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32.2018届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高三毕业班摸底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摸底考试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7 浏览数:178

一、单选题

1.

史载秦朝规定 子壮则出分 ,结果民间多数为父子两代三口家庭;汉朝稍改其制,提倡 父母在不分异 ,即父母亡后再分家,这样便形成了三代五口之家。这一变化说明(  )

A.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成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家庭结构C.牛耕技术支配家庭的规模D.大土地所有制开始逐步形成

2.

《明史·职官志》称: 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这反映出明朝 巡按 (  )

A.可代替皇帝作出决策B.监察权力的不完整C.兼有少量大案裁决权D.凡事须向皇帝奏报

3.

1948年8月,国民党政府发行了新货币——金圆券。阅读下图漫画,对该漫画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展示了国统区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的惨状B.该现象有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经济效益C.暗示了美国忙于冷战已放弃国民党政府D.该现象说明美国已垄断了中国资本市场

二、材料阅读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无视 礼法 的各诸侯国比以往更加重视筑城,有学者认为出现了一场 大规模的筑城运动 。此一时期城邑数量之多,现于《春秋》、《左传》、《国语》者即达1016个,其中有 名为城邑之名者百余,这样推算春秋城市(邑)可达千余。学者推断,认为春秋城邑可达二千之数。而且, 古者……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千家者 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行政设置上最大的变化即为郡县城市的出现。

——摘编自鲍成志《区域经济变迁与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演化》

材料二 若干重要年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

年份

全国总人口数万人

城市人口数万人

城市化率%

1840

41281

2769

67

1843

41724

2825

68

1893

33671

2769

82

1901

42645

4173

98

1920

44715

4742

106

1931

46884

5106

109

1936

46962

5281

112

1949

54167

5765

106

城市化率的衡量指标是多样的,目前最常用的一种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虽然城市人口的比重只是显示城市化进程的一个方面,并不能代表城市化程度的全部含义,但这种方法得到了学术界和行政部门的广泛认可。

——摘编自李蓓蓓等《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筑城运动的特点。(6分)以 城市与文明进步 为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筑城运动的影响。(7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论者最有可能将中国近代城市化划分为哪三个阶段?(3分)请简要说明理由。(9分)

三、开放性试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19世纪,中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严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中国社会还经历了由于人口增长、农业生产力进步缓慢、官员腐败和国家财政收入下降所带来的内政虚弱。国家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而带来的统治危机。但是,帝国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围绕材料,结合晚清时期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931年9月19日,香港《大公报》上刊登了一条 最后消息 据交通方面得到报告,昨夜11时许,有某国兵在沈阳演习夜战,城内炮声突起,居民颇不安。铁路之老叉道口,亦有某国兵甚多,因此夜半应行通过该处之平吉火车,当时为慎重起见,亦未能开行。
材料二 《大阪朝日新闻》号外 昭和六年9月19日(奉天特电19日发):9月18日晚上10时半,在奉天(今沈阳)北方一角,冒着黑暗,响彻了隆隆大音响,惊醒了奉天在住日本人,这是日支兵冲突的烽火。在我满铁铁路,文官屯、虎石台中间一点柳条沟处,一地点上,大约300名支那兵安置了强烈的炸弹,爆破了我满铁线的一段。突发这件大事的同时,受到支那兵猛烈攻击的我方所属于满铁守备队的监视兵及时报告虎石台驻屯的河岛中队长,因而河岛中队长马上率兵乘军用列车迅速到达现场,这时粗暴的支那兵向守备队猛烈开炮。于是,向奉天驻扎的全体日兵下达总动员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大公报》和《大阪朝日新闻》对九一八事变报道的异同。(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九一八事变的影响。(9分)

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贾思勰,北魏末期和东魏时人(公元6世纪),是古代杰出的农学家。他的青年时代,正值孝文帝汉化运动的高峰,朝廷议政以农为首,把无主荒地分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种植五谷和瓜果蔬菜,植树造林。贾思勰认为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国家是否富强,在为官期间,每到一处,他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亲自从事农业生产实践,进行各种实验。他善于向经验丰富的老农学习,吸收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的经验,最后完成了《齐民要术》。书中征引的古代和当时著作(包括南朝),共计近160种。此外,还记有30多条当时的农谚与歌谣,为中国后来农书编撰开辟了可以遵循的途径。该书可解作平民谋生方法,亦可解为治理民生的方法,受到历朝政府重视。19世纪,《齐民要术》传到欧洲,被达尔文称为是 一部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摘编自《中文百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贾思勰创作《齐民要术》的历史背景和目的。(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贾思勰《齐民要术》的影响。(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