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86.2016—2017学年度 山西省晋中市高二下学期期末优生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山西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21 浏览数:249

一、单选题

1.

万历十二年(1584年),王阳明被朝廷认可为正宗,强调自我、摒弃权威的心学从此取代程朱理学,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这一变化客观上(  )

A.与专制皇权的强化相伴随B.削弱了儒学的正统地位C.与新兴的市民意识相合拍D.推动了伦理价值观的转向

2.

商人在《儒林外史》和《镜花缘》这两本书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且都是正面形象,一改以往作品中的 文不谈商贾 的现象。此现象折射出当时(  )

A.文人主流价值观念取向改变B.传统观念遭受冲击C.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D.商人文化素养提高

3.

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宣布美国来华投资企业 应课征之税捐与本国人民同 将来亦不致颁布足以阻碍其获得合理利润之新税则 。这一做法(  )

A.促进了民族企业的恢复发展B.强化了官僚资本的主导地位C.不利于中国社会矛盾的缓和D.扩大了中美之间的互惠合作

4.

某西方学者指出: 所谓国政者,故合众人之意见,寄于一人之身,假手以行之也。故国家行政,除代众人兴利除弊外,不得妄作好恶,致戾舆情。 这一论断侧重于(  )

A.抨击君权专制B.主张天赋人权C.反对等级制度D.强调民主科学

5.

清初,归顺州(今广西靖西县)实行 改士归流 ,帝国统一的文教制度——科举制度随之推行,基层权势阶层逐渐实现由土司头目向功名人士的递变。新兴功名人士阶层不仅参与兴建庙宇等公共事务,还在家族内部创造出书写祖先谱系的新传统;发展壮大后的他们进而还重构了地方历史。这反映了(  )

A.儒家思想随国家统一进程扩展B.中央集权加强促进边疆文明发展C.改土归流将宗法制推向了边疆D.地方社会阶层变动引发社会变革.

6.

秦始皇采纳韩非子 集权 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 天人感应 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 格物豫知,正心诚意 明末清初黄宗羲提出 天下为主,君为客 。他们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

A.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B.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C.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D.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

7.

王阳明与马丁·路德生活在同一时期,但二者所起的历史作用是不同的。这里的 历史作用 主要指(  )

A.促进思想解放B.破除既定权威C.强化主体意识D.推动社会转型

8.

鸦片战争之前,日本对中华文明充满敬意;鸦片战争之后,日本学者以新的眼光来审视, 海外各国己开智、施仁、崇义、国富、兵强,(清朝)仍把各国当作昔日的夷狄,如禽兽般蔑视。以至道光末年鸦片之乱为英国所挫。 这反映出日本学者(  )

A.正确揭示中国战争失败的根源B.提倡向西方学习军事科技C.认为闭关锁国导致中国的落后D.对传统的 华夷 观有了质疑

9.

顾炎武在《与友人论学书》中写道: 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 据此可知,顾炎武(  )

A.秉承了程朱理学为学旨趣B.挑战了先秦儒家思想权威C.提出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D.重实用而不尚空谈之学

10.

中英《南京条约》第10款规定: 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该条款产生的影响是(  )

A.使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B.英国商品迅速占领中国市场C.中国海关管理权完全丧失D.中国农业与手工业被迫分离

11.

1894年当中国的洋纱进口 19世纪60年代增长了20倍的时候,洋布进口比19世纪60年代增长仅仅一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B.外商对华洋布营销策略的失当C.外商大量投资中国织布业D.中国传统织布业逐步使用洋纱

12.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说: 清代从1901年到1911年的最后十年与其说是处于崩溃时期,倒不如说处于新的开创时期。 这个 新的开创时期 ,主要指清政府(  )

A.通过改革开创新的时代B.改革管制促进民主进程C.废科举推动教育近代化D.倡办商业促进经济近代化

13.

蒋介石在接受《巴黎晚报》访谈中的一段话 如日本在中国境内从事武力侵略一日不止,则中国抗倭之战争一日不止。虽留一枪一弹,亦须坚持奋斗,直至日本根本放弃其侵略政策,并撤回其侵略之武力之日为止 。这段讲话(  )

A.应该发表于南京大屠杀后B.说明蒋对日态度变得强硬C.是对国共合作宣言的响应D.表明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14.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俄国开办企业,成了在苏俄经销福特汽车和拖拉机的唯_代理人。福特一开先例,其他的公司也二拥而上。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美国经济大危机需要输出过剩资本B.苏俄加速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C.苏俄进行国家资本主义的积极探索D.新经济体制促进工业管理的改进

15.

