史上第一个农民自己办的丝厂。费孝通把开弦弓村当成 中国工业变迁过程中有代表性的例子,主要变化是工厂代替了家庭手工业系统。 而他最终得出的调查结论是这样的: 仅仅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并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最终解决的办法应该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恢复农村企业是根本措施。 在农村设厂,规模就要受到人口的限制,所以我们寻求最小规模、最大效率的工厂单位。

——据吴晓波《跌荡一百年》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费孝通 江村经济 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费孝通作为 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其科学研究的意义。(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