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19.2018届 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17 浏览数:532

一、单选题

1.

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也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种延续到东周。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  )

A.导致社会矛盾尖锐B.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C.有利于社会的变革D.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的特权

2.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出现了多位如萧何这样的名相。但据《汉书》记载,武帝时多位丞相虽由列侯继任,但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A.社会稳定大一统局面形成B.罢黜百家削弱了丞相权利C.制度改革使丞相职能转变D.汉武帝个人能力特别突出

3.

中国古代在社会动乱比较激烈的时候,或是在大动乱的前后,总有史学的杰作出现。经过春秋战国及秦汉之际的社会变乱,到了汉武帝时,司马迁写出了《史记》;唐中叶以后,内部矛盾突出,杜佑写出了《通典》;两宋时阶级、民族矛盾交织,司马光写出了《资治通鉴》。这说明中国古代史学(  )

A.注重历史的借鉴功能B.繁荣于社会动乱时期C.编撰体例呈现多样化D.私人与官方编撰并重

4.

下图为反映明代太湖地区农业生产著作《便民图纂》的插图,插图中竹枝词为: 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两相当。 此图可用来说明当时(  )

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B.农业经济结构得到改变C.重农抑商政策严格实行D.家庭经济模式仍未打破

5.

据统计,1894 年以前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扩大起来,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出现一定程度促进了中国产业近代化的进程。这一时期产业工人数量增多主要得益于(  )

A.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快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国内外环境有所改善D.洋务运动的推动作用

6.

孙中山认为全体人民应当直接参与管理国家、管理政府、管理官员、管理立法等工作,只有实行 直接民权 全民政治 ,才能 济代议政治之穷 矫选举制度之弊 。由此可以看出他认为(  )

A.实行直接民主才能确保民主政体B.全民政治是实现三民主义的核心C.应当实现国民直接、平等的民权D.民权主义者应学习借鉴西方民主

7.

有学者认为,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原则之一—— 图难于其易(注:谋划大事难事,要从小处和容易处考虑)、避实击虚 曾经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理论。该学者得出的结论依据可能出现于(  )

A.国民大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解放战争时期D.三大改造时期

8.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实现利税、人均创汇和消费水平,均居全国首位,创造了脍炙人口的 深圳速度 深圳速度 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B.特殊地理区位优势C.深化政治体制改革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9.

公元12至16世纪欧洲各国和自治城市兴起了研究罗马法的典籍,并将其基本原则和概念适用到法律实践中去的学术运动,史称 罗马法复兴 。罗马法中有关调整物权和契约的法律十分发达,这能说明罗马法是建立在古罗马(  )

A.幅员辽阔的疆域之上B.发达的私有商品经济之上C.复杂的阶级关系之上D.良好的社会诚信体系之上

10.

孟德斯鸠曾不止一次用渔网的比喻来解释 政治自由 :在一个治理良好的政府下,人民处于法律之下,尽管像鱼身处渔网之中,却相信自己是自由的。这反映了他(  )

A.提倡受法律保护的自由B.推崇分权制衡下的民主C.主张推翻封建专制制度D.强调政治自由的重要性

11.

俄国理论家司徒卢威1894年指出, 让我们承认我们缺乏文化,让我们转向资本主义接受它的教导吧 。列宁当时极力反对这种观点,但十月革命后,列宁却多次肯定司徒卢威的话。这说明(  )

A.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B.社会主义制度不适应俄国国情C.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势在必行D.苏俄遭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12.

有学者指出,从 联邦的世界 走向 世界的联邦 ,理所当然,势在必行,但谁也说不好究竟会在哪年哪月实现这一愿景。这表明(  )

A.经济全球化的速度越来越快B.联合国的建立加速一体化进程C.世界政治格局仍在不断演进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佛教自东汉明帝白马驮经以来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冲突与磨合,东晋以后开始融入中国文化。隋唐时期玄奘法师西行取经,佛教迅速传播并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儒、释、道三教鼎足而立,相互影响、取长补短也逐渐形成。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 文化回馈 的历史现象:某个文明社会从另一种文明那里学到了某些优秀的文化因素或先进的文化成果,诸如科技、文艺、哲学、宗教等方面,然后历经磨合或适应而融入本土文化,又经过千锤百炼而锻造成富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文明,此时再将这些更出色、更成熟的文化硕果,回馈给整个人类文明世界。

