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70.2018届 河南省安阳市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31 浏览数:3054

一、单选题

1.

有学者说,在当时,西周是最先进的国家,王畿外齐、鲁、卫三大国,经济文化远不及西周,更不必说其他小国。秦始皇结束了从西周到战国八百多年的诸侯割据,伟大的中国第一次统一起来。这一叙述(  )

A.肯定封建文明的先进性B.旨在说明统一来之不易C.强调周朝政治的专制性D.忽略了分封制的统一性

2.

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 000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  )

A.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B.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C.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D.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3.

表1是史料中所收录的唐代文学家地域分布情况(今地名)由此可知,唐代文学人才(  )
表1

《旧唐书·文苑传》(115位)

河南22人,河北22人,陕西13人,山西12人,江苏10人,浙江6人,湖北5人,山东4人,四川2人,不著籍贯者19

《新唐书·文艺传》(77位)

河南22人,河北17人,陕西9人,山西8人,江苏4人,浙江4人,湖北3人,山东2人,甘肃2人,福建1人,安徽1人,籍贯不明者3

A.由南方向北方不断地迁移B.以北方社会作为创作题材C.呈北重南轻的不平衡局面D.受传统文学创作区域影响

4.

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枢密院 对持大柄 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 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 ,并成为定制。这一演变反映了宋代(  )

A.相权分割,专制皇权加强B.政出多门,中央集权削弱C.官员增多,行政效能提升D.多相设置,皇权遭遇威胁

5.

南宋学者袁毂感叹: 昔之农者,今转而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为隶。贫者富而贵者贱,皆交相为盛衰矣。 这说明当时(  )

A.抑商政策的取消推动了经济发展B.农业与工商业处于平等的地位C.社会流动冲击了原有的等级秩序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农业的衰败

6.

凸面镜早在唐代就作为小儿玩物出现于长安街市,而西方人在13世纪末制成了眼镜。明朝时眼镜传入中国并很快流行,但人们除了用来读四书五经外,对其本身研究仍毫无进展。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  )

A.对西方科技发明有影响B.曾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C.满足于初级的实际应用D.发展步伐落后于西方国家

7.

明清时期实行永佃制。永佃制有 田皮 (田面)和 田骨 (田底)之说,买卖田骨一般称为 大买 大卖 ,买卖田皮一般称为 小买 小卖 。由此可以推知,明清时期(  )

A.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懈B.农民土地私有制占主导C.地主土地私有制受冲击D.土地产权交易活动频繁

8.

《南京条约》第九款规定,中国政府必须准许 全然免罪 战争期间充当汉奸的中国人,已被监禁起来的卖国贼,也必须全部 加恩释放 。此条款表明英国(  )

A.与清朝关系友好B.对中国内政事务的干涉C.侵犯了中国领土D.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9.

上海1890年有168 129人,1910年时激增至1 185 859人。除自然增长外,大部分是江浙一带破产农民流人和破产手工业者增多所致。上述现象(  )

A.表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加深B.为民族工业提供了廉价劳动力C.导致小农经济走上了瓦解之路D.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10.

康有为 从崇尚经典走向怀疑经典,又从怀疑经典转向 大讲西学 ,最后吸取了西学中的近代精神,又回过头来重新解释经典 。这反映了康有为(  )

A.欲使儒家思想近代化B.借传统文化推行变法C.主张以西学取代中学D.调和了中西文化矛盾

11.

在中国历史上,直至辛亥革命之后,追求平等、自由权利的人们才第一次明确地运用一套与专制主义截然对立的理论和制度体系去动摇专制主义的正统地位。这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  )

A.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历史D.彻底地完成了反封建任务

12.

1926年5月,毛泽东在广州举办的 农民运动讲习所 ,开设课程中有 革命画 (政治宣传漫画)一课。这说明当时(  )

A.中共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农村B.农民阶级已成为中国民主革命主力C.中共已确立正确的革命道路D.毛泽东认识到农民对革命的重要性

13.

1973年,毛泽东会见美国基辛格博士时说: 我们两家出于需要,所以就这样(把两只手握在一起),HAND—IN—HAND”, 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 。基辛格表示赞同。由此可知,此次会谈中美两国(  )

A.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B.促使世界政治格局改变C.结成牢固的政治联盟D.达成了遏制苏联的共识

14.

图1是1988—2006年我国FDI(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情况。图1中的信息反映了我国(  )

A.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B.积极引进与吸收外国的资本C.对外开放对地区的影响不同D.沿海地区开放程度不断下降

15.

