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40.2018届 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高三8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摸底考试 适用省份:贵州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26 浏览数:166

一、单选题

1.

孔子曾说: 为国以礼 。在古代社会,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不仅是对祖先的庙祭,还是对天地诸神的社祭。材料反映孔庙 祭祀之礼 的主要作用是(  )

A.礼仪教化与政治分离B.凸显宗族、亲族关系C.以礼制巩固国家制度D.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

2.

下表是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单位:个)对表格内容分析正确的是(  )

长江以北

长江以南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98

29

23

938

A.中唐后北方政局混乱影响农业生产B.江南农业已经超过北方C.长江流域是唐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D.唐代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3.

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南宋(  )

A.社会动荡人心败坏B.书院教育非常发达C.商业发达影响农业D.儒家伦理的普及化

4.

淸顺治年间颁布 迁海令 ,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而到了雍正时期 开闽省洋禁 ,允许浙江 一体贸易 。以下关于这两种记载说法正确的是(  )

A.淸政府允许民间对外贸易B.淸政府一度开放海禁但控制严格C.淸政府放弃了海禁政策D.淸政府禁止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

5.

在—次签约仪式上,英方谈判代表认为: 条约所取得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北京驻使,没有这一项,这个条约是一文不值的。 而淸政府认为: 准夷酋之伪钦差驻京,动受挟制 , 此条 为患最剧,断难允行 。这表明(  )

A.中英两国进行了平等协商B.英国试图在外交上控制中国C.中英分歧巨大,致签约流产D.清政府竭力维护国家主权

6.

辛亥革命前, 断发易服 的呼声日益高涨。有人将戊戌维新的失败归咎为 交法之初不先变发 ,一些海归留学生认为 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 。这些观点(  )

A.表明 断发易服 具有观念变革意义B.说明维新运动没有涉及社会生活领域C.揭示了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D.反映出维新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7.

陈独秀在《敬告靑年》中宜称: 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 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 材料主要表明新文化运动(  )

A.认为传统文化需要改造B.有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C.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D.对传统文化有科学认识

8.

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 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必不得已的办法……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动员全民抗日B.全面抗战路线的确定C.妥协退让的对日态度D.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9.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

A.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B.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C.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D.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10.

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文件改革农产品统购统派制度,粮食、棉花由统购改为合同定购,逐步取消生猪、水产品和蔬菜派购,允许自由上市交易,按质论价。这些政策措施(  )

A.瓦解了人民公社体制B.扩大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C.增强乡镇企业的活力D.确立了农村的市场经济体制

11.

据统计,从1992年到1997年台商在祖国大陆的投资项目合计约20000个,投资额约110亿美元,年平均项目约3000个,金额约18亿美元。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承诺B.对 一国两制 构想达成共识C.解除了台胞赴大陆探亲的限制D.对 坚持一个中国 达成共识

12.

2017年7月30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军队的常规重型武器装备是火炮,本次阅兵式上先后亮相歼—20、歼—10C,红旗—22等六种新型战略武器成为合成兵种的常规装备。这一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后(  )

A.全面实施 科技强军 战略的成效B.工业化为国防现代化提供保障C.人民军队突破西方国家的军事封锁D.教育与军事科技创新高度结合

13.

1999年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京东、苏宁易购等自营式电商企业随后相继诞生,2012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网购市场。2016年的 双11不仅是购物狂欢节,而且承载更多的是观念更新。这说明(  )

A.中国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受益者B.互联网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C.电子商务成为笫三产业的支柱产业D.网络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

14.

恩格斯评价:梭伦改革 在制度中加入一个全新的因素 ,通过改革,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逐渐遭到排斥。这说明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  )

A.剥夺了贵族的政治权力B.实现全体公民之间的平等C.便于工商业主参政议政D.成为平民控制政府的工具

15.

1650年前后英国引进了茶叶,当时每磅茶叶的价值大约为10英镑,一个世纪后,茶叶成为英国人的普通消费品,进入寻常百姓家。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东印度公司等的殖民扩张B.英国最早进行了工业革命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英国与荷兰争夺贸易霸权

16.

这既是第二帝国倾覆后各派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更是对大革命以来立宪经验教训系统总结的产物。在历学近一个世纪的多次立宪尝试的失败后,终于在理想与现实的纠结中找到一条走出悖论、达致目标的正确通道 。材料评价的法律文献是(  )

A.英国《权利法案》B.德意志帝国宪法C.法国1875年宪法D.美国1787年宪法

17.

