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1.2018届 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7 浏览数:247

一、单选题

1.

汉代统治者提出 以孝治天下 的治国方针,自汉文帝设置《孝经》博士后,儒家著作《孝经》成为读书人的必修经典。这反映了汉代(  )

A.倡导愚孝思想B.强化宗法伦理C.确立儒学正统D.重视文化教育

2.

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可以自带一种叫做 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

A.选官不受身份限制B.宗法关系仍受重视C.人才选拔渐趋开放D.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3.

宋代一些商人往往通过购藏图书、构筑馆阁、延师课子等多种方式积极向士阶层靠拢。另一些士人阶层逐渐抛却 安贫乐素 口不言利 的传统信条,纷纷加入商人的行列。这一现象说明宋代(  )

A.四民界限渐趋模糊B.社会传统信仰改变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D.士商阶层相融合流

4.

明末清初张履详的《补农书》中记载了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积十余年,除 养生送死 、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该方案重在强调(  )

A.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B.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C.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D.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

5.

1864年,京师同文馆聘请的英文教习丁韪良翻译出版了惠顿的国际法著作。当时正值普丹战争中,普鲁士军舰在渤海湾扣押了一艘丹麦船,清政府按照惠顿著作中提到的关于领海的规则,向普鲁士提出抗议,并使该船获得释放。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初步具有近代外交意识B.抛弃了传统夷夏观念C.开始接受国际交往原则D.突破了 中体西用 思想

6.

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民说》强调现代国家的国民应具自由、自治、进步、进取思想、权利思想、国家思想等公德;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则提倡 新青年 应具备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的思想和意识。这反映了两者都主张(  )

A.建立民主政体B.弘扬民主科学思想C.改造国民思想D.批判传统伦理道德

7.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制定了与日本拼消耗,打阵地战的持久消耗战略。到1938年11月,国民党调整了其抗战战略,强调 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于后方 。这一变化表明国民党(  )

A.抗战重心转移到敌后战场B.抛弃了片面抗战路线C.赞同中共的政治军事主张D.认可敌后游击战作用

8.

1958年6月后,中央先后作出了下放计划管理权限,下放基建项目审批权、下放财权和税收权以及下放商业、银行管理权等一系列决定,把铁路、交通、邮电、航空、港口、电力等重点企业也下放给了地方,该措施(  )

A.克服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B.加剧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混乱C.协调了中央和基层经济关系D.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9.

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城邦在市政广场上建母亲神的圣殿,将城邦所有的法律、法令、公民大会和500人议事会的决议,以及收支账目俱都存放于此,以供公民们查询。其目的在于(  )

A.宣扬神权至上观念B.保障公民平等C.增强公民参政意识D.维护贵族政治

10.

正如英国历史学家约翰·坎农所说: 贵族权力在1761年达到顶峰 ,英国 从外观上看和原来别无二致,所有稀奇古怪的东西都被保留下来,但实际上它比原来更狭隘、更具有寡头性质。 材料可用来说明英国(  )

A.资产阶级革命的迫切性B.议会改革的必要性C.殖民霸主形成的可能性D.工业革命的必然性

11.

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各州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特别在农村及正处于严重经济贫困的地区,扩大和改善促进妇幼保健设施。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A.成立联邦储蓄保证公司B.提供农副产品补贴C.建立养老保险制度D.规定最高工时标准

12.

1947年7—8月,苏联分别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等东欧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 把以前流向西欧或苏联势力范围之外的其它地区的大宗贸易转向了东欧 ,以此来抵制西方的援助。这些协定(  )

A.导致了冷战的兴起B.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C.推动了经互会成立D.促进了东欧经济高速发展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9世纪80年代后,美国要求向外扩张的呼声甚嚣尘上,鼓吹扩张的 理论 应运而生。19世纪末美国海军少将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提出了 海权论 。马汉认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够在海上贸易中占主动,控制的程度决定着繁荣的程度。海权的掌握有赖于一支强大的海军。马汉还认为,一个国家的海上力量要确保本国商船在世界各地自由贸易,或在利益发生冲突时摧毁对方海上力量,就必须在适当地点建立海军基地:要么依赖军事力量直接控制那些军事要冲;要么建立自己的殖民地——这是宗主国在海外支撑其海上权力的最可靠手段。

