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6.2018届 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暑假作业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湖南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5 浏览数:366

一、单选题

1.

西周晚期,鲁公与两个儿子一起去朝拜周王。周王觉得少子戏年幼可爱,就让鲁公废长子括而立戏为太子。鲁公十分郁闷,但也只能照办,最终戏继位。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周王权力仍在但其行为有损王室威信B.鲁公违反了分封义务但遵守了宗法制C.在戏继位后括会成为鲁国国内的大宗D.由血缘关系决定的社会等级发生逆转

2.

西汉时期,不仅能够生产铁制的长剑、长矛、环首大刀,而且生活器皿和杂用工具也广泛使用铁制。这一状况(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有助于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C.体现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D.提升了汉代人民的生活质量

3.

表2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正史名称

人数

《南史》

13

《北史》

12

新旧《唐书》

38

《宋史》

50

表2 正史中的孝义传、孝友传所记载的义门(累世同居的大家族)代表人物粗略统计

A.经济发展助推伦理规范B.宗法制度的范围扩大C.政治统一促进思想统一D.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

4.

明末清初,西方近代技术及天文学、数学、地图学知识不断传入中国,并为部分士大夫所接受,实用之学勃兴。这一时期士大夫接受西学的主要原因是(  )

A.对理学空疏之风的不满B.进步思想成为主流思潮C.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D.反清复明势力不断壮大

5.

甲午战后,原有洋务企业进行了改制,多数官办、官督商办企业被商办企业所代替,如1896年湖北机器织布局实行股份制改造后, 竟赢余十八万金,除以十五万金还清旧债外,仍余三万金 。由此可知(  )

A.清政府财政经济严重困难B.清政府逐渐调整了经济政策C.洋务企业最终走向了破产D.中国企业开始了股份制尝试

6.

1919年12月,胡适说: 现在有许多人自己不懂得国粹是什么东西,却偏要高谈 保存国粹 他认为中国过去的一切都可以称为 国故 ,而 国故 包括了国粹与国渣, 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批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功夫 。这表明胡适(  )

A.希望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B.对新文化运动的理念有所怀疑C.赞扬了五四运动的民族精神D.存在 全盘西化 的思想倾向

7.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蒋介石提出,红军改编后不设统一的军事指挥机构,红军可以设置政治机构,专管联络,以周恩来为主任,毛泽东为副主任。蒋介石的这一主张(  )

A.使国共两党的矛盾得以缓解B.意在削弱共产党对其军队的领导C.适应了两个战场的战略需要D.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8.

读图6,据此可知(  )

A.经济特区间的发展存在着差异B.经济特区带动了全国的发展C.对外开放与体制改革相辅相成D.对外开放呈现多层次的特点

9.

罗马《十二铜表法》中提到了 耐克逊 的交易形式,被用来表示契约,其规定: 借用人应尽返还借用物或其代价的义务,借用人不如期履行债务时,贷与人得收为奴隶,使役之,出卖之,杀戮之。 这说明当时罗马(  )

A.已经建立起成熟的借贷制度B.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C.对契约概念的表述比较原始D.法律肆意践踏公民的个人权利

10.

1787年宪法规定:参议员或众议员在当选任期内不得出任合众国当局在此期间设置或增加薪俸的任何文官职务;在合众国属下供职者,在继续任职期间,不得担任国会任何一院的议员。美国宪法这一规定(  )

A.维护了司法权的独立B.推行了议行合一的制度C.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威D.确保了国家立法权独立

11.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认为:直至1970年以前,绝大部分的工业生产,始终不出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之门。 若打开世界工业化地图来看,30年代后期的唯一改变,是苏联五年计划的实施 。上述 改变 是指苏联(  )

A.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国民经济B.通过农业集体化推动工业现代化C.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实现工业化D.推动凯恩斯主义在国际社会传播

12.

司马迁最初想继承父亲遗志褒奖汉兴以来的 明主贤君 ,可是当他考察当时的社会时,他严肃的批判之笔不得不时时触及汉武帝本人。读《史记》,我们可以在许多地方感受到他对当时 宗室有士公卿以下,争于奢侈 等现象的讽刺。这表明(  )

A.忧患意识是史家致力于历史撰述的一个思想基础B.史家注重挖掘现实经验和历史经验间的相通之处
C.过多的个人情结和褒贬意识往往会导致误读历史D.史家的批判精神来源于对廓清复杂史实的责任感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疏说: 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 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 震怒 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被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杨《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等

材料二 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 普通税 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等突发灾难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有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和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防疫观产生的社会背景并简析其影响。(16分)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全球化时代,自由贸易已经成为西方经济界不可动摇的教条。西方人的灌输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世界的舆论,以致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人也相信,只有自由贸易政策才是真正的发展经济之路。近200年来担当过世界经济最强国的那些西方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在历史上都曾经是工商业落后于别的国家的 发展中国家 。当它们急起直追发展自己的工商业时,它们都对自己的新兴产业实行了严格的保护,而且一般都是在自己成为世界第一(至少是第一流)的经济强国之后才转而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

——摘编自《经济全球化下的贸易保护》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外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 经济全球化下的贸易保护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中国近代、也是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国籍法,是1909年由清廷颁布施行的《国籍条例》。1908年,荷兰殖民者强迫荷属爪哇华侨加入荷兰籍,广大爱国华侨集会商讨抵制办法。办法之一,就是请清王朝及早制定国籍法,以确定华侨国籍。加之东北边疆的朝鲜移民因为国籍问题成为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尖兵,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巨大威胁。为此,清政府于1909年颁布施行《大清国籍条例》。该条例采用了以血统主义为主而辅之以出生地主义的折衷办法。这种以血统主义为主的合并制度意味着大量华侨将成为法律上的中国公民,清政府理所当然的具有保护海外侨民的权利,而荷兰殖民者将失去对华侨的控制。同时东北的朝鲜移民也得以加入中国国籍,成为清朝的国民,不再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利用与盘剥。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国籍法施行条例》仍然采用血统主义和出生地主义结合的原则。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对国籍法进行了修改,但基本原则和内容并无多大变化。

——摘编自刘训智《近代中国国籍法的发展与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国籍法制订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国籍法制订的影响。(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