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1.2018届 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实验班选拔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湖南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25 浏览数:347

一、单选题

1.

表1整理自《考工记》中对西周城邑的记述,这表明西周(  )
表1

类别

天子的王城

诸侯的国都

卿大夫的都城

城墙高度

九雉雉为一尺

七雉

五雉

南北向道路宽度

宽九轨九辆车的宽度

宽七轨

宽五轨

A.天子严控诸侯与卿大夫B.建筑礼制突出礼制观念C.统治者对城邑进行改建D.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

2.

汉武帝立卫子夫为皇后的诏书中引《易》《诗》之文,令有司议赏功诏中引孔子言政之事。《后汉书·祭祀志上》记载: 据经依传,庶无咎悔。 这是因为汉代(  )

A.独尊儒术的制度环境B.祭祀与经学关系紧密C.儒学变得更具诡辩性D.政治沦为儒学的附庸

3.

在唐朝,尽管市场上的货物种类已经很多,已是货财220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长安城内的交易场所却仅限于东、西二市,这反映了唐朝时期的长安(  )

A.商品的种类并不丰富B.是对外贸易的中心C.商业管理仍较为严格D.商品交易时间受限

4.

宋朝统治者规定 不以文字罪人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这不仅有助于士人们施展才智、自由争鸣,且有助于士大夫们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明。由此可知,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得益于(  )

A.政治运作的文明与理性B.统治者对科举制的完善C.文人士大夫的精心钻研D.理学抛弃儒学禁锢思想

5.

元朝历代皇帝经常征召社会上大批有名的汉儒进入政治上层,其中还包括最被歧视的南人儒士,但他们大多进入中央的翰林院、集贤院等无实权的机构。这表明元朝(  )

A.政治管理实现封建化B.表面上积极缓和民族矛盾C.用高官厚禄笼络汉人D.以汉儒学者牵制蒙古官员

6.

明代后期广东一位缪族长在他的家训中,虽声称 士为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 ,但又劝家族子弟 量力勉图,各为所尚 ,即从事工商等行均可。这反映了他(  )

A.规范族人的从业行为B.持有重农抑商的思想C.面对现实和顺应时势D.强调传承族规的重要

7.

19世纪上半期,外国在中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航运业、船舶修造业和以丝茶为主的出口商品的加工业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投资则主要集中于铁路修筑、煤铁矿开采及棉纺织生产等行业。这种变化表明(  )

A.西方列强扩大对华资本输出B.借贷成为列强资本输出新方式C.列强侵略有利于中国近代化D.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

8.

它(中体西用)用貌似公正、开放的态度,在适合民族文化心理承受能力的考虑之下,将仿效西方、变革社会的方案局限在不从根本上突破千年传统文化本体内。 这说明该思想(  )

A.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改造B.清除了西学引进的阻力C.具有明显的文化封闭性D.具有文化冲突的调和性

9.

1876年,有上海人向《格致汇编》杂志社反映: 本处出卖之牛乳常有加水谋利之弊,因牛乳华人原用以为补养之物,现余所食者得其补力甚少。 此人询问: 西国有法能査出牛乳中所加水数否? 杂志社答复:西方一是 用浮表 ,二是 试其乳所分出之乳油 。这折射出(  )

A.政府注重对公共卫生监管B.国人道德素质有所滑坡C.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D.中国媒体注重科学研究

10.

庙产兴学 就是利用各地寺庙财产来兴办教育,其始作俑者是康有为和张之洞。康有为建议将各地庙宇废除并改为新式学堂,首开庙产兴学之议;张之洞也主张征收全国数万座寺院、道观,利用其土地及建筑物,以节省巨额费用。材料说明(  )

A.庙产兴学促进了新式教会的发展B.民间信仰得到限制与批判C.近代教育领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D.社会传统价值观念的瓦解

11.

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指出, 孔子论知识注重 一以贯之 ,注重推论,本来很好。只可惜他把 字看作读书的学问 ,因而造成某些 流弊 。这体现了胡适(  )

A.反孔批儒的态度很坚决B.肯定了孔子的教育方法C.认为儒家学说的弊端多D.并非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12.

图1中蒋介石的言论反映出国民政府(  )

A.竭力维护全民族抗战局面B.与中共争夺抗战领导权C.力图削弱中共的政治实力D.联合中共力量共同抗日

13.

新中国成立前后,各解放区的土改先后完成,广大贫苦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华北农村婚姻家庭纠纷呈井喷式爆发,乃至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据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

A.社会变革冲击传统伦理观念B.国内战争影响了家庭稳定C.工业化瓦解了传统婚姻制度D.合作化运动促进妇女解放

14.

1986年9月,邓小平在接受美国记者华莱士专访时指出, 中美关系是看中国和美国关系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中苏关系是看中国和苏联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这说明我国外交(  )

A.以意识形态为转移B.受到美苏两国支配C.坚持国家利益至上D.奉行不结盟的政策

15.

罗马早期家庭中 父对其子有生死之权 ,共和国时期试图限制 家长权 的滥用;帝国时代进一步限制 家长权 父权 逐渐让位于 公共权力 。这表明罗马法(  )

A.由家族本位向个人本位观转变B.包含的传统落后习俗难以消除C.以宗法制度来维系国家的政治D.以完备的监护制度来保障私产

16.

马尔西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著名人文主义者。他认为,国家的权威含立法权和执行权两个部分,而立法权高于执行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威,只有全体公民才是永远的最高立法者。据此可知,马尔西略(  )

A.提出了天赋人权理论B.具有了人民主权思想C.阐释了主权国家观念D.创立了三权分立学说

17.

