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31.2016—2017学年度 湖北省黄冈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27 浏览数:209

一、单选题

1.

《国语·晋语八》说到晋国的富商, 能金玉其车,文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 《逸周书·文酌解》载大商行贿。 唐大沛注行贿,流通货贿,朱右曾注行贿,通有无也。 可见当时(  )

A.不存在工商食官现象B.商业发展相对独立C.商人与君主关系密切D.官商勾结现象普遍

2.

西汉《氾胜之书》记载了 强土弱之 弱土强之 的办法:过于坚硬的土壤(强土),可 以在开春时犁过,然后再耙,等上面草长起来,再翻一遍,下过小雨之后,又再犁过,使土里不见硬块为止。据古农书上说: 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 ,这主要说明当时(  )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C.农业科学体系已经形成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明显

3.

《史记·货殖列传序》记载此四者(农、工、商、虞),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与这一思想主旨一致的是(  )

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C.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 D.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

4.

元朝人陈高有《中华诗》云:炎方有撞树,衣被代蚕桑。 清朝人亦认为 利视丝盖百倍焉 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 。这些说法表明元清时期(  )

A.棉纺织业已基本取代丝织业B.民众生活与市场联系日趋密切C.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D.种植棉花能获取较高经济利益

5.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棉货输入一度十分强劲,在入口诸货中,除鸦片外,棉货占绝对多数。不久后,英国在华棉布销售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其销售份额棉布不及英国海外市场的10%,棉纱的3%,其主要原因是中国(  )

A.普通民众极端贫困的制约B.传统经济结构根深蒂固C.民众内敛式消费观的影响D.传统手工业的优势犹存

6.

下面是1873—1920年中国的进口值和机制品出口值统计表(单位:万元),此表信息反映了(  )

年份

1873

1893

1903

1920

进口值

10349

23582

72130

118759

机制品出口值

180

470

11423

19694

资料来源: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72—73页,科学出版社,1958年。

A.中国贸易逆差扩大趋势B.中国半殖民化程度不断加深C.中国近代工业持续发展D.民族工业受外国商品的排挤

7.

以下为某著作的目录截图,针对这一情况,南京囯民政府的主要对策是(  )

A.实现国民经济建设运动B.实行法币改革C.积极寻求美国的支持D.维持银本位制

8.

1950年中财委在《关于制定1951—1955年度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 人民经济国家计划方针的指示》中指出:五年内禁止在上海再建设大规模的企业。这一指示(  )

A.适应国家工业布局的调整B.表明上海工矿企业的落后C.适应国家经济重心的转移D.表明私人资本抵制工业化

9.

下表为世界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变化的人均标准、我国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变化的人均标准

人均GDP美元

200

300

400

600

1000

2000

第一产业比重

36

30.4

26.7

21.8

18.6

16.3

第二产业比重

19.6

23.1

25.5

29

31.4

33.2

第三产业比重

44.4

46.5

47.8

49.2

50

50.5

我国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变化

人均GDP美元

200

300

400

600

1000

2000

第一产业比重

25

19.7

19.9

20

14.4

11.3

第二产业比重

41

46.6

46.6

41

45.2

50

第三产业比重

32

33.7

33.9

32

40.5

40

对比以上两表可以看出我国(  )

A.第一二产业变化符合国际标准B.第二产业增长过快,比重变大C.经济的现代化水平亟待提高D.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形成良性互动

10.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和以深圳、广州、香港为中心的珠三角,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地方,而且长三角和珠三角已经连成一片,京津冀只有北京和天津经济比较发达,并没有形成那种真正的城市片区。从这一角度看,雄安新区(地理位置见下图)的成立(  ) 

A.有利于南北方经济的均衡发展B.改变了中国延续千年的经济格局C.有利于京城资源的高效配置D.使首都专注于政治文化中心的功能

11.

