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20.2018届 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28 浏览数:1867

一、单选题

1.

周代宗法制 构成了一个井然有序的政治实体,使族权和行政权合二为一 ,家与国就在政治上紧密相结合 。(  )

A.促进了统治方式的有序化B.推动了国家的政治统一C.开创了国家管理的新模式D.导致了分封制度的形成

2.

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 见(现)郡国多不便县官作盐铁,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卖买之。 这说明盐铁官营(  )

A.导致了手工业技术的落后B.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C.破坏了商品经济竞争机制D.体现了国家的重农政策

3.

唐初三省制下本无 中书门下 一职, 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坛不决,故两省先於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 ,才在置政事堂后设立中书门下一职。由此可知, 中书门下 的出现(  )

A.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专制B.奠定了唐代多相制基础C.破坏了三省决策的机制D.调和了中枢机构的矛盾

4.

宋代苏辙在《蚕市》一诗中写道: 倾困(圆形谷仓)计口卖余 ,买箔还家待(蚕)种生。不惟箱筐供妇女,亦有鉏鎛(chubo农业生产工具)资男耕。 此诗说明(  )

A.宋代农业生产走向市场化B.小农生产离不开市场调节C.自然经济开始遭到了破坏D.家庭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5.

据《马首农言》记载,明代山西寿阳 邑之棉花自(河北)栾城统计一邑每年不过用数千驼。今岁虽云薄收,而旧日之积蓄尚有数千驼,亦足资一年之用 。这说明当时(  )

A.区域经济存在互补B.政府大力推广植棉C.河北成为产棉中心D.北方棉纺织业发达

6.

据《江湾里志》记载: 自上海辟为租借地后,……农民以应供求起见,有舍棉,稻而改艺(种植蔬菜)者, 功虽倍,……获利倍蓰,本乡之东南部大郡都如是。 这说明当地(  )

A.自然经济走向解体B.城市规模日益扩大C.棉纺织业出现衰落D.对外贸易增长迅速

7.

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与西方国家进行了多次交涉,承诺保证它们在中国的利益,甚至向英国保证不在上海地区用兵。这反映出日本(  )

A.希望西方国家配合作战B.充分利用了列强间矛盾C.大肆出卖中国国家利益D.企图从外交上孤立中国

8.

辛亥革命期间,多数省份以 和平光复 的形式脱离清政府而成为革命政权,有学者称之为 廉价革命 。这一革命形式(  )

A.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的覆灭B.增加了反封建斗争的难度C.促成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D.奠定了后来军阀割据基础

9.

1927年夏,全国工会会员达280万人,农民协会会员900余万人。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发展,各地当组织领导建立了一批工人武装纠察队和农民自卫军。这表明(  )

A.北伐战争的兵源准备充分B.国共武装斗争将全面展开C.有了创建新型军队的条件D.工农武装割据具有可行性

10.

下图是1921年和1936年中国部分机制品产量中的比重变化情况。图中的信息可说明(  )

A.国民经济比例趋向了平衡B.国家重点发展了民生经济C.重工业经济有了较大提高D.中国工业近代化有所发展

11.

1937年8月21日,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的》,双方 约定不得单独或联合其他一国或多数国对于彼此为任何侵略 。此条约的签订(  )

A.有利于改善中国的抗战处境B.打破了美国对华的优势地位C.表明了国民政府抗战的决心D.是民族统一战线推动的结果

12.

如果说1954年宪法开启了一个新制度,那么这个制度的契机和雏形早已在《共同纲领》 中孕育了。这说明1954年宪法(  )

A.缺乏变革的创断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D.推动了社会制度转型

13.

据统计,1961年7月l日到1962年6月30日,我国共进口粮食117亿斤,同期,征购粮食减少了158亿斤。这说明(  )

A.工业化建设得到保障B.对外贸易出现 大跃进 C.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D.农村经济困难需要缓解

14.

中国政府对国际形势的认识,从1977年的 战争可以延缓 转变为1987年的 战争可以避免 。这一转变(  )

A.使中国加入了不结盟运动B.促进了多边外交活动展开C.直接推动中美国正式建交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建立

15.

1985年1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建立新的贸一工一农型的生产结构。这说明此决策(  )

A.旨在扩大对外出口贸易范围B.加快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C.有利于带动工农业经济发展D.保证了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16.

古代雅典公民参加公民大会时会得到装饰着各种图像的青铜或铅制的证牌,公民可凭此在参加完会议后获取一定的薪酬。这说明古代雅典(  )

A.注意提高公民参政热情B.政治腐败现象日趋严重C.重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D.公民大会兼有商业活动

17.

据记载,新航路开辟后形成了中国与欧洲及其殖民地的 丝银贸易 ,此贸易体系中西属美洲生产的大约10万至13万吨白银中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这一现象(  )

A.加速了欧洲价格革命爆发B.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C.导致了西班牙经济的衰落D.反映了欧洲经济的主导地位

18.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如果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不签署,参众两院可以再次进行表决,如果均达到2/3多数通过,法案即可生效。此规定(  )

A.保证了国会绝对立法权B.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原则C.表明总统无权否决法案D.防范了总统的专制独裁

19.

19世纪中期后,英国人的休闲(指人们对可自由支配时间的使用)方式从随意休闲日益发展成为定时休闲。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近代交通运输发展的迅速B.民众财富收入的日益增加C.政治自由民主化得到发展D.生产方式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20.

马克思说: 人们对(巴黎)公社有多种多样的解释,多种多样的人把公社看成自己利益的代表者。 由此可知,巴黎公社(  )

A.是完全的无产阶级专政B.建立了民主的联合阵线C.是工农阶级的联合政权D.政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1.

