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1.2018届 湖南省衡阳县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湖南省 试卷年份:2018年 题数:28 浏览数:878

一、单选题

1.

西周时期,许多彝铭(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载有 铸兹宝簠,以享以孝于大宗皇祖、皇妣、皇考、皇母 其万年子子孙孙永用享孝于大宗 等辞语。这些铭文反映了当时(  )

A.宗法关系与皇权相结合B.血缘关系影响政治生活C.祭祀旨在宣扬君权神授D.僭越周礼的行为被遏制

2.

外藩首领或使臣携贡品来朝参见皇帝,唐朝必回赠丰厚物产。回馈时必须先估定所得贡物的价值,并以此为依据来决定回馈多少,这些回赠物品多系手工业精品,有不少出自官府手工业部门。这些回馈的手工业品(  )

A.都来自官营手工业B.旨在加强与少数民族联系C.与市场联系紧密D.其政治价值大于经济价值

3.

朱元璋即位之初, 严私铸之禁 ,甚至将严禁私铸铜钱一项载入《大明律》。此后不久下诏: 凡私铸铜钱,准许作为废铜送至官府,官府每斤给制钱一百九十文(官方规定铸钱每斤160文)偿之。 这一变化(  )

A.反映出铜矿资源的丰富B.表明私铸法令被严格执行C.说明私人冶铸获利丰厚D.客观上鼓励了私人铸钱

4.

下面是清朝部分年代军机大臣人数统计表。据此推知,清代军机处(  )

皇帝

军机大臣人数

乾隆

多则十人少则一人,70%的时间六至七人

嘉庆、道光、咸丰

88%以上的时间四至六人

同治

五到六人

光绪

76.5%的时间四至六人

A.权力稳固B.机构健全C.精干高效D.保密性强

5.

洪秀全说: 上帝划分世上各国,以海洋为界,犹如父亲分家产于儿辈。各人当尊重父亲之遗嘱而各自保管其所得之产业。奈何满洲人以暴力侵入中国而强夺其兄弟之产耶? 材料意在说明洪秀全(  )

A.已摆脱中国传统尊华贱夷观念B.较清醒地认识到当时世界局势C.斗争矛头指向了中外反动势力D.借助宗教思想反对清王朝统治

6.

下表反映了1913年和1936年中国进出口格局的变化,据表可知这一阶段中国(  )

类别

进口%

出口%

1913

1936

变化净比

1913

1936

变化净比

原料

5.3

13.4

+8.1

29.1

35.8

+6.7

制成品包括半制成品

67.1

66.5

-0.6

50.9

39.5

-11.4

A.近代工业发展比较迅速B.仍以进口制成品为主C.经济结构已发生根本变化D.国际市场得以拓展

7.

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部分年份农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下列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传统农业大幅衰退B.近代产业转移加速C.战争导致人口减少D.工业化的缓慢推进

8.

国民党第14集团军在忻口战役后总结出14条经验教训,其中—条就是: 敌军战时待遇极优,不惯粗恶食用。我应多配小分队深入敌后方扰袭,阻滞其输送,截夺其物品。 这说明国民党(  )

A.游击战术取得一定战果B.试图尝试机动作战战术C.反思并否定阵地战威力D.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9.

民国成立第一天,上海《申报》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 新国成立,百度维新。余友喜,新君、新话连篇,呼其妻曰新娘子。妻不应。还呼之曰新相公,亦觉赧然无以应。余友忽发新思想,夫妇二人张新国旗,穿新冠服,新头新脑,在室中行新婚。 这在客观上可以反映(  )

A.部分民众对新生政权的认同B.社会习俗已完成了近代化C.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D.民众仍具有浓厚保守思想

10.

有学者认为: 中国某部法律文件规定国家机构存在一个集中权力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下面没立各个职能机构,政务院和法院都是其职能机构。 这一文件(  )

A.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B.规划了社会主义建设蓝图C.推动政协制度职能转变D.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需要

11.

1952年,周恩来认为当今世界应划分为两大阵营(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三类国家(帝国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并指出世界局势 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 。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

A.已放弃 一边倒 的外交策略B.强调独立自主政策的必要性C.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D.切实推动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12.

1957年初,陈云在一次会议上说: 去年的经济建设成绩是主要的,但也存在一些缺点错误,表现在财政和信贷方面是支出过多。如果冒进了,会出现经济混乱;如果保守了,则会妨碍建设应有的速度。但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要容易些。 陈云讲话的主要意图是(  )

A.调整发展模式重视市场关系B.坚持稳定发展缩小建设规模C.反对保守落后注重发展效率D.调动各种因素强调高速发展

13.

