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56. 河南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诊断卷(A)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7 浏览数:2782

一、单选题

1.

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 君子 ;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 兼士 ;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 铁腕 实行者为道德极峰。这说明先秦士子(  )

A.提倡政治参与意识B.注重个人道德修养C.主张规范伦理道德D.讲究胸怀宽容博大

2.

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 纵民煮铸 的政策。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助于(  )

A.民营手工业的发展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C.促进小农经济发展D.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3.

北宋的词家,前期如晏殊、欧阳修、张先、柳永等全都是南人,后期的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也多数生长于江南或其周边。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

A.北宋时期开始出现文化中心南移B.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C.北宋时期出现学术中心南移趋势D.宋词具有南方文学的地域性特征

4.

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 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 。嘉定 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 。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

A.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B.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C.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D.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

5.

曾国藩指出: 咸丰九年,洋人来换和约,僧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天下称快;十年,夷人复至 京师不守,几丧天下 。这次 换约 事件(  )

A.使列强侵华逐步深入中国内地B.推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C.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D.促使清政府允许外企合法化

6.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中间跨越50年,中国社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真正的变化是从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开始的。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甲午战争后中国(  )

A.开始对军队进行西式改革B.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的成效C.实业救国已成为主要思潮D.上层建筑变革提上历史日程

7.

下面是1937年6月15日,蒋介石向周恩来提出的几项条件。它反映出国民政府(  )

A.竭力维护全民族抗战局面B.与中共争夺抗战领导权C.力图削弱中共的政治实力D.联合中共力量共同抗日

8.

1956年底,全国已有75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达1.2亿多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其中高级社的户数达1亿多户,占农户总数的88%。这种情况表明(  )

A.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B.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巨大C.改造分散的小农经济成效显著D.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9.

《十二铜表法》对侵权纠纷既采用罚金又保存同态复仇。公元前3世纪《阿奎利亚法》则规定: 因违法杀害他人的奴隶、四足动物或家畜者,应对其所有人赔偿被害物于杀害前一年内与最高价额相当的金额。 上述变化反映了罗马法(  )

A.打击侵权行为,体现法治文明B.保护平民利益,注重按律判决C.维护私有财产,主张惩罚报复D.尊重基本人权,强调轻罪轻罚

10.

孟德斯鸠和伏尔泰都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在下列孟德斯鸠关于国家政治的主张中,与伏尔泰的主张不同的是(  )

A.反对君主专制B.法律是理性的体现C.主张君主立宪D.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11.

下面是高德步、王珏编的《世界经济史》第五篇章节目录摘录。本篇论述的历史主题是(  )

A.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建B.市场经济国家的改革C.计划管理体制的确立D.自由市场经济的终结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提出以 遏制共产主义 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  )

A.推动了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B.重申了美国对外政策理论C.加速了美苏冷战格局的扩展D.巩固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顾炎武发挥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以此作为批判君主专制的武器。顾炎武认为,君与臣都是为民而立,他们取得俸禄都是因为有管理之责,君与臣 一也 。龚自珍(1792—1841年)斥责封建帝王为树立自己 一夫为刚,万夫为柔 的淫威, 未尝不仇天下之士,去人之廉,以快号令;去人之耻,以嵩高其身 。以致士大夫养成阿谀奉承的习气,政事日坏,人才日鲜。他大声疾呼, 自古及今,法无不改 奈之何不思更法? 并提出一系列具体改革措施:淘汰冗员,将八股改为策试,加强大臣的权力,兴修水利等。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国第一位驻英法公使郭嵩焘是一位提倡渐进式改革的人,他公开承认,西方国家有他们自己独特的二千多年的历史、优秀的政治体制和道德学说。他在谴责自强运动局限性的同时,赞扬日本派学生赴英国学习法律和经济学,并敦促李鸿章接受西方的教育体制、政治制度、法学和经济学。郭嵩焘认为,这些知识,而不是军事,才是一个良好政府和繁荣国家的基石。他的呼吁没有引起多少关注。如果说郭嵩焘的进步观点对于李鸿章来说是不合时宜的话,那么,在儒家卫道者的眼中就更是异端,对他们来说,郭嵩焘是中国文化的背叛者,应该排斥。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和龚自珍在政治思想上的共通之处及其历史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嵩焘关于社会变革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5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关于人口向城市的迁移,有不少模式。其中把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归结为 推一拉 的简单力学公式模型说明了发达国家早期的情况。这种理论认为:促成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力量,一是农村状况的恶化产生的推力,二是城市有利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获利机会把农民拉到城里。

