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9.2018届 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实验班选拔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湖南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35 浏览数:392

一、单选题

1.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主张 致虚 守静 ,韩非子主张 孔窍虚 ,曾子提倡 吾日三省吾身 ,孟子提倡 浩然之气 反身而诚 。这说明诸子学派(  )

A.具有各具特色的道德偶像B.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C.认同各不相同的修养方式D.强调突破传统礼制的束缚

2.

汉代帝王下葬都用 珠襦玉匣 ,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 金缕玉衣 ,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 银缕玉衣 铜缕玉衣 。由此可知汉代(  )

A.丝织业的发达促进了社会层次的划分B.汉代丧葬出现奢靡浪费的社会风气C.丝织业发展与封建礼制实现有机融合D.等级制推动了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

3.

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制诏诰令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据粗略统计, 《汉书》诸帝纪中保存西汉诏书约 180篇,共征引经文 35次, 《后汉书》诸帝纪保存东汉诏书约120篇,征引经文约 50次。这说明汉代(  )

A.儒家治国之道与君主政治的结合B.君主的政治举措皆发自经典本义C.君主施政拘泥于儒学的基本原则D.儒学对专制皇权形成了制衡机制

4.

《唐律疏议》对官吏贪污贿赂作了严密规定,从而与官吏铨选、考课、监察制度一起,构成了行之有效的廉政机制,在当时很多官员看来 廉慎 思想不仅是一种律例规范,还是一种内在自省和心性追求。这反映了(  )

A.唐政府注重廉政的制度建设B.儒家思想影响了唐代的廉政建设C.唐律以提高官员素质为宗旨D.廉政是促成唐代繁荣的主要原因

5.

杜甫在画家刘单创作的山水屏障画上的题画诗 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 的创作境界颇为后世文人画家欣赏与向往。王右仲评价道: 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 元气淋漓障犹湿 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 这说明(  )

A.唐诗的表意功能胜于文人画B.文人画追求诗画一体的意境C.中国古代艺术内容是相通的D.文人画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

6.

南宋的戴表元说: 名卿士大夫,十有八九,出于场屋科举。 ”有人曾统计过文天祥为状元的宝祐四年(1256)那榜进士,来自平民家庭与出于官员家庭的人数比约为 7 比 3。据此可知,南宋科举制(  )

A.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致力于维护下层民众权益C.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D.有利于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7.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史称, 官中条令,为(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 这反映了宋代(  )

A.税制发生重大调整B.土地私有不断深化C.自耕小农发展壮大D.经济结构面临转型

8.

有学者认为,16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知识分子 直面的课题,大致可以总结为两个:一是形成秩序的能力不再为士大夫独有,而是一边广泛向庶民开放,一边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二是把在经济、社会中活动的主体个人的行动和追求利益的欲望定位于秩序之中。 据此可知,这些知识分子(  )

A.主张挽救瓦解的社会结构B.质疑理学构建的纲纪伦常C.顺应市民阶层发展的潮流D.萌生否定君主专制的思想

9.

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 等虚衔,获得 票拟 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 不许宦官识字 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 御笔亲批数本外 皆众太监分批 ,宦官掌握了部分 批红 职权。这表明(  )

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B.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D.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10.

明清时期,新兴的中小市镇大多突破了传统 王制(国家城市建设中的宫殿、住宅及街道的制度性规定)”规划下的城市建设,呈现出无计划的无序性建设状态。这主要是(  )

A.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B.国家不重视市镇的管理C.封建君主专制走向衰落D.城镇建设技术极度落后

11.

明末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学汉语、穿儒服、敬祖先、祀效天,宣扬 耶儒合流论 ,以致传教士 出入宫廷,颇形利便,与太监等往来,常乘机言圣教道理 。由此可见,西方传教士在华势力得以发展主要是因为(  )

A.获得社会上层的大力支持B.天主教与儒学宗旨一致C.传教士尊重中国文化习俗D.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增多

12.

近代一些感时忧世之士主张: 延精于中西学者,广译西国有用之书,贱价出售,以广流传,使咸识格致之妙用然后迂腐之见化,然后诽镑之风息……朝野一心,人无间言。 下列主张属于 感时忧世之士 的是(  )

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C.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D.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 进化之公理

13.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时 投考者寥寥 ,而到光绪年间,随着大量 有用 之西书被翻译和引入,1874年上海 格致书院 创办时得到了李鸿章等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这一变化表明(  )

A.传统儒学已经丧失主导地位B.追求西学已经成为了社会主流C.西用 思想的社会基础扩大D.官绅阶层已经接受了西政思想

14.

图1变化情况说明(  )

A.中国近代工业化水平有所下降B.西方资本输出压制了中国工业C.中国轻重工业发展不均衡加剧D.国家工业化主导力量发生转移

15.

