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58.2017届 天津市河西区高三总复习质量调查(三)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天津市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7 浏览数:145

一、单选题

1.

对共和派而言,虽然宪法未对国家政治体制做出明确规定,但既然宪法承认了 共和国总统,这一职衔,那么自然也就意味着承认共和国本身;而对君主派来说,由于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参议院又由间接选举产生,一俟君主派得势,只要将宪法略加修改,总统可以变为国王,参议院可以变为贵族院。 这反映出法国1875年宪法(  )

A.脱离法国国情B.是两派相互妥协的产物C.不能维持长久D.获得了两派的竭力支持

2.

1813年,英国下议院的一个委员会提出关于限制进口谷物的提议,该议案规定当国产谷物低于每夸特80先令时,禁止进口国外谷物。1815年《谷物法》正式颁布。而到1846年,英国议会在社会压力下,最终废除了《谷物法》。该法由立到废的根本原因是(  )

A.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B.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盛行C.工人阶级政治地位提高D.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兴起

3.

下表是1881年到1911年中国新建铁路里程表。这反映了(  )

清政府向外国借款修建见备注

外国资本直接投资经营

清政府独立筹资

官商合办

里程公里

41712

27461

10424

10424

占总里程比例

463%

305%

115%

115%

备注:帝国主义列强攫取中国铁路权的方式,或是强制清政府签订某种文书,作出让予;或是支持、指使其本国金融组织,取得贷款投资权益。

A.洋务运动推动了铁路修建B.近代民族工业无从发展
C.西方列强实际控制了中国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D.清政府通过独资、借款、合办等方式控制路权

4.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他认为人为了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可以放弃现实的幸福B.他否定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认识是主观感受
C.他对柏拉图的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D.他的理论是完全的唯心主义

二、材料阅读

5.

中美关系一波三折,近年来成为国际关系的焦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迅速采取了积极援华抗日的政策。1942年2月上旬,它决定向中国国民党政府提供5亿美元的贷款。6月初,它又与国民党政府签署《中美抵抗侵略互助协定》。该文件规定,美国将依据租借法案向中国提供8.457亿美元的物资。中美还在军事方面实施了合作。由中国军队组成的援缅远征军,在美国史迪威将军的率领下入缅协同英军作战。

——北京大学出版社 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中国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派出赫尔利促成国共两党的重庆谈判,马歇尔来华 调停 ,以便 将共产党人以一种类似西欧共产党所占的位置,纳入一个宪政政体的政治和军事范围内。敌对的两党将共同参加一个以蒋介石为首的、经过改组的联合政府 。可是,美国的估计遭到挫败。于是美国政府放弃了调处的立场,走上了由美国出钱出枪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的道路。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三 1951年9月,在旧金山召开对日媾和会议,签订《对日和约》,日美又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日美行政协定》,规定美军可以无限制驻留日本,建立军事基地。1950—1951年,美国又与泰国签订军事援助协定;同菲律宾签订《共同防御条约》。1953—1954年,先后同南韩的李承晚和蒋介石集团签署《共同防御条约》,形成东北亚防御联盟。1954年,美国又策划成立 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组织 。美国统治集团煞费苦心,终于建立起一个军事条约网,以实现 遏制 共产主义的目标。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材料四 1972年,尼克松访华,2月28日,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主要内容是:双方同意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关于台湾问题,美方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双方还认为发展两国间的贸易和进行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方面的联系和交流是互相有利的,并同意为此提供便利。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美国政府对中国抗战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政策实施的意义。(7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美国二战后最终选择的对华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行的国际背景。(6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对华政策及目的。(4分)
(4)依据材料四,概括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美两国的政治影响。(8分)

6.

社会福利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16世纪以前英国穷人的救济问题多是通过基督教会、个人慈善捐款等方式解决。国家并没有将其视为自己的责任。相反,视贫困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经常制定惩治流浪者(大多是失地的农民)的血腥法律,并引起农民的强烈反抗。这种情况下,为稳定社会秩序,1601年都铎王朝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把贫民区分为三种(1)强壮有力而不愿工作的,(2)老弱残疾而不能工作的,(3)不幸而找不到工作的。第一种贫民不能得到任何救济,他们要接受强制劳动,对拒绝工作的人则要被关入惩戒所,为酷刑所惩罚甚至被处死。第二种无劳动能力的贫民可以得到救济,对第三种不幸找不到工作的人规定济贫官有帮助其找到工作的义务。

——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材料二 联邦政府成立了社会救济机构,开展大规模救济工作。1935年4月8日,罗斯福批准了一项《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 以工代赈 计划,在一年内拨款5亿美元,并且对工程振兴局拨款113.65亿美元,78%用于公共建设和资源保护,其他用于对各种社团救济工作。8月14日,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又称《社会保障法》。该法案对年老、残废及贫苦无靠的儿童和失业者提供最低限度的救济金。法案对其他救济对象也作了具体规定,并决定建立社会保险局。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三 1945年,英国工党逐步推行贝弗里奇计划,先后颁布了《家庭补助金法案》、《保险法》、《工伤福利法》、《医疗保险法》等。1948年艾德礼宣称英国已经是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作为 社会安全阀 对社会经济政治稳定做出了贡献,保障了公民的生存权利,有利于促进公平,成为政府干预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高德步著《世界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分析指出英国福利制度的特点。(3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在社会福利方面除了实行 以工代赈 和兴建公共工程,还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英国采取的 福利国家 的措施有哪些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又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6分)
(4)综上,你认为如何才能使福利制度走得更远?(2分)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孟子对民极为重视,他的著名之论是: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指民的重要性而言,所谓 民贵 主要有两方面含义:民之向背关系着国家兴亡。如说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离娄上》)。其二,民是统治者的财用之源。无民就断了君子的财源,无民则君子不能行事。抓住民欲,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总之,孟子认为得民之道关键在于给人民物质利益,给人民以生活保障。

——南开大学出版社 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

材料二 顾炎武辨析天下与国家,辨析 亡国家 亡天下 。他认为, 保其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国家是一人一姓的王朝,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 天下 高于一家一姓的 国家 。这就从天下观的角度,把孟子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南开大学出版社 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

材料三 19世纪末,梁启超写了许多论述国民、国家和民族的文章。他认为 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 他批评当时 民不知有国,国不知有民,……今也在国民竞争最烈之时,其将何以堪之? 1901年后,他又提出 民族主义 民族国家 等主张。他认为 国家者,则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是则民族主义之原动力也。 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提全球三分有一之人类,以高掌远蹠于五大陆之上 。作为20世纪初思想界的旗手,梁启超谋图把国人政治化为一个 民族 ,借以完成他的民族主义理论的建构。

——摘编自王春霞《清末梁启超的民族认同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关于民本的观点。(4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顾炎武所指 亡国 亡天下 的区别;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的含义是什么?(4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的对民族国家的认识,并分析其进步意义。(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