苏俄国内战争胜利后,暴动频繁出现。有的暴动者提出 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 的口号,还有人认为,这些暴动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居民的暴动,为此,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义务劳动制B.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C.取消了自由贸易D.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18.

它的签订,至少体现了三方面的意义:首先,制定了国际贸易活动的 行为准则 使国际贸易行为规范化、国际市场秩序化:其次,通过大幅度削减关税和减少贸易壁垒,奠定国际自由贸易的基础;最后,充当国际 商务法庭 ,发挥贸易仲裁作用。 是指(  )

A.雅尔塔协定B.布雷顿森林协定C.《罗马条约》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9.

《全球通史》称: 当美国在撤离欧洲时,苏联却正在使自己在其东欧保护区处于稳固地位。由于苏联努力追求这些目标,便与西方列强发生了直接的愈来愈尖锐的冲突。 这种 冲突 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B.两极格局逐渐形成C.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加强D.世界多极化的形成

20.

毕加索的代表作《格尔尼卡》反映了二十世纪30年代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的罪行。这种艺术表达形式的特征是(  )

A.反对传统束缚和理性的压制B.强调对容观对象的准确描绘C.重在表现色彩发生微妙变化D.重视用鲜明色彩和奔放笔法

二、材料阅读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明初,皇帝下令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原来的皇帝—中书省—六部的政治体制发生变化,出现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的格局。皇帝既是决策首脑,又是行政首脑,事无巨细须经皇帝批准,于是,皇帝设辅佐机构内阁,帮助处理奏章,但内阁票拟之后的 批红 权,一直掌扱在皇帝的手中。明朝省级行政实行三司分治制度,都直接向朝廷负责,以确保中央对地方权力的有效控制。这是明朝在行政制度改革方面的成功之处,也是明朝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的制度保障。
材料二 明朝在立国之初,着手制定《大明律》,又颁布《大明令》,还不断颁行 榜文禁例 。作为法典的 ,在司法屈面必须遵守 准情用法 的原則,行政官员在处理形形色色关于赋税、治安等方面的诉讼案件过程中,其 自由裁量权 受到严格限制,使 引经决狱 网开一面的司法善意受到制约,同时使凭着个人好恶情绪任意作出司法结论的行为受到一定的限制。然而,在司法过程中仍然出现官吏利用法律条款的复杂性、权柄倒持 玩法舞弊 的情况,但与过去 任人 执法、无视法律、任意裁决的情况开始有了区别。要求依法办事,而且不断提供日益严密的法典作为司法的依据是明朝法制文化的基本特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朝行政制度改革的措施和目的。(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强化法律制度的影响。(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耍求。(12分)
材料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的社会和政治结构、人民精神面貌以及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租度。《权利法案》中就有 国家賦税由议会决定 的内容,在政府保护 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的前提下,许多发明家、企业家投身发明和创办企业的洪流中,追求财富和幸福。工业革命在漫不经心的观察者看来仅仅是经济和技术问題,实际上它是可怕的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大变动问題。

——摘编自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

从19世纪初到50年代,英国大多数行业实行了工厂制,劳动分工和标准化生产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了50%,英国的生产组织方式领先了整个世界。生产的增长推动了铁路交通线的修建,1850年,英国的铁路已超过2.35万英里,在英国的带动下,世界许多国家相继进入 铁路时代
19世纪中叶,英国大肆推行 自由贸易 政策,1860年英国占据欧洲贸易总量的30%,欧洲工业品出口的43%;1870年,英国的对外贸易量超过了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总和,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和工业品出口国;全球贸易中心在英国,当时,世界船舶吨位的近60%在英国登记;英镑是国际贸易过程中通用的货币,英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集当时世界的工业、贸易、金融中心为一体,工业革命使英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无可匹敌的竞争力。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

围绕材料,并结合英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耍求。(7分)
材料一 科学家和理性主义者曾在整个西方知识分子的心灵中建立两个相互补充的观念,这两个观念賦予了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一种应付社会变化的行为模式,而这种行为模式在今日世界仍具有前进的力量。这两个现念是:一、自然秩序的观念,在不规则与混乱的表象下,自然是有其一定秩序的;二、人类天賦的观念,这种天赋最好称为 理性 ,恢复 天賦 之道,只要提倡健全的——即理性的教育就行了。

