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53. 新课标全国Ⅰ卷2017年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一)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全国卷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7 浏览数:387

一、单选题

1.

商朝的 外服 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是周天子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皇权专制得到加强B.中央集权体制形成C.血缘政治开始形成D.统一国家初露端倪

2.

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

A.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B.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C.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D.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

3.

士子外用儒术以处世,而内修禅学以修身,宋代这种修禅之风在士大夫中流传日盛。 这表明(  )

A.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三教在互补中呈现融合C.儒学具有与时俱进精神D.儒学发展一度出现困境

4.

明中叶,《华亭县志》记载: 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 《松江府志》记载明人诗云: 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 。这说明明代(  )

A.松江垄断了全国棉纺织业B.棉纺织业纺和织出现分离C.江南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D.江南地区农业的衰落

5.

洪仁玕颇具深意地说,凡 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 ,使用这些 轻污字样,是口舌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 。而左宗棠的幕僚骆秉章则将原来的《英吉利夷船入寇记》改为《洋务权舆》了。这表明了(  )

A.近代学习西方思潮的萌发B.中国人改善外交环境的愿望C.农民领袖思想觉悟的提高D.傲慢自大的观念开始起变化

6.

鸦片战争后,经过中西风俗习惯的对比,人们认识到蓄辫习惯不适应近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发辫作为一种政治统治的象征,勿论国内人士,即使是定居海外的侨民,也少有贸然敢将发辫剪除者。甲午惨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认识不断提高B.清政府威信的降低C.崇洋媚外之风盛行D.革命派的大力宣传

7.

1942年,国民政府在重庆秘密建造了一所伪造日伪钞票的造币厂。从汪伪汉奸那里获取日伪银行的最新钞票样式,并将样式快速送往重庆进行仿制,共制造出15000多箱假钞,并将假币偷运到了日伪控制的地区。这一措施(  )

A.加剧了国统区的通货膨胀B.挫败了日本 以战养战 的企图C.为持久抗战提供了经济支持D.稳定了国民政府的战时财政体制

8.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人种几亩田地的土地经营模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国外一个人就能做好的事情,就能种的田地,到了中国却需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来完成。这样的低效率自然造成了农民的贫苦。这反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符合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B.造成土地所有权的分散C.亟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D.忽略了人口众多的国情

9.

早期罗马法规定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妻子不能拥有任何独立财产,公元6世纪的法律规定,妻子可以保持其人身和财产的独立,甚至从 某些方面看,当时的妇女甚至要比当下大多数文明国家法律下的妇女获得了更大的解放 这一变化(  )

A.蕴含着自然法精神B.适应了帝国建立的需要C.体现了公民法的灵活性D.使妻子和丈夫分庭抗礼

10.

对18世纪后半期英国的工业化, 马克思派 认为,英国之所以发生资本积累和投资行为是因为,从生产角度看,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受到政治领导的保护和支持而大行其道。对 马克思派 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资本积累和投资是政府干预的有效手段B.政府支持在工业化中发挥了巨大作用C.工业革命成果的推广需要依赖政府支持D.市场机制在工业化中的作用微乎其微

11.

巴黎公社最高权力机构公社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主席职务不固定,公社委员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各自投票的效力不会受到自己职务高低的影响。这说明巴黎公社(  )

A.鼓励工人阶级参与政治B.实行政治生活民主化C.体现了三权制衡的原则D.推行平等的选举制度

12.

孟钟捷在《欧洲意识的培育》中有这样的记载:1950年8月,德法两国的300名青年人聚集在国界,用烧毁界桩的方式来反对欧洲民族国家的隔阂。这一现象(  )

A.反映了争取两国统一的愿望B.有利于法国和民主德国和解C.是民间反思两国历史的反应D.为欧洲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华生育文化源远流长。夏禹时期以后,人口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夏商时,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从孝的观念出发,要求世代相传,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口增殖思想。西周时,又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重男轻女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各家的代表人物都论述过人口问题,并成为中国古代各种人口思想的主要渊源。在地广人稀、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主张人口增殖始终是我国古代人口思想的主流。

