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朝代
农业措施
西周
休耕制
战国
“尽地力之教”
秦汉
“地可使肥,又可使棘”
唐宋
禁捕青蛙
明清
“桑基鱼塘”
表4
1887年
1911年
1920年
1936年
1887~1911年均增长率(%)
1911~1920年均增长率(%)
1920~1936年均增长率(%)
整个工业
11.94
29.93
54.27
105.90
3.9
6.1
4.0
近代工业
-
3.48
10.66
32.19
11.8
6.71
手工业
26.45
43.61
73.71
3.4
5.1
3.1
下图为德国画家康定斯基的代表作《构成第四号》,画面描绘的是骑兵们的一场冲突,这场冲突通过抽象形式呈现,最后变成一种象形文字,或是变成一堆伸展开来的线条,而这些线条就像长矛样朝着战斗方向冲出去。与这一作品所体现的艺术风格最为接进的美术作品是( )
二、材料阅读
——摘编自骆徽等《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与启示》
——摘編自穆克军《文化比较视域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再思考》
三、开放性试题
时期
文书概况
周王通过诰、誓、命、训、令等文书来管理国家,这一时期文种简单,划分粗略
秦汉时期文书的文种体系日益庞大,划分也越来越细,比例最大的是有两类,一类是君对臣的专用文种(诏敕类),一类是臣对君的专用文种。从下行文种来看,秦代的诏敕文书主要有“制”和“诏”,据史记解释:“命为制,令为诏。”“制”和“诏”分别是皇帝颁布重大命令和一般命令时使用的文种。到了汉代,诏敕文书的文种有所增加,蔡邕《独断》卷上记载:“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
唐朝
唐代的正式公文有15种,主要的变化在君臣专用文种。其中皇帝专用的文种除原有的制、诏、令、册外,新增和变动的主要有批答和敕,需要指出的是,在“王言之制”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堂贴”,是开元后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独立指挥百司的公文文种,“堂贴”不必奏请皇帝批准,由三省宰相直接裁决,集体签署,其公文效力相当于国家最高政令
明代皇帝专用文种有十种,新增了谕旨,又称圣谕(上谕),有宣谕、口谕、手谕,其中手谕如需保密,可以不抄发,而到了清代,这种保密谕旨逐渐制度化。而在臣子上奏的文种中,有一特殊的公文“密疏”,是可直达御前的
——整理自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等
四、材料阅读
——摘编自任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与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分析》
——摘编自《索姆河战役》
——摘鳊自冯霞《我国近代化学先驱徐寿的贡献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