——摘编自《科学与理性的时代》

材料二 1764年,伏尔泰认为: 法国人什么都要晚一步,但他们终于也赶到了。启蒙之光已普照大地,日益深入人心,以至于稍有动静人们就会奋起。我们所见到的一切都在为一场必将到来的革命播撒种子。 法国大贵族塞居尔说道: 伏尔泰吸引了我们的智力,卢梭触动了我们的心灵。我们看到他们攻击旧制度,暗中引以为乐。我们同时享受着贵族阶级的利益和平民哲学的愉快。 贵族出身的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揭示了国家的目的在于保护政治自由,而自由就是每个公民有权去做法律许可的事。
材料三 启蒙运动主要不是一个政治运动,而是一个思想运动。它寻求的是改革,不是革命,它的对象是受过教育的阶级,不是群众。除了卢梭以外,它对群众是表现出一种既茂视又不信任的态度的。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十七世纪科学理论突破与启蒙运动的关系。(7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启蒙运动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6分〉

2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唐朝,科举考试原则上允许自由报考, 取士不问家世 一切以呈文去留 ;由于取士原則兼顾士子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考试之前,士子往往向达官显贵或闻士名流投呈作品,官员不避伟直接向选举机关推荐人才,仅就考试规则而言,则尚不周严。宋朝确立三级考试制度,有地方选拔的 乡试 ,全国性选拔的 省试 ,由皇帝亲自主持的 殿试 。考试之前,被指定的考官全部进入贡院,考试期间不得私自外出或会见亲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 糊名 誊录 ,避免辨识字迹,防范录取中作弊。考试内容出现了章法、格式相对固定并适于考试的 时文 ,它的作文体例为考生和考官提供了相对客观、标准的评价框架,但是忽略了思想见识,实际开了明清八股文之先河。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在科举取士过程中,由于东南之人长于文章,应进士举得心应手;西北之人质朴无华、长于经学。因此,对省试录取名额的分配,司马光主张照顾地区差异,按照一定份额 逐路取人 ;欧阳修則认为应按乡试的绝对成绩 唯才是择 ,以防 谬滥 。这一争论表面上落实于地区或落实于个人的差异,却反映了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和科举对整个官僚制度的影响。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唐、宋科举制度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司马光与欧阳修争论的焦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争论的原因。(6分)

25.

【20世纪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近代以来,生活在印度半岛的穆斯林招绝接受西方文化、采取全面不合作的态度,成为英殖民者重点打击的对象; 比较顺从 的印度教徒則成为英殖民者拉拢的对象。英殖民者利用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差异制造矛盾,1947年,英国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并通过了印巴分治方案,规定:在英王治下分别成立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自治领的立法机构均有充分权力为该自治领制定法律;当地居民根据宗教信仰自行选择加入自治领;克什米尔地区的居民可以自由选择归并印度或巴基斯坦。
由于方案没有明确划分印、巴边界线,在克什米尔地区混居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因宗教信仰经常引发暴力冲突,加之克什米尔 亚洲心脏 的军事政治战略地位,又裹挟了美、苏势力的消长,这就使克什米尔归属既是印巴冲突的焦点之一、也成为大国战略对抗的主轴。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近代化历程·南亚卷》

材料二 克什米尔的归属成为引发印巴冲突的主要原因。印度总理尼赫鲁曾说: 没有克什米尔,印度就不会在中亚的政治舞台上占据一个重要位置。 克什米尔是 亚洲心脏
巴基斯坦总督真纳认为: 克什米尔就像巴基斯坦头上的一顶帽子。如果我们允许印度取走我们头上的这頂帽子,那就会永远受印度的摆布。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选修4》

(1)根据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印巴分治方案 的目的并分析印巴冲突的原因。(9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印、巴两国政治家对克什米尔问题的不同认识。(6分)

2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 每一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市场是如此,精神的市场也是如此。
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 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摘编自《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最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之一,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的论述,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社会主义经济学家研究和思考经济问题的主要理论依据。马克思的思想和方法,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越来越显示出经久的生命力、强大的解释力和重大的影响力。

——摘编自《历史·选修4》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有关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马克思理论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影响。(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