20世纪初,上海《良友》画报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其中《女子读天演论》是典型的代表作,画报中女子气质娴静,手握书卷,这幅作品呈现了书的名字一(天演论》,却不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这种情况表明(  )

A.新式学堂教育发展迅速B.上海成为女性解放的中心C.女性读书开始为人们接受D.民族危机冲击着传统观念

12.

1935年,昆明经营棉布的商号有天宝隆、慎记、德丰裕、源丰利、裕源丰、万福祥、祥顺号、义森号、安祥、庆源隆、元昌利等137家,远多于从事绸锻生意的32家。该现象可以佐证该地(  )

A.丝织技术非常落后B.棉布创造了髙于丝织品的价值C.棉布经营注重广告宣传D.棉布在民众服饰生活中的重要性

13.

西方政治学家把因通信技术发展而推动的民主现象叫做 媒介民主 在传统上,政党是民众表达利益、愿望和要求的最重要的工具。现在,媒介也作为政治参与工具出现。民众过去主要通过政党来做的事情,现在也可以选择通过媒介的途径来做。 材料旨在说明(  )

A.技术进步使媒介的政治功能增强B.媒介民主 逐步取代了政党民主C.媒介民主 实现了让人民当家做主D.媒介是政党与公众沟通的主要渠道

14.

在中世纪的时候,欧洲人开始大量购买亚洲的辣椒、丝绸和其他物品。然而,1400年后变得不那么容易买到。 美国历史教科书中这一记述其目的是想论证(  )

A.欧洲人口的迅速增长B.亚洲实行闭关锁国政策C.开辟新航路的必要性D.亚洲是世界贸易的中心

15.

十六世纪中叶,英国商人采取了联合起来向外冒险的方式。他们建成了一些特许公司,即获得女王特许的、由大商人合股经营的大贸易公司,去垄断某一地区的市场。如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经营东方的贸易等。推动这一活动出现的主要因素是英国(  )

A.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主流B.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C.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D.新生产方式的开放性

16.

1824年,美国军火商霍尔的目标是如果把一千支枪拆散,杂乱地堆放在一起,它们也能很快地被重新装配起来。 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实行(  )

A.提高武器质量性能B.提高士兵技术素质C.零部件标准化生产D.加强对枪支的管理

17.

罗斯福上台后,为了确保失业者和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罗斯福突破主要依靠私人和社区援助的传统救济制度,玫府强力地介人失业救济,极大地增强了救济力度,迅速扩大了救济面。该措施(  )

A.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B.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C.有效地解决了失业问题D.维护和增强了失业者的自尊

18.

在研究20世纪70年代滞涨危机时,有学者将1973年称之为 七灾之年 ,即同时出现农作物歉收、海洋环流转变、外汇市场剧烈波动以及中东战争引起世界原油涨幅高达4倍的价格飙升等,在该学者看来,当时的滞胀危机发生的原因是(  )

A.商品生产过剩B.战争导致世界局势动荡C.供给急剧变动D.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19.

下表为1965年—1987年美国被规制(政府或社会为实现某些社会经济目标而对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主体作出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限制、规范)产业所占比例及其变化情况,这种变化反映出美国(  )

1965

1970

1980

1987

价格、进入规制

98

156

150

87

自然垄断性产业等

66

121

116

53

金融、保险业

32

35

34

34

健康、安全和环境规制

145

120

109

总计

98

301

270

196

A.加强对各领域全面干预B.全面指导和调节社会经济C.减少对经济干预的趋势D.开辟了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

20.

苏俄 战时共产主义,经历了两个主要的历史阶段:1918年6月到1919年底是 战时共产主义 的前期;1920年到1921年初是该政策实施的后期。后期把适用于战争环境的特殊措施用于经济恢复和经济建设,其主要目的是(  )

A.恢复发展国民经济B.集中物力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C.发展国家资本主义D.实现向社会主义的 直接过渡

21.

1925年4月,加米涅夫在莫斯科的苏维埃代表会议上就提出我们必须检查关于土地使用、雇佣工人和出租土地等方面的法律,因为目前巳有的很多法律上的限制,事实上是摆在农村生产力发展面前的一种障碍。 这一讲话的历史背景是(  )

A.新经济政策进一步推进B.民主法治不断地完善C.国家工业化全面开展D.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展

22.

