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67.2017—2018学年度 河南省洛阳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31 浏览数:246

一、单选题

1.

商代对神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认为占卜、祭祀是与神灵沟通的有效手段,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这表明商代(  )

A.贵族统治受到削弱B.商王权力受到很大制约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商王借此强化王权专制

2.

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上述 分散性、松散性 的制度因素是(  )

A.三公九卿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礼乐制度

3.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上述材料表明分封(  )

A.进一步扩大周王室统治区域B.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统治体系D.使王位世袭制进一步发展完善

4.

《礼记·乐记》云: 礼乐政刑,其极一也。 它表现在婚丧、祭祀等一系列活动上,要按规定的 礼仪 办事,等级不同的阶层所享受的 礼乐 待遇也是不同的。这些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

A.稳定和巩固统治秩序B.规范统治阶级的行为C.团结和凝聚家族亲情D.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

5.

春秋初期诸侯遍行采邑(封地),中后期始行县一郡制度, 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战国时边地繁荣,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一县两级制。这一历史现象(  )

A.造成分封制彻底崩溃B.说明官僚政治已完全取代贵族政治C.强化了君主专制独裁D.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集权趋势

6.

秦代以前,卿大夫以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秦代则是 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这一变化主要说明了(  )

A.皇帝独尊的至上地位B.皇权至上不可僭越C.秦王赢政的巨大功绩D.皇位世袭不可转移

7.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得封地为列侯。这一规定(  )

A.强化了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B.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C.巩固了刘姓宗室的血缘亲情D.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

8.

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材料反映出唐代(  )

A.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B.三省体制有利于科学的决策C.给事中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D.门下省权力远远超越中书省

9.

它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 据此判断, 的设置(  )

A.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较好的发挥了地方的独立自主C.标志着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成熟D.改变了绝对专权的政治大环境

10.

有学者统计,北宋载人《宋史》的官员中46.1%来自寒门,从南宋两个年份的进士题名录来看,非官员家庭出身的进士一个占56.3%,一个占57.9%。这说明两宋时期的科举制(  )

A.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B.从根本上结束了贵族政治C.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D.选拔官员更注重公平公正

11.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明太祖在位时曾再三对百官诉苦。至明成祖时,为改变皇帝过于劳累的局面,采取的措施是(  )

A.设枢密院B.设立南书房C.设置殿阁大学士D.设立内阁

12.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代前期满洲贵族参与处理军国大事的制度,遵循 从来国家政务,惟宗室协理 的原则,其中的亲王皆是太祖、太宗子孙,他们成为皇帝依赖的群体,也是清朝前期皇权的重要分享者。由此可知,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

A.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B.表明清初满族贵族享有民主权利C.恢复了西周的宗法体制D.是清朝集权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13.

柏拉图说: 社会中没有知识、没有教养、没有政治智慧的下层群众掌握政治权力,政治生活的狂热使得他们很容易丧失理性,进而做出草率的、不合理的政治决策。 作者意在说明雅典(  )

A.抽签选举的局限B.多数人暴政的实质C.轮番而治的危害D.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14.

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步入了 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为保障雅典公民积极参政议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B.取消五百人议事会资格限制C.给公民发放观剧津贴D.给参政议政的公民发放工资

15.

公元前3世纪,罗马阿奎里亚法规定: 若某人非法杀死另一人的奴隶或牲畜,应当以去年奴隶或该牲畜的最高价格赔偿受损害人;若某人非法损坏了另一人的物品,应以近三年该物品的最高价赔偿之。 该规定说明罗马法(  )

A.保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B.确保公民法律面前一律平等C.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D.注重维护商业交易的公平性

16.

在1689年到1834年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一些英国国王利用其行政权,通过任命内阁、收买议员、安插亲信等手段,对国会和政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操纵。这说明(  )

A.光荣革命后英国王权曾出现反弹B.国王违背法律规定肆意扩张权力C.英国君主立宪制仍需进一步完善D.资本主义发展尚不足以制约王权

17.

某历史研究小组为了研究英国的政治制度,做了下面的示意图。该图主要反映了近代英国(  )

A.君主立宪政体的特点B.首相可以独揽国家大权C.国王受到内阁的监督D.责任内阁制已得到完善

18.

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 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 这里所说的 彻底变革 是指(  )

A.实行两党政治防止专制独裁B.实施三权分立维护人民民主C.扩大总统权力提高行政效率D.建立联邦体制强化中央权力

19.

某版本历史教材在抽述近代西方某部宪法时,这样写道: 内阁起初由总统任命组成,后来改由议会中拥有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它对议会(参议院)负责。 这部宪法体现了总统、议会和内阁之间的权力平衡。 材料中的宪法最有可能是(  )

A.1689年英国的《权利法案》B.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C.美国1787年宪法D.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20.