苏共中央规定:1968至1975年,农村硬化公路年筑里程大于4万千米。公路的修养费,除国家拨款、汽车企业提成外,将向有个人轻便汽车的公民酌收少量款项。这可以说明(  )

A.工业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反映B.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私有制C.斯大林模式得到实质性突破D.政府计划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16.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绕过日本和中国修复关系。田中角荣在1972年出任首相时,宣称: 日本不仅需要《日美安保条约》,与中国也要缔结友好关系。日、中、美三国如成为等腰三角形关系,就可维持远东和平。 这反映出(  )

A.日本改变对美依附关系B.多极化趋势得到了加强C.亚太地区竞争日益激烈D.世界传统格局遭到挑战

17.

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公开演讲中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他们必然用战争来解决市场和原料问题,号召苏联人民再搞几个五年计划,以应付各种意外事件。这一演讲(  )

A.阐明了以经济建设为核心B.加速了 冷战 局面的形成C.揭开了美苏争霸的序幕D.正确分析了战后世界局势

二、材料阅读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实现农村、农业的发展是每个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只有农业和工业共同发展了,才能是真正的实现了现代化。
材料一 民国时期的 乡村建设运动 自20年代末开始,至30年代中期形成高潮。各地乡村建设实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如 邹平模式 定县模式 徐公桥模式 无锡模式 等。近代乡村建设的倡导者多为中国进步人士,除知识分子外,实业家、社会团体和政府官员也纷纷开展实验,力图实现乡村现代化。虽然各地乡村实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尽相同,但是大都注意到教育、文化、道德、传统、合作、工业及自治等等对于乡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正如罗荣渠在总结中国现代化运动的特点时指出的那样:基于传统农业大国,人们文化上的 乡村情结 促使中国人始终关注乡村的命运,也试图从乡村——中国文化的根中寻找到民族复兴的新的契机和起点。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也就在对农村经济危机和文化危机的反思中酝酿产生了。

——项继权《中国农村建设:百年探索及路径转换》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末,面对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日本发起了造村运动,其目标是通过振兴产业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是1979年平松守彦开始提倡的 一村一品 运动,它是一种在政府引导下,立足于本地,以本地区的特色产品为基础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其基本目标是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开发振兴农产品,它要求每个地区应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种或几种有地域特征的龙头产品、其中包括特色旅游项目及文化资产项目,如文化设施或地方庆典活动等·在农民教育这方面,政府建立了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体系,还有专门的农业学院,在民间有各种培训机构,再加上农协,形成了多层次覆盖面广的教育网络。

——许丹《国外乡村建设经验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乡村建设的特点及形成背景。(13分)
(2)结合材料一二,对比我国农村建设,归纳日本 造村运动 的不同;综合以上材料分析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12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宋代社会的全貌,较为复杂,就主导趋势而言,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遥遥领先地位;另一种认为宋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停滞状态,没有制度性的突破。
评论材料中关于宋代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时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20.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赵国本是晋国异姓卿大夫,属三晋之一,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为诸侯。而此时,魏国因魏文侯、李悝变法早已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它占领了河西地,又越赵国占领中山,形成了对赵国的包围。于是,在正式成为诸侯的同年,赵烈侯在相国公仲连的支持下,启用荀欣、徐越、牛畜等人进行改革。
烈侯以荀欣为中尉, 选练举贤,任官使能 ,力图形成严格、有效的官僚体系。以徐越为内使,节财俭用,用以富国,宽减民力。又接收牛畜建议, 以仁义,约以王道 ,反对穷兵黩武,用儒家仁义礼治教化民众。同时制定国律,明确法令。
改革颇有成效。烈侯死后,敬侯承继功业,赵国得以 兵不顿于敌国,地不亏于四邻,内无君臣百官之乱,外无诸侯邻国之患 。但这次改革很不彻底,突显儒家 王道 思想对旧观念冲击有限,贵族政治痕迹仍很明显,贵族在重大事件的决策中仍举足轻重。

——摘编自((论赵国历史上的改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赵烈侯改革的主要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赵烈侯改革。(9分)

21.

【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下表是二战后第三次印巴战争的相关内容

时间

相关内容

19466

蒙巴顿方案将印度一分为三,即印度教徒的印度、伊斯兰教徒的巴基斯坦和王公土邦。规定各王公土邦有权按自愿原则选择加入上述两个国家,或保持同英国的旧有关系。

19478

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分治

19713

巴基斯坦逮捕提出东巴基斯坦自治的新兴资产阶级拉赫曼等人,激起东巴兵变;印度通过了支持东巴基斯坦建立孟加拉国的决议

19715月底

巴基斯坦基本平息了东巴动乱

19711121

印军向巴基斯坦发起进攻,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

19711217

第三次印巴战争结束

19721

孟加拉国宣告成立

——改编自胡烨《复燃的冰川:印巴战争1965》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导致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的重要因素。(6分)
(2)根据材料知识和相关知识,对印巴之间如何实现和平提出合理建议。(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