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78.2017—2018学年度 山西省太原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山西省 试卷年份:2017年 题数:28 浏览数:915

一、单选题

1.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观点

作者、出处

及禹崩,虽受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

益于启位,启杀之。

《竹书纪年》

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予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A.诸侯推举启为帝B.禹直接传位于启C.启最终继君主位D.益最终被启所杀

2.

周天子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国王),又是天下同姓(姬姓)的大宗。政治上的共主与血缘上的大宗紧密结合,成为 封建 的精髓。这反映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家国一体B.血缘纽带C.等级严格D.地方分权

3.

《春秋左传》载: 昔先王之命 王后无适(没有嫡子),则择立长子。 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 这些做法(  )

A.确立了长子的优先继承权B.表明嫡长子继承制被废除C.导致王位继承的混乱无序D.利于保证宗法制正常运转

4.

周代的棺椁制度规定:天子三棺四椁,诸侯二棺三椁,大夫一棺二椁,士一棺一椁。但是战国中晚期的楚墓中已发现多例大夫级的墓用二棺三椁和二棺二椁者,一些士一级的小墓也多见用一棺二椁者。这表明战国时期(  )

A.大夫均用诸侯葬仪B.礼乐制度遭到破坏C.社会风气注重厚葬D.等级差异逐渐缩小

5.

研究历史要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下图所示是秦朝的四方古印文,仅以此为依据,可知秦朝(  )

A.首创皇帝制B.实行三公九卿侧C.推行郡县制D.统一了书写文字

6.

《始皇帝力行郡县制诏书》载: 自今废除封建,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律法一体,官制一体;治权集于国府,决于皇帝。上下统一政令,举国如臂使指。如此治权不出多门,私欲不至成灾,天下至大之德也! 材料反映了郡县制有利于(  )

A.统一律法官制B.加强中央集权C.抑制地方私欲D.扩大领土疆域

7.

惧宰官之不修,立监牧以董之;畏监督之容曲,设司察以纠之。 西汉政府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

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B.约束官员滥用权力C.打击地方割据势力D.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8.

《隋书·地理志》记载: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为解决汉高祖推行的这一制度带来的问题,汉武帝(  )

A.设置中外朝B.杯酒释兵权C.诛杀异姓王D.实行推恩令

9.

《旧唐书》载:“(元和十三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甫镈)以巧媚自固,奏减内外官俸钱以赡国用。敕下,给事中崔佑封还诏书,其事方罢。 这反映了在唐代(  )

A.门下省一定程度上牵制皇权B.中书省的权力受到极大限制C.尚书省已不能参与核心政务D.监察机关有效制约行政机关

10.

史载: 举四海之大,而一毫之用必会于三司。 三司 负责掌管(  )

A.军政B.行政C.财政D.礼仪

11.

对比清朝内阁与军机处的办事程序,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内阁办事程序

通政司——奏折至内阁——内阁票拟——交皇帝御览——皇帝朱笔改定——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施行

军机处办事程序

从奏事处拿到官员奏折——军机章京将奏折送军机大臣阅览——军机大臣向皇帝请旨——军机处拟好谕旨——再由军机大臣交皇帝御览——皇帝朱笔改定——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施行

A.内阁的办事流程更精简B.军机处有很强的保密性C.内阁能有效地牵制皇权D.军机处使专制皇权加强

12.

在雅典,公民大会一年召开40次例会,旨在解决一般政策问题,并为政府在外交、军事和财政等领域的活动作出详细的决定。这表明公民大会(  )

A.是国家最高权力中心B.保护了平民的合法权益C.易导致公民权利滥用D.仅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13.

在雅典, 由于参加公民大会可以获得津贴,穷人因能得到补助而愿意从政 雅典各个阶层在公民大会所占的比例似乎是势均力敌 。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追求(  )

A.独立自主B.广泛参与C.互相制约D.公正自由

14.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规定: 对他人的偶然侵害,应负赔偿责任 牲畜损害他人的,由其所有人负赔偿责任,或将该牲畜交与被害人 。此规定体现了罗马法(  )

A.法规条文较为严苛B.主张人与畜负同责C.注重维护私有财产D.注重保护人身权利

15.

在查士丁尼《法学总论》中,古罗马法学家认为 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别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 。这反映了罗马法有利于(  )

A.保障社会绝对公正B.调节社会关系C.保护所有公民利益D.巩固帝国统一

16.

1688年的 光荣革命 导致17世纪的不列颠发生了最重要、最深远和最稳定的宪政改革。君主权力日趋专制的势头被制止,议会的权力不断得到加强,英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激烈的转向。下列文件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A.《大宪章》B.《权利法案》C.《独立宣言》D.《人权宣言》

17.

1742年,英国下院就威尔特郡一场补选是否遭受不法操控展开辩论,首相沃波尔遂借此事提出他对议会的不信任。最终,沃波尔在投票中受挫,事后沃波尔同意从政府辞职。这反映了英国(  )

A.议会对首相的制约B.内阁与首相共进退C.责任内阁制已完善D.君主立宪制已确立

18.