《列宁全集》 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指出:没有租让(国家把某些无力经营的企业租让给资本家经营),我们就不能实行我们的纲领和电气化。这表明租让制(  )

A.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举措B.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模式C.利用私人资本建设社会主义D.加快了俄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22.

马歇尔计划 在全球两极对峙的环境中,推动了西欧的联合,欧洲一体化逐渐提上日程 为西欧经济秩序的重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说明该计划(  )

A.缓和了欧洲国家间矛盾B.避免了欧洲走向分裂C.削弱了苏联的敌对情绪D.有利于西欧走向复兴

23.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推行的单边主义政策在国际舞台上遇到挫折,使其不得不调整对外政策,与其他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此现象说(  )

A.美国已失去了大国地位B.不结盟运动的影响深远C.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加强D.单边主义政策已遭废止

24.

据1999年美国《商业周刊》所公布数据显示:在全球排名前1000家巨型国际垄断公司中美国有494家,占49.4 %,美、日、德、法、英、意、加7国加起来有866家,占86.6%.材料现象说明(  )

A.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B.西方发达国家垄断了世界贸易C.国际垄断公司是阻碍了全球化D.全球化排斥了发展中国家参与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明代内阁自始至终只是皇帝的私臣,只是政务的补助机关,一切公文都以皇帝名义 发布,但内阁制度在明代仍有一定程度的作用。太祖废相后,君主成为实际的行政首长,一切大政均顸亲力亲为。……虽然在辅政方面,确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明代内阁大学士地位不足当宰相之任,且其本职亦只是侍从备顾问。后来内阁获取票拟之权,亦只是在幕后协助立帝处理国政,属皇帝秘书而不是名正言顺的宰相,……就权责而言,内阁始终 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机构,首辅亦非法定的最高行政首长,六部也不是它的法定直接下属, 而由君主独掌命令大权。内阁所持有的权力,出自皇帝授予。因此,内阁有否作为,全视皇帝的作风而定,故历朝内阁的权力都有所不同。

——摘自《试述明代内阁制度之由来、演变、作用、流弊及影响》

材料二 (西方)内阁最早出现于英国,……16世纪~18世纪初的内阁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最初只是国王与大臣共商国事的会议。一直到英国的乔治一世担任国王期间,由于不会说英语,开始很少参加内阁会议,反而由大臣主持,这样就首开英国内阁制的先声。1721年,英国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出任内阁首相,内阁正式形成,后来不断发展完善。英国的内阁主要由首相提名成员名单,国王批准成立,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但实际上要对议会负责,……内阁由首相主持,是英国政府的核心,是行政决策机构。

——摘自《浅议中英内阁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内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内阁设立的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世纪后英国内阁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变化所带来的影响。(8分)

三、开放性试题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42年国家资本企业与私人资本企业类别比较

企业类别

国企%

私企%

企业类别

国企%

私企%

企业类别

国企%

私企%

水电工业

89

11

木材及建筑工业

4

96

土石品工业

49

51

冶炼工业

90

10

化学工业

75

25

服饰品工业

8

92

机械制造工业

73

27

饮食品工业

23

77

文化工业

16

84

电器制造工业

89

11

纺织工业

49

51

杂项工业

6

94

资料来源:经济部统计处编《后方工业概况统计》1942年度,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藏资料,《关于论述中国事业报刊资料(1036—1947)》。
上表是1942年国家资本企业与私人资本企业类别比较。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斯密生活的时代,英国工场手工业已高度发展,正值工业革命前夜,但封建残余仍然存在,束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参与政权、消灭封建残余,巩固地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亚当·斯密洞察了18世纪中叶英国高度发达的工场手工业,科学地遇见了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必然到来的趋势。适应这种需要,在批判地继承了先辈学者理论基础上,创立了古典政治经济学说体系。斯密的经济思想,特别是 自由主义 经济思想,摧毁了作为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的重商主义学说,开启了人们自由主义经济私思想观念。

——摘编自《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与英国工业革命》

材料二 新自由主义又被称为新保守主义,在资本主义世界极其艰难地度过30年代大萧条以后,新自由主义在西方渐趋复苏,并日渐活跃,形成许多流派。……20世纪70—90 年代,是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全盛期,被称为新自由主义的 黄金时代 。…… 西方国家政府采取和推行的新自由主义政策体系主要有:英国的 撒切尔主义 撒切尔经济学 ,美国的 里根经济学

——摘编自《西方经济学这的新自由主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亚当·斯密 自由主义 经济思想所产生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自由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班为西方国家主流经济思想的背景,结合材料一说明两种经济思想的共同之处。(8分)

28.

阅读材料,完应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69年,尼克松已经认识到一个多极世界格局的出现,主要标志是美国接受与苏联的核均势及将欧洲、日本和中国作为有竞争力的力量中心。这是美国自冷战以来力量相对下降的重要表现。尼克松在其就职演说这宣称:经过一段对抗之后,我们现在进入了谈判时期,尼克松政府需要重新调整美国的对外政策。尼克松决定放弃过时的两极对抗体系,重建大国间的 均势 ,很快提出建立以美、苏、西欧、日本和中国 为中心的国际新秩序。

——摘编自《尼克松主义及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来,苏联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面对严峻的安全形势,中国必须调整自己的安全战略。这种战略调整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缓和中美关系来对抗苏联的威胁,避免两面作战的危险局面。……毛泽东多次表命中国安全形势的变化和安会战略的调整是导致中美两国接近的最重要原因。他在1973年2月在会见基辛格时说:我们两家处于需要,所以就这样,把两只手握在一起。1975年12月,毛泽东在会见美国总统福特时也指出,中美联合对付苏联是君子协定。

——摘编自《中美关系缓和的所角度分析》

(1)根据材料一,分析尼克松主义出台的背景和实质。(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缓和对中国的影响。(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