——摘编自 李仲元《马汉的海权理论述评》

材料二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是海权论的热忱信奉者。他认为: 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 因此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把海军建设列为国防之首要,认为中国必须 兴船政以扩海军 ,这样才能御外侮,保障国家独立、民族生存,成为世界上一等强国。不仅如此,孙中山认为海洋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财富,积极主张向海洋求生存、求发展。孙中山还对太平洋和海南岛表示出了极大的关心,认为一战结束后, 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中国之门户权耳,谁握此门户,则有此堂奥,有此宝藏也 。至于海南岛,是南洋的门户,必须设省筑港,牢牢把握住制海权。

——摘编自 孙立新、赵光强《中国海洋观的历史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汉的海权思想并分析其形成的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的海权思想并简要评价。(15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表1 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1618

西方传教士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

启蒙思想家赞美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推崇儒家道德和规范,中国是一个由开明君主统治的理想国家。

19

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封闭、邪恶、停滞、堕落。

20世纪

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

20世纪3040年代

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

——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历史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

表1为16~20世纪30—40年代西方中国观的变迁有关言论。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提示:可以提取4个时期的完整信息,也可以提取2个及以上时期的信息进行答题)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安史之乱后,唐朝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大历十四年(779年),刘晏接掌度支、户部,逐步对第五琦的 榷盐法(官收官卖)”进行改革。刘晏以 盐吏多则州县扰 ,因此,他只在产盐之乡 因旧监置吏 ,负责收盐户所煮之盐,转卖给商人,对盐商则 纵其所之 ,其余州县不再设官。另外他将制盐民编入特殊户籍(亭户),免其杂役,专制官盐,并根据盐场的环境特点,派遣专门官员对亭户制盐进行生产管理和技术指导。同时,又于淮北十三处置巡院,以 捕私盐者 奸盗为之衰息 。在距产盐区较远的江、岭地区,则设置 常平盐 ,如盐商不至,则官府把盐减价卖给百姓,结果 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贵 。……刘晏的改革成效显著,新法初行之时,盐专卖收入仅几十万缗,改革后, 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御、军饷、百官禄俸皆仰给焉。

——摘编自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刘晏盐政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刘晏的盐政改革。(7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南联盟地处巴尔干地区,与俄关系良好,为了控制巴尔干,缩小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北约认为有必要惩罚一下南联盟。……科索沃是南联盟的一个省。1980年铁托去世后,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带有分离主义色彩的骚乱频频发生,1998年2月,阿族极端分子组成的 科索沃解放军 与政府警察发生大规模冲突,引发了科索沃危机。西方国家借机大举介入,北约与南联盟矛盾激化。
科索沃问题和谈一再失败,1999年3月24日,未经安理会授权,北约以 保护人权 之名,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 盟军 的空袭行动,科索沃战争爆发。……北约以 民主、人权 为借口,把一国内部事务国际化,这大大助长了民族分离主义分子的气焰,严重威胁到有关国家的稳定。越来越多的人认清了美国的真实面目,世界范围内(包括西方国家在内)掀起了反战、反美的抗议活动。

——摘编自芮立平、闫卫民《科索沃战争影响初析》

(1)根据材料概括科索沃战争爆发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索沃战争带来的影响。(8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祖逖(266—321年)字士稚,范阳遒人也。为人豁达, 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后乃博揽书记,该涉古今,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
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 。建兴元年(313年),祖逖率领百余家部曲,渡江北上。他在长江中击楫发誓说: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祖逖驻在淮阴,一面招集流散,扩充队伍,一面冶炼兵器,屯田积谷。他自己勤劳节俭,不蓄私产,与将士共甘苦。他进军太丘、谯城、雍丘(今河南永城、杞县一带),控制了一些坞壁的地主武装,利用他们对付石勒。不到几年,祖逖军队收复了黄河以南大部土地,迫使石勒不敢过河。
此时,东晋统治者内部明争暗斗非常激烈,王敦之乱已经在酝酿中。这些情形,使满腔热忱的祖逖忧愤成疾,大兴四年(321年)病死于军中。 豫州人民感念祖逖 北伐 的功劳,到处为他立祠纪念。

——摘编自 翦伯赞《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祖逖北伐的社会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祖逖的一生。(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