1906年,清政府设大理院,专掌审判。此后三年,各地审检厅有所设立,但数量很少,全国新式司法官群体规模为数百人,他们多是原本就内存于体制的候补候选佐杂人员,这些人经速成 学习 改造而来, 熟谙新旧法律及于审判事理确有经验 。这反映出(  )

A.制度变革促进士人身份转型B.晚清政府决意推进政治近代化C.变法图强仍是当时时代潮流D.机构改革解决了人员待岗问题

16.

九一八 事变之后,《再生杂志》、《复兴月刊》等一些以 民族复兴 为宗旨的刊物相继创刊,以探讨民族复兴为主要内容的书籍相继出版,知识界就 中华民族复兴 的有关问题纷纷发表文章,各抒己见。这揭示出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意识(  )

A.主要出现在近代出版界和知识界B.在社会不同领域存在严重分歧C.因民族危机加深而成为社会思潮D.推动了民族复兴实践的新发展

17.

白话文原来是一种民间文学,被认为 不登大雅之堂 ,不是正式文体。然而,20世纪初期,它却在中国流行开来。这主要是因为(  )

A.政府的大力提倡B.思想启蒙的需要C.政治变革的推动D.白话文通俗易懂

18.

民国初年,西式服装被称为 文明装 ;1930年,仅上海就有大小西服店 420余家,大部分都附设工场;到 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西服店和女式洋装店已达千余家。这反映出上海当时(  )

A.西方人口流入日益增多B.日益受西方思想的冲击C.经济实力走在全国前列D.最早受西方思想的影响

19.

1932年3月,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通过一系列议案:军队应以国防为主目的,剿匪为副目的,同时并当积极改进,务适于国防之用;陆军应依据常备兵额为有程序的编遣,海军以能供国防上防御为目的;决定以洛阳为行都,以长安为陪都。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

A.放弃了 攘外必先安内 政策B.集中全力剿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C.为应对日本的侵略作抗战准备D.通过迁都改善中国民族工业布局

20.

读表1,中国农作物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表1 1934~1936年全国农作物总产量(部分,年均/千担,东北除外)

                 农作物产量

时间

稻米

高粱

小米

1934

833977千担

204966千担

179452千担

1935

1032210千担

212454千担

195961千担

1936

1034215千担

233201千担

196544千担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B.西方发生了经济危机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D.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21.

1957年我国中央部属企事业单位有 9300多个,1958年减少到 1200多个,1961年开始陆续上升,到1965年中央直属企事业单位达到了10533个,超过了1957年的数目。这表明我国(  )

A.加强了对计划管理的集中统一B.工业化建设促进行政体制发展C.简政放权推动了国民经济调整D.确立起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22.

克利斯提尼时期,每一部族选出501人组成501人的议会,以代替梭伦之400人议会。议员的任期为一年,其产生系由抽签而非票选,凡年满30岁而以往并未曾两次出任议员者均有资格。上述现象主要说明(  )

A.克利斯提尼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特权B.克利斯提尼改革否定了梭伦改革的原则C.雅典民主以短任期、轮流制为重要特征D.雅典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两种形式并存

23.

史载,罗马法规定的婚姻有两种,即 有夫权婚姻 无夫权婚姻 。结婚后,妇女没有财产权,其身份、形式也都依丈夫而定,这是 有夫权婚姻 有夫权婚姻 在罗马帝国时期被废止, 无夫权婚姻 成为民间流行的唯一婚姻形式。材料体现了古代罗马(  )

A.公民法逐步被万民法取代B.运用法律手段解决民事纠纷C.立法规范对后世影响深远D.追求自然法提倡的基本理念

24.

恩格斯指出,当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时候,他也不知道,他因此复活了在欧洲久已绝迹的奴隶制度,并奠定了贩卖黑奴的基础。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哥伦布(  )

A.是奴隶贸易的开创者B.促进了美欧经济交流C.引发了欧洲对外拓殖D.推动了世界文明交融

25.

有学者在评价某启蒙思想时说: 他对英国政制的阐释是错误的,因为他基本上把它说成是国王、议会和法官之间的权力平衡,而实际上辉格党寡头政权操纵着国家 。材料中的 最有可能是(  )

A.伏尔泰B.孟德斯鸠C.卢梭D.康德

26.

光荣革命后,英国大土地所有者通过议会立法,解决了在扩大农场面积过程中碰到的阻碍,并通过改进耕作方式和引进新式农具、新农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这表明当时英国(  )

A.政治进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B.议会权力高于王权C.大土地所有者要求掌控议会D.农业占据主导地位

27.

宰相俾斯麦提交的议案因下议院的反对而遭到否决后,采取强硬的手段,把议员请到了宫里,并直接对议员宣称议案已经得到了君主的认可,并解散了议会。这反映了19世纪晚期德国(  )

A.上下议院都不拥有立法权B.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C.宰相有权力解散帝国议会D.君主形式上掌管着国家大权

28.