古代雅典城邦建立初期,执政官从贵族当中选任。到梭伦时期第一、第二等级的公民都有资格当选执政官。这一变化表明古代雅典(  )

A.民主政治的正式形成B.地域代替了血缘关系C.财产等级制度的实施D.公民可直接参与政治

16.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 没有法律的国家犹如缺失头脑的人体。执政官司掌法律之执行,法官照看法律之解释。总而言之,我们遵守法律,是因为法律赋予我们自由。 据此可知,当时罗马(  )

A.坚持法律至上原则B.公民缺乏充分民主C.自由失去法律保障D.法律可随意被解释

17.

普罗泰格拉认为,人以自身的感觉获得知识,也以感性的欲望和私利的追求作为道德的标准,道德是因人而异的。这说明他(  )

A.主张以教育培养道德B.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C.持客观唯心主义思想D.仍抱有传统神学观念

18.

世界近代史上第一个自然科学的学术组织 自然秘密协会 于1560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创立。1601年,意大利创立的罗马林琴学院,拥有32名院士,包括物理学家伽利略。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教会由研究神学转向研究科学B.意大利保留了丰富的古典文化C.文艺复兴带来的社会文化氛围D.禁锢人们思想的神学已被推翻

19.

恩格斯指出:在英国, 资产阶级从来没有掌握过全权,甚至1832年的胜利,也还是让土地贵族几乎独占了政府所有的高级职位 。这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A.具有妥协性和保守性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C.保留了英王行政大权D.未使资产阶级获得成果

20.

图2是1882年和1907年德国劳动力的分布示意图。图2中的变化反映了(  )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B.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C.城市人口总数高于农村D.工业化推动了人口流动

21.

历史学家德·阿宁说: 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随时都有发生动乱的可能,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显露出来的。 这说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内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B.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C.沙皇专制统治的极端腐朽D.一战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

22.

罗斯福新政一开始就引起中国政论界的关注,有人指出: 此项试验如能成功,则非特美国之经济组织将有极重要之转变,即世界各国之经济政策亦必受其影响。 这一评论(  )

A.认为新政不能取得成功B.预见到新政的世界意义C.未看到新政的久远效果D.担心经济危机蔓延中国

23.

冷战时代,美苏关系有心照不宣的默契,可以说有其最低限度的共同利益——避免美苏战争,即法国大学者阿隆所说的 隐蔽的俄美非战公约 。这说明冷战时期美苏(  )

A.共同承担世界和平任务B.双方军力基本保持平衡C.努力避免直接军事冲突D.在对抗中以缓和为基调

24.

二战结束以来,国际经济交往中通行的是资本主义原则,是 富国俱乐部 ,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却在某种程度上将 杀鸡取蛋 变成了 养鸡取蛋 。这反映了(  )

A.发达国家主导了经济全球化B.全球化使各国经济有依存性C.发展中国家占世界重要地位D.资源在全球实现了合理配置

25.

雨果认为其作品《悲惨世界》是一面镜子, 镜子说出了真理,所以被人憎恨,可是这样并不能阻止镜子是有用的 。巴尔扎克也说他的作品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镜子。由此可见,二者的作品(  )

A.创作方法有同一性B.取材来源十分广泛C.真实反映社会现实D.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材料阅读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传统中国的政治整合,以控制民生经济命脉和 利出一孔 的政策设计等实现利益整合,以体制化的科举选官和基层宗法治理实现组织整合,以 家国同构 尊君 民本 相统一的儒家政治伦理实现文化整合,以存在严重结构性缺陷的法律实现薄弱的法制整合,以一以贯之的强力与暴力实现阶段性的强制整合。它维持了农业帝国的 超稳定结构 与秩序,也创造出了长期领先于世界的文明成果,但这种凝固型政治秩序到后期遭遇到了严重的现代化困境,其兴衰成败不可不察。

——摘编自王蒙《传统中国的政治整合:秩序与困局》

材料二 传统中国社会从总体上讲就是一种 不规则、非程序的政治 ,君主对异己的政治理念和行为所采取的剿杀政策和残酷镇压特别血腥,全无宽容与妥协,正所谓 权断于主 治民一众 。现代政治则以宪法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政治权力主体的职能,意味着政治权力不再是一种恣意专断的权力,而是受到约束的规范性权力。换言之,法律的权威取代了君主权威话语。

——摘编自万斌、谢晖《从不宽容到宽容:中国传统政治走向现代政治》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传统中国政治的核心特征及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转变过程中的变化。(6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材料一 最大中国迷之一的伏尔泰(1694—1778年)在其著作里,部分地把中国视为自己作品灵感的源泉。儒家思想吸引着他,被当作他憎恨的宗教的哲学替代物,就中国国家的绝对权力,他看到了永恒的力量。孟德斯鸠(1689—1755年)则断言 棍棒统治着中国 ,他谴责中国是 暴虐国家,其原则是让人民恐惧 。伏尔泰的同事魁奈(1694—1774年)辩称 开明专制主义有利民众而非贵族 ,他说儒家思想制约着专制主义。到18世纪60年代,一位英国讽刺作家曾说: 我们的知识来自明智的中国人。

