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孟子对民极为重视,他的著名之论是: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贵
”指民的重要性而言,所谓
“民贵
”主要有两方面含义:民之向背关系着国家兴亡。如说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离娄上》)。其二,民是统治者的财用之源。无民就断了君子的财源,无民则君子不能行事。抓住民欲,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总之,孟子认为得民之道关键在于给人民物质利益,给人民以生活保障。
——南开大学出版社 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
材料二 顾炎武辨析天下与国家,辨析
“亡国家
”与
“亡天下
”。他认为,
“保其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国家是一人一姓的王朝,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
“天下
”高于一家一姓的
“国家
”。这就从天下观的角度,把孟子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南开大学出版社 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
材料三 19世纪末,梁启超写了许多论述国民、国家和民族的文章。他认为
“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
”他批评当时
“民不知有国,国不知有民,……今也在国民竞争最烈之时,其将何以堪之?
”1901年后,他又提出
“民族主义
”和
“民族国家
”等主张。他认为
“国家者,则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是则民族主义之原动力也。
”
“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提全球三分有一之人类,以高掌远蹠于五大陆之上 。作为20世纪初思想界的旗手,梁启超谋图把国人政治化为一个
“民族
”,借以完成他的民族主义理论的建构。
——摘编自王春霞《清末梁启超的民族认同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关于民本的观点。(4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顾炎武所指
“亡国
”与
“亡天下
”的区别;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的含义是什么?(4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的对民族国家的认识,并分析其进步意义。(8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