——杨发祥《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

材料二 1894年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一文中较为完整地表述了他的早期人口思想: 盖今日之中国已大有人满之志矣,其势已岌岌不可终日。上则仕途雍塞, 下则游手而嬉,嗷嗷之众,何以安此? 在论及 人满之患 的危害时,他进一步提出: 明之闯贼,近之发匪,皆乘饥谨之余,因人满之势,遂至溃裂四出,为毒天下 。随着孙中山从改良到改革的思想改变,其人口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四百兆苍生之众 已不是 人满为患 ,而是可以作为 发奋为雌,无敌于天下 的宝贵人力资源,是建设独立富强的有利条件。1924年孙中山在演讲中,不仅不同意当时中国人口太多的观点,而且还将人口作为避免亡国灭种的最有效的武器。他认为要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不仅要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而且要把智力培养和爱国主义教育,国民新道德的教育作为培养革命建设人才的教育方针。

——摘编自《论孙中山的人口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有关人口思想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人口思想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3分)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现代化是自16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梯次展开的大变革过程。它以科技革命为动力,以经济发展为根本。以工业化为核心,全面波及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文化心理等各个领域,使整个社会发生了急剧、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使人类文明在短短几百年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跃进,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 一般来说,我们依据一个国家现代化起始的时间以及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因素的来源,可以将所有卷入现代化浪潮的国家分为两类,即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和后发外生型现代化。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 现代化的模式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楚)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唐宋时期的中央监察制度由御史、谏官、封驳官三大体系组成。唐朝前期,御史掌 纠绳不法 ,监察百官;谏官掌 侍从赞相,规谏讽谕 ,规谏皇帝;门下省掌审议、驳奏,监督决策,正如唐太宗所说: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宋初曾仿唐设谏官,如谏议大夫、司谏、正言。那时谏官多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至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时,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并规定三年内不得差出,并使之有专言事的责任。谏官的职务得以确定,使谏院初具规模,仁宗明道元年将门下省的旧址改建成谏院,谏院开始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宋王朝分散监察权,在中央和地方上设各级监察机构,实行层层监督。

——摘编自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监察制度有哪些变化。(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监察制度改革进行评价。(6分)

1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两伊战争,又称为第一次波斯湾战争,在伊朗被称为伊拉克入侵战争、神圣抗战、或伊朗革命战争,伊拉克方面称为萨达姆的 卡迪西亚 (历史上阿拉伯哈里发征服波斯萨珊王朝的关键性一战),双方因领土、宗教、民族、领导人的野心等复杂因素而爆发,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l8曰,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但双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战斗。结果两败俱伤,它是二战以后伤亡最大的战争之一,仅次于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
材料二 在双方 袭船战 中,航行于海湾的各国油轮共546艘被击中,420名船员丧生。战争使双方的综合国力受到很大削弱,客观上削弱了伊朗输出伊斯兰革命的势头,推迟了中东地区主要热点问题阿以争端和平解决的进程,刺激了中东地区各国对地对地导弹、化学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兵器的追求,引起新的军备竞赛。伊拉克在这场竞赛中略占上风,以至很快忘却战争教训,停火两年后贸然武装入侵科威特,酿成规模空前、给伊拉克带来灾难性打击的海湾战争。根据美国《时代》周刊提供的数字,日本从海湾地区进口的石油占其国内石油消费量的64%,法国占35%,美国占21%,意大利占32%,英国占14%,德国占15%。两伊战争开始后,世界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美国一些报刊曾发表评论说,如果战争再拖下去 纽约夜晚的灯火将不会那么明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伊战争爆发的原因。(8分)
(2)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两伊战争给中东地区局势和世界带来的消极影响。(7分)

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一 于成龙,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盗发即时捕治,请于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尽力耕耘。牒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宣化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成龙复疏请,从之。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

——摘编自《清史稿·于成龙传》

材料二 (于成龙去世后)留下了许多传奇,在当时就广受赞誉,蒲松龄著《聊斋志异》,其中就专有一篇《于中丞》,讲述他断案的神奇。到了清末,以他的事迹为原型,评书艺人又创作了公案小说《于公案》,让于成龙有了和狄仁杰、包拯一样的地位。

——摘编自《民间传说于成龙乃再世狄仁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于成龙为官理政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于成龙被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