下图是法国1875年宪法部分修正案(1884年8月14日)发布这些修正案的目的是(  )

A.用法律手段确保共和制度B.否定封建专制制度C.进一步打击法国封建势力D.完善三权分立体制

21.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的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这表明德意志帝国的政体(  )

A.不具备近代民主制特性B.本质上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C.保留有浓厚的封建残余D.是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倒退

22.

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普鲁士虽然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议案,但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侵犯。这表明(  )

A.当时德意志统一尚未真正完成B.德国国家结构呈现联邦制特征C.德意志邦联制下地方权力过大D.普鲁士专制主义传统受到遏制

23.

鸦片战争之后,面对潮水般涌入的 洋药 (鸦片),清政府不得已准许本国栽种土烟,企图通过 内地之种日多 ,使 夷人之利日减 迨至无利可牟,外洋之来者不自禁而绝 。这本质上揭示了(  )

A.清政府对鸦片走私缺乏清醒的认识B.为改善民生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C.鸦片走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D.清政府开始与西方列强进行商战

24.

中英《南京条约》第10款规定: 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该条款(  )

A.遏制了英国商品的输入B.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C.反映了英国的本质要求D.维护了中英两国的正常贸易

25.

1860年,中法《北京条约》规定: 将以前被充公的天主教产赔还 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 这些规定(  )

A.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B.促成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C.为列强在华建立租界提供依据D.便利了列强对中国文化侵略

26.

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咸丰的态度是 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 ,表示不必严格守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 提出办理中外交涉,要 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 。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府(  )

A.追求平等外交放弃华夷观念B.遭到列强控制成为傀儡政权C.外交政策逐渐接轨国际规则D.利用国际规则维护主权独立

27.

洪秀全原名火秀,自己改名 秀全 ,取 禾(吾)乃人王 之意;以 代“ 王居其中 之意。定都南京后,洪秀全深居宫中享乐,对于政事却不甚关心,由此看来,太平天国运动(  )

A.因领导阶层贪图享乐导致最终失败B.受阶级局限失败有其必然性C.领导人深谙帝王之术沉湎个人享受D.属旧式农民起义排斥近代化

28.

太平天国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经营公营商业(后又恢复私营商业);实行 圣库制度 ;设立诸匠营与 百工衙 ,实行官营手工业制度。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规定 凡天下婚姻不论财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

A.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B.具有空想性与进步性C.贯彻了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D.政权日益趋于封建化

二、材料阅读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15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提举常平(管长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 监司 ,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使用武人。

——摘编自朱绍候《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 山川形便 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 犬牙交错 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和唐代中后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并分析其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宋代为加强地方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代行省制的特点及影响。(6分)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政治上确立了以王为核心的王权统治。在父系大家族的基础上,以宗法制度为主体,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政权机构,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垄断着各种官职。王朝的官由王任命,诸侯由王册命,诸侯国的官由诸侯任命,实行的是阶级性、等级性非常明确的世官制。两汉时,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的科目,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按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应举者按不同科目进行考试,考试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丞相、九卿等策试;根据对策成绩高、低分别授官。这种选官方式尽管不尽完善,易出弊端,但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

——摘编自姜国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变化浅谈》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 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 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 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实行的主要选官制度,并分析作者认为它 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 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发展,并简要概述科举制推行的积极意义。(12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通过内战推翻了封建的君主制,英国的君主自此失去了它的专制色彩……然而英国统治阶级需要君主制和王室,关键在于如何将其变成能够体现资产阶级意志的国家工具,1688年的光荣革命实现了这种设想。……以议会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便逐步形成。英国资产阶级创造了一种既符合国情又实用有效的统治形式,并一直延续至今。
——摘编自刘杰《论英国宪政模式的世界影响》
材料二 美国开国者们设计的这样一种精巧的制度安排,将政府内部的行为时时处于互相制约的状态之中,从而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同时,政府时时处于人民的监督之下,从而也确保了人民的权利。人民享有充分的自由,有了表达自己意愿的渠道。而在政府中,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又相互分立,彼此制约、约束政府的行为。这样,政府就不可以轻易的干涉甚至剥夺人民的权利,保护了人民的自由不受侵犯,最大限度的达到《独立宣言》中所提倡的 平等、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种权力制衡机制不仅为美国政府的良好运转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也维护了美国开国之父们的平等、自由、民主、追求幸福的宗旨,保证了人民的天赋权利。
材料三 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由国民议会两院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拥有统率军队、任命内阁各部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解散众议院等权力。总统的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副署。国民议会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众议员由直接普选产生,参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

——摘编自洪波《法国政治制度变迁——从大革命到第五共和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君主权力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6分)
(2)材料二中 精巧的制度安排 指的是什么?这种 安排 有何意义。(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体与1787年美国联邦共和政体的主要不同。(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