陶片放逐法 假定每个参与投票的公民均具有书写他想予以放逐的政客姓名的权利,然而西方学者的研究发现,大量的出土陶片显示出书写的拙劣、拼音的错误等等。这表明古雅典(  )

A.政局实际上被少数人所控制B.政客普遍失去民众信任C.直接民主难以维护公民权利D.民主政治存在一定弊端

14.

《十二铜表法》规定: 假如流经公共土地的溪水涧或道使私人领地遭受损失,则(私人领地的)所有者可提出赔偿损失的起诉。 据此可知当时的罗马(  )

A.社会矛盾比较尖锐B.公有财产受到法律保护C.土地占有形式多样D.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5.

作为压舱物的瓷器,却以其晶莹的质地、美丽的色彩引起上流社会关注,人们争相追逐,贵族则以其夸耀财富,而烧有个人化纹章的瓷器更是显赫社会地位的象征,一时间,里斯本(葡萄牙首都)成为传播中国瓷器文化的中心。 这说明(  )

A.殖民扩张推动中西之间的贸易B.传统商路变更激化欧洲国家间矛盾C.地理大发现 引发西欧商业革命D.新航路开辟影响了西欧的社会生活

16.

1848年6月,法国所有成年男子都以直接、秘密的投票方式推选自己的代表。1851年,路易·拿破仑·波拿巴通过政变上台后,投票原则上是秘密的,但秘密写票间被撤除,选择 或弃权都成为不可能。这一变化可以体现出法国当时(  )

A.集权统治得到了拥护B.民主化进程的曲折C.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D.代议制被彻底破坏

17.

1873年,德意志帝国政府规定马克为唯一的支付货币,取消各邦货币发行权。并颁布一系列教育法令,规定接受教育为公民的基本义务。1879年起,实施关税保护政策,提高进口税率。这些措施(  )

A.加速了德国统一市场的形成B.意识到自由放任政策的缺陷C.促进了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D.强化政府职能制约民主改革

18.

加米涅夫等俄布尔什维克党内人士认为,列宁对俄国革命形势的判断是基于一个错误的出发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完成,在这个错误的基点上,得出了错误的革命 总公式 。由此可知,加米涅夫等人(  )

A.认为二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必然性B.主张推动俄国革命形势深入发展C.否定列宁以和平方式夺权的提议D.质疑俄国革命性质转变的必要性

19.

面对史无前例的危急局面,任何人都不可能立刻拿出现成对策,罗斯福上台时心中亦没有一幅 新政 的完整蓝图,他只是认识到必须改变胡佛政府的 自然调节 放任政策, 既没有整顿经济的灵丹妙药,也没有什么奇特的计划 。材料意在说明罗斯福(  )

A.推崇凯恩斯主义B.面对危机束手无策C.新政缺乏实用性D.新政具有应急色彩

20.

奥地利经济学家米瑟斯认为,由于 失业救济会推迟失业者再就业的速度 ,所以 如果失业工人从福利国家或劳工联合组得到帮助救济,灾难可能会变得更大 。可见,米瑟斯实际上主张(  )

A.强化政府的职能B.废除社会保障体制C.维持一定的失业D.反对降低福利水平

21.

有人称,在二战后赫鲁晓夫 已经是政治局农业方面的专家……在农耕方面,就知识储备和对业务的熟悉而言,他几乎算得上是一位优秀的农业家 。此言论说明赫鲁晓夫(  )

A.对农业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B.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最大C.被寄望于改变农业的落后状况D.农业改革方案获得基本认同

22.

1954年,美国组成了一个联合防御体系东南亚条约组织,其中包括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和巴基斯坦。华盛顿还与汉城(1953年,今首尔)和中国台北(1954年)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表明(  )

A.美国强化亚洲冷战政策B.美国对中国进行军事包围C.冷战的焦点转移至亚洲D.美苏在亚洲对抗逐渐激烈

23.

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认为,苏联解体后,美国对亚洲政策的理论失去了基础,美国在寻找新的对亚政策过程中,患上了 敌手缺乏综合征 ,就把中国作为了美外交政策需要的新假想敌。这说明(  )

A.世界霸权的争夺日益激烈B.西方阵营对华政策出现分歧C.意识形态仍影响美国外交D.世界多极化趋势日趋明显

24.