美国制宪会议的代表们既想建立一个有足够权威的中央政府,又要竭力保护各州已经拥有的重要权力;他们既反对贵族或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 暴民政治 。为此,1787年宪法采取了(  )

A.州权至上B.中央集权C.分权制衡D.人民主权

19.

在费城制宪会议的过程中,虽然各州之间有利益冲突,但为了实现共同的国家未来和长远的政治秩序,大家一方面相互承认对方的逐利冲动,另一方面寻求利益整合和政治妥协的可能性。下列体现这种妥协的是(  )

A.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的权力分配B.两大政党间互相监督、轮流执政C.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分权制衡D.参、众两院议员的产生方式不同

20.

法国1875年宪法是在一片冷漠中通过的:人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在温和的右派眼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国,是 较小的坏事 ;左派则把它视为妥协的共和国需要改善。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法国民众缺乏参政热情B.民主较专制力量优势薄弱C.宪法是双方妥协的产物D.党派斗争左右政体的选择

21.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代表而组成,主席由宰相担任,设58席,其中普鲁士占17席、巴伐利亚占6席、萨克森占4席、符腾堡占4席……联邦议会这样的席位安排体现了(  )

A.各邦拥有平等权利B.政治派别斗争激烈C.普鲁士的优势地位D.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22.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规定 外国人等不准私带外国妇女进入广州,胆敢冒犯,立即停止通商 。到1847年, 在中国的土地上,白种的妇女可以陪着他们(中国人)一起走路 。这一变化反映出鸦片战争后中国(  )

A.夷夏观念受冲击B.伦理道德的沦丧C.男女平等已实现D.外交主权的丧失

23.

他们没有能够利用清王朝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长期存在的、很难解决的矛盾,阻止两者相互勾结反对自己 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有利于集中力量打击主要敌人清王朝,避免两面受敌。 材料评价的是(  )

A.反割台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戊戌变法运动

24.

古代的中国是东亚地区的中心,包括朝鲜在内的许多国家,要经常性地来中国朝贡。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这一变化说明(  )

A.朝鲜国际地位上升B.清廷追求平等外交C.传统宗藩体制破坏D.中国民族意识觉醒

25.

义和团多戏缘,不辨真幻。聚众起事唱戏,练拳如演戏,戏中人物如神附体,纵火上阵,特技招式.亦如戏之所演。 这反映了义和团(  )

A.缺乏先进的思想武器B.团民以江湖艺人为主C.具有盲目排外的特点D.团民都信仰民间宗教

二、材料阅读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 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第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 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 近场帝始豆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 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碟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8分)
(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8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鼎盛时期,雅典总人口40万人中,奴隶20万,公民16.8万,外邦侨民3.2万。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通史·古代史》

材料二 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表进入议会。
19世纪后半期:成年男子获得普选权。
1918年:30岁以上有一定时产的妇女获得普选权。
1969年:年满18周岁的英国男女公民都有权参加下议院选举。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通史·近代史》

材料三 第九条:国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劫或讯问。

——《权利法案》

来雅典讲学的哲学家普罗塔哥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 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 结果其著作被公焚,这个以 人是万物的尺度 一句话影响西方哲学史两千年伟大的哲学家被拉 不敬神 ,只好逃离雅典并死于途中。

——袁廷虎《从自由角度看雅典民主的弊端》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4分)
(2)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一指出英国民主政治与雅典的不同之处。(4分)
(3)根据材料三,分别指出英国和雅典对待个人自由的态度。结合所学谈谈你对雅典民主制的认识。(8分)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凡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均由各州和人民保留之。众议院应由各州人民选举之。众议员人数及直接税税额,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此项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在全休自由人民―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数目之外,再加土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参议院由各州议会选举两名参议员组成之。

——摘编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材料二 制宪会议代表麦迪进认为:1787年制宪会议的与会者担负着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以无比纯正的动机,彻底的献身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惑,全心全意投入会议工作,以实现人民所寄托的伟大目标,即:设计并提出一套完整的宪法休未,补充原有宪法的不足。

——摘编自戴维·惠特尼《美国总统列传》

材料三 宪法在各州的通过是艰难的,并附加了一些条件。当南卡罗来纳州偏远地区的农民听说他们的州已经批准了宪法时,他们将一口棺材涂.叉,拉着它举行丧礼,并庄严地把它入土,以象征公共自由的寿终正寝。

——摘编自佟德志《美国宪法的民主批判》

材料四 美国历史学家查尔斯·比尔德认为:美国宪法制定的动机是取决于制宪者各自所寻求的经济利益.其制定过程明显反映出是不同利益集团互相角逐的过程,而宪法之制定便是此种角逐的结呆。

——摘编自查尔斯·比尔德《美国宪法的经济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试图解决当时存在的哪些矛盾。(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四,分别概括他们对1787年宪法的评价。(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