——摘编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下)》

材料二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为《新青年》),其封面印着“LA JEUNESSE”,是法语 青年 的意思。陈独秀和他的战友们在《新青年》上发表大量赞美法国启蒙思想、讴歌法国大革命的文章。李大钊在1917年10月发表的《暴力与政治》一文中两处引用了中江兆民翻译的卢梭《民约论》。陈独秀的亲密战友高一涵思想中也糅合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 人民主权 观念。但随着时局的发展,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领导人所宣传的资产阶级民主观必然注入新的内容,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淡出中国近代历史舞台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摘编自胡燕《法国启蒙思想与新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对古代中国的看法及其对启蒙运动的意义。(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2

时间

事件

18151835

欧洲商业帝国向中国出口鸦片的价值增加了5

1840

为了对付中国中断贸易,英国封锁中国的港口

18421844

《南京条约》结束了鸦片战争,中美签订《望厦条约》,中法签订《黄埔条约》

18501859

世界贸易额增加了80%

18601861

英法联军占领北京

19世纪50年代

2.5万中国人生活和工作在加利福尼亚

19世纪6090年代

中国开展洋务运动

18701900

世界工业产量增加4倍;世界造船业增加了2倍;世界贸易额翻了一番

1877

维多利亚女王接受印度女皇的称号

18781913

欧洲帝国的总面积翻了一番,总人口从3亿增加到5.5亿

18941895

日本打败中国并占领台湾

——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下)》整理

从表2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29.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 1928年底,南京国民政府完成了名义上的统一,但是新政府面临着一系列极为困难的国际、国内、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的问题。而当时的货币状况急需解决, 我国货币之紊乱,今日已达极点,内为商民所诟病,外为列邦所腾笑,追溯原因,历史甚远。盖我国历代政府,从无统一全国货币之整个计划,实无币制之可言

——摘编自刘娜《南京国民党政府货币改革研究》

材料二 1933年3月1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宣布实施 废两改元 ,并决定先从上海开始实施。规定自3月10日起各业交易改用银元计算,以规元银七钱一分五厘为法定银元价格,所有公私款项的收付、债权债务之清算以及各种税收应折合银元收付。同年4月5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决议:从4月6日起,所有公私款项之收付与订立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1935年发行的法币,即是国民政府实行的一种与 废两改元 相互配套的旨在改革辅币制度的货币政策。

——摘编自任荣《南京国民政府历次重要的币制改革》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货币改革的原因及主要内容。(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货币改革的作用。(6分)

30.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在 世界和平纲领 (即 十四点 )中提出裁减军备的问题。20世纪20年代,美国裁军原则在海军军备裁减上得到了一定贯彻,但在陆军裁减方面遇到了极大困难。1932年2月2日,世界裁军会议在日内瓦召开。7月22日,大会通过决议。在法国坚持下,决议未提及德国平等,只是笼统地说 会议一致决定要达成实质的军备裁减 ,但是裁减的程度一直没有公布。美国勉强接受了这个决议,但宣布仍保留再建议的权利。苏联投了否决票。德国投了反对票,并宣布: 在裁军问题上,各国应服从于同一规章和原则,不应存在任何带有歧视性的有例外的制度。 7月23日会议宣布暂时休会。1933年3月初,美国借口法国的计划只是安排解决欧洲大陆的问题,而不参加对这一计划的讨论。由此,裁军会议再度进入僵局。

——摘编自鲁静《美国与1932年的世界裁军会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2年世界裁军会议召开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32年世界裁军会议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原因。(9分)

31.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张说(667—730年),从武则天始入仕,经由中宗、睿宗,至开元十年(722年),诏命其为朔方节度大使,当时沿边镇兵多达六十余万,他以时无强敌,奏请精减兵员,罢免二十余万。当时的府兵之法日渐破坏,番役更替多不按时,卫士逃匿,宿卫之士无法得以保证。鉴于这种情况,张说建议召募壮士充宿卫。玄宗同意,不过十几天,即得到精兵十三万人, 分隶诸卫,更番上下。兵农之分,从此始矣 。开元十一年(723年),进为中书令,将政事堂改为 中书门下 ,并 列五房(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好大喜功的玄宗粉饰文治,命张说为修书使总领其事。张说曾三任宰弼,一生掌文学之任三十多年。后人收集他的诗词、文赋、表奏、碑文、墓志,总成文集30卷。史家称赞他 发明典章,开元文物彬彬,说居力多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张说的主要事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史家称赞张说的原因。(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