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3.2016—2017学年度 四川省德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28 浏览数:163

一、单选题

1.

下图是《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丛书的部分书目,其中①③⑤对应的著作是(  )

A.《论语》《老子》《韩非子》B.《论语》《墨子》《韩非子》C.《孟子》《韩非子》《墨子》D.《墨子》《论语》《韩非子》

2.

荀子认为,自然界出现的诸如 星坠、木鸣 等特殊现象,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而 人袄(妖)”这种人事上的反常现象,则 可畏也,而不可怪也 。荀子在此表达出(  )

A.对天道自然的敬畏之情B.对自然异象的高度重视C.对天人关系的理性思考D.对天人感应思想的认同

3.

西汉后期,帝王诏令中多见涉及灾异的内容,而东汉帝诏中更是频繁出现因灾异而 惧恐一二,修省一二 的内容。这反映出汉代(  )

A.天人感应思想影响较大B.皇帝借助神权强化统治C.封建迷信渗入国家治理D.自然灾害频发危及统治

4.

宋代以后,以 孝义治家 的义门大量出现,如浙江浦江县 义门郑氏 ,历经宋元明三代传颂不息,在明代更被朱元璋赐以 江南第一家 的美称。义门的大量出现可印证(  )

A.江南门第观念较为盛行B.世家大族操控着地方政局C.儒家伦理受到社会重视D.宗族组织受商品经济冲击

5.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当有一个人看见一个小孩子掉到井里面,必然会动侧隐之心,倘若顺着这种侧隐之心的自然发展,他必定会奔走呼救。王阳明意在借此阐发(  )

A.发明本心的方法论B.知行合一的行为准则C.理生万物的宇宙观D.格物致知的修养方法

6.

有学者指出,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可见,两者的本质差异体现在是否(  )

A.批判封建专制的思想B.反映新生产关系的发展C.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D.对未来社会有制度构想

7.

中国古代的地理学非常发达,从《汉书》到《清史稿》均有《地理志》,元、明、清三代有《一统志》,府、州、县多有地方志书,舆地之书汗牛充栋。这表明古代地理学(  )

A.服务于封建国家的政治统治B.立足于研究自然地理的规律C.在古代科学体系中位居主导D.取代了史学研究的社会地位

8.

从字体演变的角度分析,下图体现了汉字(  )

A.形象化的发展方向B.逐渐走向繁复化C.将写意发挥到极致D.实用性不断增强

9.

宋代绘画特别注重形体刻画,追求 穷形 ,如画花要 以一株花置深坑中,临其上而目取之,则花之四面得矣 。由此可知,宋代绘画(  )

A.以自然景物为主要题材B.注重刻画人的情感世界C.具有风俗画的突出特征D.深受理学格物思想影响

10.

鸦片战争时期,研究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广泛使用世界地图,如《海国图志》共收地图77幅,《瀛寰志略》有地图42帧。该现象的出现表明当时(  )

A.政府重视对世界地图的研究B.世界地图均以中国为中心C.部分士人有一定的世界意识D.史地著作被社会普遍接受

11.

有学者认为,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 在不同一性中具有同一性 。两者的 同一性 体现在(  )

A.依靠的主体力量B.变革社会的方式C.认同的政体模式D.社会发展的方向

12.

下表是对1850年至1899年中国翻译西方著作的统计。作为史料,它可印证当时中国(  )

类别

数量

比重

自然科学与应用技术

399

704%

社会科学与史地哲等

113

199%

A.社会科学有较高学术水平B.近代化水平处于较浅层面C.科学技术尚未应用于社会D.资产阶级主导了社会变革

13.

梁启超在1901年发表的《中国积弱溯源论》中认为,中国积弱的根源是国人 不知国家与天下之差别 不知国家与朝廷之界限 不知国家与国民之关系 。梁启超分析中国积弱的根源,其目的在于(  )

A.唤起国人现代国家意识B.表达政治改革的紧迫性C.动员国民参加民主革命D.为推翻满清作思想准备

14.

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有人提出用 对满同盟会 作为会名,但遭到孙中山的反对。孙中山同时指出: 满洲政府腐败,我辈所以革命,即令满人同情于我,亦可许入党。 这表明孙中山(  )

A.反对以革命方式推翻清政府B.将反满兴汉作为其革命目标C.主张动员满族民众参加革命D.把民族革命寓于政治革命中

15.

有学者认为,到1920年,中国完成了 从传统的中国基础向完全西化的进一步转变 ,中国已名副其实是现代世界的一部分了。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当时中国(  )

A.批判封建文化促进了思想觉醒B.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民主化C.外国势力渗入密切了中外联系D.民族工业发展加速了工业化

16.

1921年,列宁派代表拜访孙中山,向孙中山介绍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情况,孙中山非常高兴,认为这与他的主张不谋而合。孙中山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相似的主张是(  )

A.走社会主义道路B.反对帝国主义侵略C.建立民主共和国D.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17.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提出建立农村根据地,开展以农民为主体的武装斗争,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这一理论(  )

A.消除了 的错误影响B.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C.引导了农村革命迅速成功D.照搬了苏联革命的基本模式

18.