1900年4月物理学权威开尔文勋爵指出, 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成,未来的物理学家只需要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就行了 。开尔文勋爵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相对论体系日渐走向完善B.现代物理学两大支柱已出现C.科技革命加速物理学发展D.近代物理学的门类较为齐全

29.

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在《远方来信》中写道:无产阶级 利用目前过渡时期的特点,就能够而且一定能够争得民主共和国,争得农民对地主的彻底胜利,以取代古契柯夫一米留可夫的半君主制,然后再争取唯一能够给备受战争折磨的各族人民以和平、面包和自由的社会主义。 该材料反映的主旨是(  )

A.社会主义革命将满足俄国人民意愿B.俄国的二月革命基本实现了民主政治C.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必然产物D.列宁放弃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幻想

30.

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立国之初所形成的吃苦耐劳、集腋成裘的古训被人们遗忘,取而代之的是追求快速致富。 成功 的说教,制造了盲目的信心:衰退是反常的事情,繁荣无需解释。此现象(  )

A.表明盲目追求致富会引发经济危机B.揭示出了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根源C.反映出了大危机爆发前人们的心理D.论证了衰退和繁荣间的必然联系

31.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强调:冷战后的世界发展已经表明,同质文明之共通性,已取代政治意识形态与传统势力平衡的考虑,成为合作与结盟的首要基础。冲突与暴力即便会发生在同质文明的国家与集团内,但此类冲突较文明间冲突更为温和,也不易扩大。作者主要强调的是(  )

A.文明的冲突将取代其他形式的冲突B.同质文明易形成成功的区域一体化C.同质文明的内部差异性逐步的消失D.同质文明比其他文明具有先天优势

32.

1946年,千家驹在评价《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时说: 这种互惠是一种狼与羊的互惠。狼对羊说,你可以咬我一口,我也只要咬你一口,这不是 平等 互惠 之至吗? 千家驹旨在强调(  )

A.战后国际经济制度化不利于自由贸易B.关贸总协定有助于实现国际贸易自由C.后发国家对国际经济合理秩序的需求D.平等互惠是战后世界遵循的共同原则

二、材料阅读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英国皇家学会是从培根的实验哲学的追随者们成立的一个非正式社团发展而成的。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的成立,被视为英国科学体制化的标志。1666年,法国皇家科学院由法国政府批准成立,以皇家名义招聘全国优秀科学家到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并给以薪俸。这一模式对后来其他国家的科学体制化产生了很大影响。英国皇家学会虽然冠以 皇家 之名,实为自主的民间组织。起初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家会员仅分布在少数几个专业上。从17世纪60年代到18世纪30年代,医师会员的比重一直居于半数以上,始终保持在 55%左右。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化学家、工程专家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加,地质学家可谓异军突起,到19世纪60年代已成为仅次于医师的第二大群体。

——摘编自徐飞《英国皇家学会发展规律及其启示》

材料二 中国在洋务时期有了科学体制化的最早萌芽。从甲午战争到民国初年,伴随着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改良,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壮大,成立了许多的科学社团,从而促进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辛亥革命后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科学家团体也同时产生,并成立了相关的科技学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科学社。1915年,从美国学成归来的许多有识青年提出并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中国科学社在体制上效仿英国,它也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共同体。1928 年,中央研究院宣告正式成立。中央研究院从模式上属于法式。它是中央政府主办的全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科研机构的建立,科研人才的增多,科学家的职业化和科学共同体的出现等,表明了中央研究院时期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科学体制化。

——摘编自帅娜《中国近代科学体制化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专业构成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西科学体制化的异同,并简要说明近代中西科技体制化对中国当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启示。(17分)

3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1952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对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工作,由于在此之前各大行政区、省、市的院系调整委员会已经相继成立,垂直的行政机构保证了院系调整方案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进行。到1952年底,四分之三的院校完成了调整工作,一套模仿苏联教育思想的新的高等教育体制得以建立。
通过调整,从1952年到1951年,综合性大学从55所减少到14所,工学院由28所增至38所,师范院校由12所增至33所。到1957年,全国高等院校共设置了专业323种,其中工科183种,而文科、政法、财经等专业比重急剧下降,1947年文法商科专业在校大学生占大学生总数的47.6%,到1957年降为9.6%。
除此之外,这次调整还全面改造了高等院校内部结构,高等院校的方针政策、建设计划、规程制度、教学计划、教材编审、生产实习等都由国家统一掌控。

——摘编自《1952:中国大学的死与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1952年院系调整实施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2年院系调整的影响。(9分)

三、开放性试题

3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囯古代地缘政治空间结构是一种圈层结构,它以中原地区为核心,不断向外部空间进行扩展。从秦汉到明清,圈层结构经过两千年的空间扩散,外部达于自然边疆,内部结构相互融合,逐步形成核心—边缘—边疆的圈层梯度分布,行政管理层次上的政区、城、镇、乡村的等级系列……并逐渐成为一种稳定的模式。

——摘编自姚晓瑞《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空间结构过程及模式研究》

解读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史实明确、史论结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