从1955年起苏联政府对农业主要实行指令性计划(包括面积、产量、增产措施和农事进度等),改为只下达收购计划。农庄的生产计划上报区执委会备案,如有出入,进行协商仍不通,最后决定权属于农庄。该措施的实施(  )

A.表明苏联放弃计划经济体制B.表明苏联突破了斯大林模式C.表明苏联重视调整经济结构D.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3.

下面是1951—1961年英国与英联邦和欧共体国家的贸易额比例(%)的变化情况。对此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英国的经济进入了黄金时期B.加入欧共体后英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C.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D.可从经济上解释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原因

24.

21世纪之交,世界各国的经济体制出现了非常明显的趋同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大致与以下一些因素有关:计划经济国家的体制转型;发展中国家(  )

A.导致世界经济规则为发达国家所主导B.使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制度障碍有所消除C.消弭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D.使计划经济手段全而退出历史舞台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在国内商业领域,清代的抑商政策主要表现在专卖制度、榷关制度、牙行制度和行会制度等方面。封建国家利用政治权力干预商业经济的发展,把商业经济的发展控制在封建经济、政治体制能容许的限度之内。既需要商业经济保持一定程度的繁荣,以便为封建体制服务,又需要防止商业经济的过度发展而危害封建体制,这就是清政府推行抑商政策的实质。只有这样理解,才能认识到恤商与抑商之间的内在联系。

——摘编自邓亦兵《清代前期抑商问趣新探》

材料二 重商主义政策在16、17世纪的英国得以大力推行,主要是民族国家崛起的需要。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急剧发展,商业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加强,社会财富的重心由土地转向金银货币。对金银货币的狂热追求使重商主义最初表现出55烈的重金倾向。随着重商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重商主义者认识到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同样是使国家致富的有效捷径。伊丽莎白一世执政时期的英国正处于这一转变的过渡阶段,伊丽莎白一世对外积极寻求海外市场,拓展海外贸易,对内則实行保护性措施。伊商莎白一世政府,承受着欧洲各国争霸的巨大的压力,努力寻求新体系的构建和适应新形势的新的治国方略。

——摘编自宫艳丽《论重商主义与英国民族国家的嶙起》

(1)根据材料一,阐释清代抑商政策的内涵。(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重商主义发展的特点及作用。(10分)
(3)上述材料表明同样是处于社会转型期,中英商业政策却明显不同,结合各自的时代背景进行评析。(10分)

2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最早在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城。1984年到1986年,经过国务院批准,首先设立了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截止2015年9月,中国共设立21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所在地(直辖)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拥有同级人民政府的审批权限,打造更加优越的投资软环境。

——据柳金红《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运行效率研究》等

从材料中提取有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12分)
(要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可以兑换黄金和各国实行可调节的因定汇率制,是构成这一货币体系的两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則是维持这一体系正常运转的中心机构,它有益督国际汇率、提供国际信贷、协调国际货币关系三大职能。
1960年,罗伯特·特里芬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在黄金生产停滞的情况下,如果美国的国际收支长期保持顺差,国际储备资产就不能满足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如果美国国际收支长期保持逆差,又会造成美元泛滥。 美元无论是多是少,均会造成世界经济灾荒 的内在悖论应当如何解决,被国际经济学界称为 特里芬难题 。到1971年,美元貶值的形势越来越明显,面对着各国要求兑换黄金的巨大压力,尼克松被迫切断美元和黄金的联系。

——摘编自《关于特里芬难题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现代经济学学习笔记之五十二》等

材料二 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基础的美元霸权并没有随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身的瓦解而终结。即使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国际金觖体系运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遣产仍然使美元霸权得以继续维持。

——李向阳《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演变与美元霸权》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71年 特里芬难题 的结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结局的历史背景。(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遗产使美元霸权得以继续维持 。(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布雷顿森林体系影响。(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