一个退役的老船长,看到这个船的方向有问题,他再一次跳上船头,把橹摆正,把中国改革开放这条航船摆正 老船长 的这次努力是指(  )

A.1977年恢复高考B.1980年提出 二为 方向C.1992年南方谈话D.1983年提出 三个面向

19.

1980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坚持 三不主义 ,即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切实保证人民进行文艺创作、文艺批评的自由。与 三不主义 精神一致的是(  )

A.二为 方向B.科教兴国 C.双百 方针D.三个面向

20.

1979年,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率代表团访问美国,美国人问他: 三十年前你非要回国,后悔了吧? 叶笃正答道: 不!不回去,个人生活成就大;但是回去了,对中国气象事业贡献大。 可见,促成建国之初海外人才回国的主要动力是(  )

A.新中国良好的科研条件B.个人强烈的民族责任感C.国外物质生活条件落后D.中国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21.

有史学家高度评价商鞅 官僚化的革新政策 ,认为它使分散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堪称世界政治制度的 一项创举 。这一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商鞅变法(  )

A.改变了权力逐级弱化的态势B.巩固了法家文吏的政治地位C.在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D.改变了秦国国内的阶级结构

22.

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称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 ,而土为 黄中之色,万物之元 ,故改拓跋氏为元氏。这表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  )

A.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B.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C.缓和鲜卑与汉族的关系D.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

23.

南宋理学家斥王安石的新学为异端邪说,并把它作为变乱祖宗法度而致北宋亡国的理论根源,予以无情打击。这一做法旨在(  )

A.揭示北宋灭亡的原因B.宣扬孔孟儒学的正统性C.抵制佛教思想的冲击D.强调宗法关系的重要性

24.

在百日维新中,资产阶级改良派一再上折,但很少被光绪帝采纳,而洋务派提出来、虽与改良派的主张相抵触的建议,却大量地见诸于光绪帝的诏书。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改良派的主张违背历史潮流B.清政府反对任何形式的改革C.洋务思想更适合于制度变革D.救亡图存是变法的首要目的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一个流动的发展过程。孔子以及后来战国时代儒家,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人的价值,人的完善的品德,以及人性的冶炼。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 ,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唐代出现了儒、道、佛 三教 并立的局面,同时一些思想家或明或隐地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理学一方面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统治,另一方面,理学家发展了早期儒学中重视人的独立思考,兼综百家和重视文化遗产研究的传统。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材料二 在近代早期,儒学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早期改良派常把某些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置放在儒学名义之下,于是儒学就披上资产阶级文化色彩。后来,著名近代启蒙思想家康有为更自觉地利用他所掌握的西学知识对儒学进行比较全面的改造,使之不再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而成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这种儒学不妨称为近代新儒学。

——摘编自张朝松《儒学近代转型的一个侧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儒学的演变历程,并简析推动其演变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新儒学与传统儒学的不同之处,分析新儒学在近代变迁中的作用。(8分)

三、开放性试题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 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经过了一个民主共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魏源等知识分子从 公天下 角度盛赞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制;70年代以后到戊戌变法时期,从郑观应、王韬到康有为、梁启超,几乎无一例外地赞赏君主立宪制度;20世纪初,经孙中山等革命派倡导和与改良派的激烈论战,民主共和又逐渐取代君主立宪成为广大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目中的追求目标。

——整理自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解读材料,提炼一个关于中国近代思想演变的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12分)

四、材料阅读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 唐朝对官员的考课由尚书省吏部掌管,考核遵循 四善 的标准: 德义有闻 清慎明著 公平可称 恪勤匪懈 ;其次是 二十七最 ,也就是把政治、经济、司法、军事、等职官分为27类,规定每一类官员的业务标准。考核官员的等第分九级,即从 一最四善 的上上级到 居官馅诈,贪浊有状 的下下级。另外,对地方州县官员在户口增长、劝课农桑等方面政绩的评价也确定了等级和奖惩的标准。考课一般一年一小考,只记等第;三四年一大考,评定等第并依据等第进行升陟奖惩。三品以上高级官吏的考课,由皇帝亲裁,称内校。如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根据当年考课的结果,亲自决定20人升官,7人死刑,数百人被免官。其激励和震慑作用是明显的。

——摘编自孟祥才《古代防腐和反贪的制度构建》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朝考课制度的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学知识,简要分析唐朝考课制度的作用。(6分)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材料 赵孟頫,元代书画巨匠,吸收南北绘画之长,复兴中原传统画艺,维持并延续了其发展。元代没有画院,画家也多是士人,因而能摆脱了南宋画院形式主义的习气。他在绘画上提出 不求形似 ,提倡人物画要继承唐人技法,山水画要学五代人董源、巨然。他认为 书画本来同 ,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浓烈。他的书法用笔圆转流美,骨力秀劲,世称 赵体 。同时,他能团结包括高克恭、康里子山等少数民族美术家,共同繁荣中华文化。他的书画对当时和后世影响很大。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赵孟頫书画艺术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赵孟頫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