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7.2016—2017学年度 广东省汕头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27 浏览数:125

一、单选题

1.

夏商周三代,宗庙位于国都中心,据《礼记·曲礼》记载: 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牲口房和库房)为次,居室为后。 这说明三代(  )

A.祖先崇拜占据重要地位B.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C.等级制度影响日常生活D.重视农业成为社会共识

2.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在黄河附近筑堤自保,甚至还恶意将灾害引致邻国。战国时,赵国曾将黄河决堤以浸淹齐魏。这说明(  )

A.礼乐秩序遭到严重破坏B.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C.分封制严重阻碍农业发展D.大一统王朝出现具有合理性

3.

杜佑《通典》记载,唐开元年间,当时 天下无贵物,长安和洛阳的米价每斗不过二十文,面粉每斗三十文,绢每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 。可见当时(  )

A.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B.经济进步推动商业繁荣C.市民生活丰富多彩D.国内长途贸易兴盛

4.

隋朝的户籍法规定:有家室的丁男,每年服徭役二十日、缴纳租粟三石、调绢二丈、绵三两等;同时规定,地方官员每年要亲自实地査验户口,年龄,疾状(健康状况)制定此户籍法的主要目的是(  )

A.保障农业劳动力充足B.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防止小农经济破产D.保障徭役赋税征收

5.

明代科举考试流程有严密的程序,嘉靖以后,会试也要搜检。考生所带考具均有规定,如帽用单毡,鞋用薄底,砚台不得过厚,笔管不得镂空,食物必须切开等。这一记载表明明代(  )

A.人才选拨更加注重形式B.科举制的影响日益扩大C.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加深D.用人标准侧重道德品行

6.

宋、明画朝经筵(御前讲席)是由士大夫教化皇帝,清代经筵则是当经筵 讲毕,皇帝发表一通御论,然后讲官们跪赞皇帝圣学高深,发从前所未发,昭示万世。这种变化反映了清代(  )

A.文人政治地位低下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儒家统治地位衰落D.君主权威扩至思想领域

7.

16世纪80年代,西班牙人将生丝等中国商品通过太平洋运往墨西哥的手工工场。这一现象说明(  )

A.中国成为西方原料产地B.世界市场已经形成C.海外贸易路线多元化D.闭关锁国政策受冲击

8.

下表是咸丰初年户部银库数量表
银数単位:万两

年份

库存银数

新收银数

支出银数

实存银数

咸丰元年1851

8440962

8508529

9569910

7379581

咸丰二年

7379581

8361837

10326172

5415246

咸丰三年

5415246

4753397

8471746

1696897

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A.清政府急需偿还债款B.国内农民起义的影响C.政府投资开办工厂D.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9.

晩清渐江钱塘人孙宝這早期主要读的是古书,如《左传》、《明记》、《明史》等,后来他所读之书主要是《危言》、《西事类编》、《日本外史》、《万国近政考略》、《天演论》等。这说明(  )

A.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变化B.东南沿海开放程度较高C.民族危机影响国人思想D.变法革新成为时代主题

10.

尽管有庚子赔款的巨大压力,但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都在大幅度增加,到辛亥年,朝廷的岁入居然达到了破记录的两亿四千万有余,而各地财政,也多有结余。这反映了(  )

A.海关税收实现自主化B.清政府加紧剥削民众C.近代化运动成效显著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11.

真正决定革命和保皇胜败的,不是辩论,也不是棒子,而是国内清政府的政策,如果清政府的政策一直比较对头,能够充分满足地方实力派和士绅的利益,保皇派肯定占上风,革命基本上就没戏了。 作者认为(  )

A.辛亥革命的发生具有偶然性B.晚清政府变革迟缓引发革命C.地方割据削弱清政府的力量D.晩清派系林立政局复杂动荡

12.

民国建立以后,首先否定了清末的教育宗旨,代之而起的是注重道德教育,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1915年初,袁世凯规定了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燥进的宗旨。这表明当时(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新型教育方式得到普及C.传统教育模式死灰复燃D.政治状况影响办学宗旨

13.

历史概念中往往隐含了使用者的立场和价值观念,但也有一些历史概念属于较客观的事实性描述。以下历史概念属事实描述的是(  )

A.同治中兴B.中法战争C.戊戌政变D.辛亥革命

14.

1937年3月,毛泽东发表谈话指出,阶级斗争应该以照顾大局为原则,采取协商办法,这种改良是革命的,土地革命现在不是主导地位。这次谈话的背景是(  )

A.土地革命遭遇重大挫折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C.工农武装割据难以为继D.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15.

1936年12月15日胡适以北平各大学校长的名义发电报给张学良: 陕中之变,举国震惊。……足下应念国难家仇,悬崖勒马,护送介公出险。若执迷不悟,……足下当为国家民族之罪人矣。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当时(  )

A.西安事变有违民众意愿B.蒋介石有较高社会声望C.团结抗日成为举国共识D.民族危机加剧社会分化

16.

20世纪40年代四川、云南、湖南等省地租额迅速上升,其中四川一个县27户佃农的平均上缴租率1941年为53%,1943年为73%,1944年为79%。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人口和军事、政治重心西迁B.日军对沦陷区大肆搜刮掠夺C.中国共产党调整了土地政策D.国民党对中共进行经济封锁

17.