——摘编自张志刚《文化回馈:人类文明交流的新境界——以佛教中国化为例》

材料二 近代以来,基督教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全球扩张主义由西方传入我国的。西方传教士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 完全凭借西方教会的人力和财力, 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愿望将西方基督教的形式和传统强行照搬过来,造成教派林立和教内纷争的局面,也引发了中国人民规模宏大的反基督运动。20世纪20—30年代部分基督徒试图在西方宗教首领的 指教 辅助 下实现不同宗派的联合,并在神学思想和教会的礼仪、体制方面, 使基督教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习俗以及宗教伦理观念相结合。但由于近代以来西方盛行的欧洲中心论在中国的影响而形成的对中国文化的排斥, 随后30年代后期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巨变,基督教本土化运动趋于沉寂。
——摘编自王美秀《基督教的中国化及其难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在 文化回馈 现象上的主要表现。(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佛教中国化和基督教中国化的结局并分析其原因。(17分)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古代

烽火传军情;驿站送信;飞鸽传书击鼓通信

近代早期

大量灯塔建造,保障海上行船安全。

1850年前后

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革,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来传递信息,甚至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

20世纪初

环球海底通信电缆建成,创造了一个世界更加密切联系的新时代。

20世纪中叶以来

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数字通信、移动通信迅速发展,取代电缆,成为长距离、大容量传输的主要手段。

21世纪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即时通讯普及,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和交友方式。20178月,中国的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实现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通信。

——摘编自刘以林《通讯技术》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据统计,建国伊始,全国拥有各类知识分子仅200万人,当时有限的知识分子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各方面建设的需要。事实上,党中央已预料到中国知识分子匾乏的问题。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说:人才缺乏,己是我们各项建设中一个最困难的问题。除此之外,就其思想状况而言,他们有着程度不同的革命性。但是他们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思想以及崇美、恐美思想的影响,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对共产党的政策等还不了解,不熟悉。针对上述情况,党对知识分子实行了 团结、教育、改造 的政策。
党对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根据其实际情况安排了适当的工作,并开展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专门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提出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充分体现了党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重视与尊重。这一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从整体上看,是比较正确的,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动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杨乔萍《建国以来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改革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改革的作用。(7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一战的爆发,导致世界和平运动大大发展。与此同时,几乎所有交战国和中立国的政治家都认为, 欧洲协调 已崩溃,应建立一个国际常设组织来防止战争爆发。有些官员在支持本国进行战争的同时,也间接支持建立国际联盟的想法。这就是促使国际联盟成立的有效的原动力和动机。
建立国际联盟的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维持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二是管理前奥斯曼帝国领地和德国前殖民地的委任统治制度;三是在卫生、劳工等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正如华尔脱斯所说: 国联不论在成功或失败的时候,始终以宪章的形式体现了人类向往和平和一个合理组织起来的世界的热望 。但是,国际联盟作为由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媾和条约的组成部分而建立的,带来了与生俱来的缺陷和弱点。

——摘编自徐蓝《国际联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后国际联盟建立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际联盟。(8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郑板桥(1695—1765) ,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泰州兴化人。郑板桥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郑板桥自小清贫,长期饱受苦难生活的磨练,郑板桥的思想主要受他的家学渊源以及他的老师的影响。郑板桥的父亲和他的老师陆种园给他的都是正统的儒家教育。
郑板桥认为,只有与 社稷民生之计 相关的文章,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反之,与民生无关的靡丽之作都属小乘法或私家文章。另外,郑板桥关注民情,尤其是对农夫,他把农夫看作是 天地间第一等人 。在范县、潍县任职期间,他主张务实,兴利除弊,尽管他所担任的仅是县邑小吏,难以做出惊天动地的功绩,但他利用七品小吏仅有的权力,作出了最大限度的贡献。

——摘编自张叔俊《郑板桥的民本思想与务实之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的思想主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板桥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