全球化把每一个人变为社会的一员,彼此之间都成为生活在统一 地球村落 中的利害攸关的居民。这使得人们须时刻以全球意识应对社会大变革。这说明当今的全球化(  )

A.使社会竞争更加剧烈B.影响了人们思维观念C.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D.削弱西方国家的地位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刘知几在《史通·外篇·史官建置》中曾谈道,在黄帝时期,就已经开始确立史官制度,当时的史官主要有仓颉、沮诵等。从对吏官的描述可以看出,吏官的起源和巫有着一定关系,史官的设置是从神职而来的,史官职能上的独立与强化其实正是王权不断强化和神权不断削弱的过程。因此,从这一层意思来看。吏官的设置是王权的需要,是服从于王权利益之下的对皇帝言行的记录。正如刘知几所言,历代封建王朝设局修史,总是希望 曲笔阿时 谀言媚主 国自称为我长,家相谓为彼短

——摘鳊自何捷《中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史官精神探索》

材料二 史官 学在史学发展中的支配地位,近代以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着中国历史几千年未遇的社会大变动,一批接受了新思想熏陶的史家纷纷研治本国当代吏、外国历史,清末更出现了 史学革命 的口号。进步的思想家、史学家批评旧有史籍只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只为朝廷的君臣而撰,不知为广大国民而撰,要求为国民写史,写国民的历史;批评旧有史籍只注重政治史、学术史,要求更多地研究民风、社会、宗教、财富、种族、工艺。官方史学也开始组织较多的力量从事外国政治、军事、科技、外交等历史著作的译速与研究。

——姜义华《从史官史学走向史家史学:当代中国历史学家角色的转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史官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史学发展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其变化的历史背景。(7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罗马共和国时期已经经成一个独立的职业阶层的罗马法学家在罗马帝国晚期已经完全官僚化了,淹没于专制统治下庞大的世俗官僚体系之中。此时,罗马法不仅丧失了它创新的活力,而且失去了它的自治地位,尽管罗马帝国仍然坚持以法治国,法学家仍然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但是,罗马法学家对法律的解答和法学家本身的地位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他们处于皇权笼罩之中,在专制统治的支配之下。法律已经丧失了它独立自治的品质,沦为帝国专制统治下的奴婢,法学家也沦为帝国皇帝的奴仆。罗马法学家作为一个独立的职业阶层,一个独立的知识阶层消失了,而基督教产生了,从此改变了西方社会的结构。

——王淑荣《西方法官职业伦理的法治底蕴——西方法治理念对法官职业伦理的影响》

材料二 辛亥革命以后至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前,一些省份制定的临时约法中都有法官资格法定反法官职业保障的内容,如《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江西省临时约法》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对法官的资格及职业保障进行了规定: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院之编制及法官之资格,以法律定之。 法官在任中,不得减俸或转职,非依法律受到刑罚宣告,或应免职之惩戒处分,不得解职。惩戒条规,以法律定之。

——郭正怀《民国时期审判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罗马法学家在帝国晚期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建立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作用。(6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一五计划成就(1957年与1952年比较)

项目

工农业总产值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钢产量

煤产量

发电量

农业总产值

粮食产量

棉花产量

1957年比1952年增长%

67.8

210.0

83.0

296.0

96.0

166.0

24.8

19.0

26.0

年均增长%

10.9

25.4

12.9

59.2

19.2

33.2

4.5

3.7

4.7


1953~1957年平均每年增长速度(%)

工业生产指数

生铁

原煤

发电量

中国

18.0

31.7

25.2

14.4

21.6

英国

4.1

5.7

5.9

下降

7.8

美国

2.8

3.9

5.0

7.8

9.1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罗斯福上台后,采取诸多措施以解决就业问题。1933年,政府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设立执行机构——联邦紧急救济署。该署仅在成立之初的一个月里,就以物品救济方式救济了近400万个家庭。罗斯福称: 在救济工作中,我们是同有正当自尊心的美国人打交道。对他们来说,单纯的施舍会伤害要求保持个人独立的一切本能。大多数美国人都想为他们所得到的东西付出一点什么。 鉴于此,政府实行 以工代赈 计划,规定有工作能力者须参加有酬劳动获得工资。并颁布《社会保障法》,创立失业保险制度,规定失业者每周可领15美元至18美元的失业保险金。

——捕编自曾贵《罗斯福新政的兢业工程及启示》

材料二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 供给恒等于需求。 经济只会出现局部失衡,资本主义经济机制具有很高的协调性,可自行调节已使经济运行重新恢复正常。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后,这一理论遭到挑战。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供给是需求的函数, 需求会自己创造自己的供给 ,即产出量和就业量的总水平决定于总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不足必然会产生大规模失业、生产过剩。达到资源充分利用和经济体系均衡的关键,不是市场和竞争,而是由消费和投资额决定的有效需求水平。为此,他主张: 国家必须用改变租税体系、限定利率以及其他方法,指导消费倾销。 战后,凯恩斯学说变成西方经济学的正统,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

——摘编自张建刚《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缺陷及其新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实行社会救济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7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凯恩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突破。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学说能成为 西方经济学正统 的原因。(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