——摘编自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自行选定一个史实和 推一拉 理论中的一个角度,对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进行探讨(要求:明确写出所选史实与角度,探讨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符合逻辑)。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隋文帝取消地方政府对州刺史和其他地方官员的任命权,而将这一权力交给吏部。然后,逐步采用其他措施以使集中的任命权有效地实施。措施之一为 回避法 ,它规定州县官员不得在其原籍任职。此外,还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进行年终考核,并根据评定的结果升降赏罚。为了维护新的官吏体制,又采用了几种对策。一是皇帝亲自巡视,文帝就花了很多时间考察地方官员的行政效率。另一个对策是他指派巡视州县政府的官员,使之充当隋帝 远布之耳目 。第三个对策是派专使调查某一特殊情况,然后上报。第四个是利用御史台,它拥有大权,不但能查访官员的公务,而且还了解他们的私生活,如有不良行为,即行弹劾。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隋唐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文帝时官吏体制改革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文帝时官吏体制改革的历史作用。(9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二战期间,伊朗宣布中立,但德国人却在伊朗国土活动。1941年8月,苏英两国军队分别占领伊朗北部和中部、南部。1942年10月,美军经英军同意后也开进伊朗。三国在不同场合都一致同意在战争胜利后半年内撤出驻伊朗的军队。届时,美英军队陆续撤出,苏军未动。美英两次照会苏联,要求苏联撤军,被苏军拒绝。苏联反问美国,美国在许多国家都有驻军,为什么对苏联军队暂缓撤出伊朗一事大惊小怪。1946年1月,伊朗政府在美国默许下在联合国控诉苏联干涉伊朗事务,使苏伊争端成了联合国成立后首次大会审议的第一个问题。英美立即支持伊朗。苏联代表则予以反驳并激烈指责英国在希腊和印度尼西亚的暴行。后来,苏伊双方通过会议达成协议。5月6日,苏军撤出伊朗,这次历时半年的国际危机得以解决。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下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伊朗出现争端的历史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盟国解决苏伊争端所采取的措施及反映的问题。(8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官办学堂开设之后,进而派遣幼童出洋学习。倡之者为容闳。他认为复兴中国的根本途径在教育,以西洋文化改进中国文化。1868年以来,屡与江苏巡抚丁日昌谈及。中美续增条约载明互相优待学生,容闳主张将幼童送往美国。1870年,丁日昌商之于曾国藩,由曾国藩正式上奏,并与李鸿章联名致书总署。美使从旁怂恿,英使亦谓可先赴美国,将来再派往英国。容闳在上海设一出洋局,招学生三十名,大多为来自香港的广东幼童。1872年,陈兰彬、容闳被派为正副委员,经理留学事宜。是后三年,第二至第四批学生陆续前往。及吴嘉善任游学委员,不满学生的言行,斥其 适异忘本,目无师长,难期成材,即成亦不能为中国用 ,力主撤回。其中有的已大学毕业,有的尚在大学、中学肄业,回国后,多任职海关、海军、路矿与其他洋务机关,最知名的有詹天佑、唐绍仪、梁敦彦。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容闳倡导派遣幼童赴美学习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容闳倡导派遣幼童赴美学习的主张及实践。(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