除了对地方精英的控制之外, 南京国民政府积极促使地方政府深入乡村,在县城和村庄之间建立了新的行政单位。最后,这一行政单位大致上按照农村集市的范围建立起来,也就是 。材料反映了(  )

A.国民党强化对全国的统治B.中央与地方政府矛盾尖锐C.传统地方行政制度瓦解D.士绅势力在农村影响扩大

18.

20世纪50年代,北京市长彭真要求人民大会堂设计建造要体现出以人民为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使工人农民一进大会堂不仅感到庄严雄伟,同时也感到自己就是建筑物的主人。人民大会堂兴建的背景是(  )

A.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胜利召开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立C.我国成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D.以阶级斗争为纲盛行

19.

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划分社会主义国家的依据是看他们在对苏关系中的自主程度如何。这主要是因为(  )

A.两极格局的形成B.一边倒政策的影响C.中苏关系发生变化D.中美关系逐渐缓和

20.

1871年以来,德国国家元首由一个半专制的立宪君主到权势强大的总统,最后成为只有象征意义的礼仪元首。这反映了德国(  )

A.国家权力中心的变迁B.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C.四分五裂的政治现实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1.

有学者说: 毫无疑问,商人在树立英国国旗,而不是仅仅跟随国旗走,他们在已知世界的大部分地方前进,定居或建立殖民地 ,该学者强调(  )

A.商业力量在对外扩张中的作用B.政府行为主导了海外殖民活动C.英国海外殖民扩张的合法性D.商业活动推动新航路的开辟

22.

19世纪的欧洲,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职业体育比赛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消遣活动,如赛马、足球等等。由此可知当时(  )

A.休闲方式趋向商业化B.社会等级观念淡化C.工人阶级生活改善D.工业革命成就巨大

23.

1964年法国宣布了即将与中国建交的决定。美国对此表示反对,认为法国的行为 损害了自由世界的安全和政治利益。这反映了当时(  )

A.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矛盾加剧B.中法关系改善冲击两极格局C.欧洲联合使多极化格局形成D.中国多边外交取得较大成就

24.

有学者认为用 冷战 来描述战后世界本质上是 欧洲中心主义 在作祟。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冷战 是西方人提出的概念B.欧洲人将 冷战 政策道德化C.欧洲 冷战 掩盖了亚洲热战D.战后欧洲衰落已非世界中心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以下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 在1377年到1904年间获取进士的人中有42%来自下层社会。这种流动作为一种吸纳机制,增强了社会结构的弹性,并有利于对社会的驾取与整合。有学者把科举制度看作是古代联系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护儒家学说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
科举制度的废除导致四民社会的解体与封建等级制的消亡, 提高了农工商的地位。 人们纷纷从 读书做官 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开始走向广阔的社会。1910年江苏省旧式士人从事实业者占比30.4%,新学堂毕业生与归国留学生从事实业者更是占比37%。一些士大夫开始办厂经商,如状元出身的孙家鑑、张春等在各地F击续投资办厂。科举制废除后各级各类学堂的大期実兴办,特别是女子教育的出现,扩大了教育对象。此外,新式课堂教学中逐步采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而在教学内容上,传统的儒家经典只占27.1%,而数理化等新知识却占72.9%。这大大便利了近代新式教育的普及。

——杨齐福《科举制度的废除与近代社会的转型》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度在古代社会发挥的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废科举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古代中西方的理念有颇多差异。中国古代的城市并不是围绕广场教堂或者从圆心編射出来的。古代中国人对神灵态度暖昧,更拒斥古希腊、 罗马广场式的民意体现, 因此,占据中国古代城市中心的,并不是宗教道场或广场,而是权力的殿堂。西方城市在文艺复兴后出现的公共空间增长,同样在古代中国举步维艰。古代中国统治者迷恋城墙——无论是为一座城市选址,还是分割其内部格局,首要考虑的往往不是宜居,而是如何凸显统治的权威,对外可以应对军事冲击,对内便于社会管理,城内是被各种复杂关系捆缚的礼教世界。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中提取中外历史信息,围绕 城市与历史 拟定一个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中外相关、论题合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12分)

四、材料阅读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以下为不同版本教科书内容节选

教科书

内容

1903年东新译社编辑出版的《中国历史》

汉族蕃殖于中国内地全部,世握帝王之特权以汉人种为历史大主干,其余五外族,皆栟枝也。枝千相乘,得历史之全局

中华书局1914年出版的钟毓龙的《新制本国史教本》

吾国历史,向以汉族为主,于他族多有贬辞。本书以五族共和为纲,故于满蒙回藏四族之肇兴与进化及其势力分合等,皆搜求靡遗,以符现世汉满蒙回藏五族,同为黄种,其先同出一源,皆由西而移于东。

1940年正中书局的《部编战时补充教材高级小学社会》

一、伟大的中华民族;二、中华民族的光荣史迹;三、中华民族对于世界的贡献……”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民族认同的演变过程。(6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近代中国民族认同演变的原因?(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