图2反映了(  )

A.圈地运动刺激农业人口流向城市B.人们改变了传统的生育生活观念C.英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D.机器生产对体力和技能的要求低

18.

这对于神学来说,是一次致命的危机,它不仅仅否定了上帝造人造万物,而且彻底否定了神学的神圣性。 材料中的 (  )

A.开启人文主义思想的先河B.启迪人们以理性观察社会C.奠定了近代自然科学基础D.提高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

19.

表2反映出(  )
表2 1929~1933年世界贸易统计(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金额

686

556

397

269

242

A.各国生产力水平急剧下降B.各国展开了激励的贸易战C.大国的经济实力严重衰落D.经济危机产生了深远影响

20.

苏俄(联)政府在内战结束后,解散了大多数的总管理局,要求各企业按部门组成托拉斯,如南方钢铁托拉斯、顿河煤炭托拉斯等,托拉斯负责管理企业,独立进行经济核算。这表明当时苏俄(联)(  )

A.打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B.尝试建立美式大企业制度C.承认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D.依靠垄断资本发展重工业

21.

1967年西欧六国正式成立欧洲共同体,截止到2016年欧盟成员国发展到28个。然而,英国却于2016年6月23举行 脱欧公投 ,支持率达到51.9%,此外意大利也在想方设法 脱欧 。这些 脱欧 现象说明(  )

A.欧盟内部国家利益尚需协调B.东西欧国家间矛盾不可调和C.欧洲区域合作水平严重下降D.域外大国介入造成欧盟解体

22.

世界银行成立初期,主要对欧洲国家进行贷款,到20世纪50年代后则将提供和组织的长期贷款转向了发展中国家。这一转变侧面反映了(  )

A.经济全球化的兴起B.美国欲压制欧洲的兴起C.欧洲经济全面复兴D.美国对世界的主导地位

二、材料阅读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大明王朝试图解决 钱荒 的困扰,而当时热衷于探险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看到可以用白银跟中国做生意,便掀起了一场银矿开发狂潮。持续整整两个半世纪,美洲的巨额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被货币危机折磨了近百年的明帝国如同 久旱逢甘霖 一般,享受到了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带来的利益。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一切赋税、徭役统一折银缴纳,标志着中国货币财政制度最终确立。中国以庞大的商品生产能力赢得了白银的大量流入,它理所当然地以一个伟大帝国的姿态君临东方。但是当17世纪明帝国将自己的经济寄托于这种舶来金属之上时,也注定了帝国经济随银价起落的命运。明王朝的灭亡,几乎与西班牙帝国的衰落同时发生,最终白银成了它的拖累。

——摘编自笑阳《偷窥历史学家的书桌·世界卷》

材料二 古典金本位制的实行从1870年开始,到1914年一战爆发结束。在这一制度下,各国纸币都与黄金维持着固定的兑换比率,所以它们之间的兑换比率也是固定的。这类似于存在一种世界货币,各国黄金可以自由地运输,自由地进口和出口,在固定汇率条件下,各国纸币的供给和需求不平衡问题可以自动地调节一个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虽然没有统一的货币协议,也没有集中的监管机构,但各国都能根据自己的国际收支平衡情况进行自动调节。经济史家安德森在他的书里这样写道: 在那个时代里,人们有一种似乎未曾有过的安全感。进步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在一个持续不断的年代里,我们看到政治自由不断地扩大,民主制度不断地扩散,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准降临到更多的大众头上……在金融实务的处理上,各国的政府和中央银行都被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具有良好的信誉。

——摘编自朱雄兵《三百年沉浮:国际货币秩序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白银本位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典金本位制的特点及积极作用。(11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金银本位制的认识。(6分)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孙中山注意到,中国历史是沿着分裂、混乱、统一、专制的圈子反复循环,紧随每一个混乱时期之后的是众多王位争夺者漫长而又无情的争斗,直到最后一个胜出为止。在这个过程中,国家与人民无辜受难,历史模式周而复始地循环着,要打破这一循环和为那些有识之士创造充分的发展空间,就必须以共和制或联邦制来代替君主制。在这种制度中,所有人都可实现其希望,行使其权利,并担任省与国家的领导。为实现这一目标,孙中山激励热爱自由的人们参加到民族革命中来,以推翻帝制与满清王朝,并引进近代共和制,摆脱外国的干涉和侵扰。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自缔结和约以后,最初立法的缺点便立即暴露出来:国家好像一下子就解体了。每个殖民地都成了一个独立共和国,都要求享有完全的主权。邦联政府被它的宪法弄得软弱无力,不再有共同的危险感作为它的支柱,眼看着船舶上悬挂的国旗被欧洲大国凌辱而毫无办法,而且当时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对付印第安人和支付独立战争时期所举债款的利息。在邦联政府就要毁灭时,它正式声明自己无能为力,并向宪制权呼吁。

——摘编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近代中美两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效果上产生较大反差的主要因素。(7分)

三、开放性试题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事实上存在着一种符合自然的,适用于一切人的、永恒不变的,真正的法——正确的理性。这个法通过自然的命令鼓励人们履行他们的责任,又通过自己的禁令制止人们为非作歹。……用人为法(人定法)来削弱它,在道义上永远是不正当的;限制它发挥作用,也是不允许的;使它全部无效,更是完全不可能的。元老也好,人民也好,都不能解除我们服从这以律法的责任。它不套在罗马立下一条规矩,在雅典定下另一条。它更不会今天立下一条规矩,明天另立一条。

——西塞罗(古罗马法学家)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出两条关于韩非子与西塞罗的法律思想不同的信息,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说明合理,史论结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