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35.2018届 重庆市高三11月调研卷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重庆市 试卷年份:2018年 题数:17 浏览数:4234

一、单选题

1.

中国古代的 乡里 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乡里体制趋成型,举凡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承担,被称为 治民之基 ,由此可知,秦汉 乡里 (  )

A.属于地方自治机关B.职官由中央直拨任免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D.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

2.

南北朝时期,夷夏之辨尤为激烈,南北方政权都以中国正统自居,讥讽斥责对方为 夷狄 僭伪 ,这一现象折射出当时南北方(  )

A.分裂对立势难消除B.对华夏文化的认同C.经济发展趋于平衡D.对社会安定的愿望

3.

《唐六典》记载, 凡市,……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众以散。 唐代中后期的诗文中则有苏州 夜市必菱藕 、扬州 夜市千灯照碧云 等种种描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夜市在唐代已经普遍存在B.诗文记录多夸张之辞,不足为信C.史料记载了唐朝不同时期的情况D.唐朝城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管控

4.

下表反映出16~18 世纪中英金、银的比价变化(据《十六至十八世纪国际间白银流动及其输入中国之考察》编制)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代

中国

英国

1534

163

1115

1580

155

1117

1635

110

113

1751

1149

1145

A.传统农耕文明全面衰退B.英国商人对华贩卖鸦片C.中国外贸长期保持顺差D.海禁政策阻滞中外贸易

5.

清政府在1893 年正式承认海外华人归国的自由权利,之后十年又陆续出台措施给予华侨投资以国民待遇,对华侨富商授予一定官职功名。这些举措(  )

A.意在分化民主革命力量B.有利于近代工商业发展C.适应了近代化外交要求D.加强了清王朝统治基础

6.

1927年7月毛泽东提出农民武装可以 上山 ,以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同月,中共中央决定组成中央前敌委员会负责领导武装暴动。这些意见和决策(  )

A.初步总结了大革命的教训B.促进了国民革命的新发展C.贯彻了八七会议的新方针D.标志着革命重心转入农村

7.

1948 年岁末,马叙伦、郭沫若等大批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北上解放区;与此同时,《蒋介石亲自策划的 抢救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 的计划却应者寥寥,这表明(  )

A.国共力量对比开始逆转B.辽沈及平津战役胜利结束C.国民党在政治上日益孤立D.新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8.

1978年9月邓小平在视察东北三省等地时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史称 北方谈话 。他振聋发聩地指出, 四人帮 要搞的 穷社会主义 荒谬至极,我们 要一心一意搞建设 。邓小平 北方谈话 (  )

A.彻底否定了 文化大革命 B.为农村经济改革推明了方向C.实现了经济工作的拨乱反正D.推动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

9.

15、16 世纪,西欧大陆出现了 采用罗马法 的热潮。恩格斯分析道,在罗马人那里, 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 但是, 市民阶级所有制进一步的历史发展,……在罗马法中找到强大的助力 。这突出说明(  )

A.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B.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C.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趋势D.客观历史发展进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10.

近代某一欧美政体, 彼固有行政府之国务大臣也,然惟对于大统领负僚属之责任,未尝对于议会而负责任,盖其系统各不相蒙也。 在这一政体中(  )

A.议会的作用极其有限B.总统掌握国家行政权C.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D.由议会选举国家元首

11.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世界上形成了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等货币集团;二战后初期,以《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建立起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这一变化表明(  )

A.世界自由贸易体制建立B.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C.区域集团化走向全球化D.国际货币金融合作机制形成

12.

右边是一组创作于20 世纪50 年代的苏联漫画作品,图一为苏联和平经济不断高涨,图二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军事化。该漫画作品(  )

  
      图一                                       图二

A.服务于意识形态的竞争B.完全不能反映历史事实C.揭示出两种经济体制的差异D.夸大了苏美两国政治的对立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 万邦来朝 的形式来彰显自身 德化来远 ,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等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积极开展主场外交,深度参与全球治理,频频提出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中国和平外交思想,也是基干对当今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这一目标不仅反映了中国国家利益的追求,同时也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于和平发展的共同诉求。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致力于探索打造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模式,承担起越来越大的国际责任,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赵晓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下的中国外交创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系走向解体的原因。(15 分)
(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古代朝贡体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 国际意识 上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的理解。(10分)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582 年,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改革历法。新历法称 格列高利历 ,最初只在法国、意大利等天主教地区采用,其后300余年间逐渐成为世界通用的 公历 (见下表)。

格列高利历大事记

17世纪末

一些新教国家如德意志、荷兰纷纷放弃宗教抵制,改用格列高利历。

1752

出于准确计算时间、尤其是外贸交往的需要,英国最终采用格列高利历并推广到其殖民地和自治领。

19 世纪末

格列高利历成为整个基督教世界的历法,并通行于美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欧洲殖民地。

19世纪70 年代起

格列高利历扩展到非基督教世界。1873 年和1875 年日本和埃及成为最早接受格列高利历的非基督教国家。1912年,中华民国宣布采用公历。

当今

公历为各国普遍使用,但很多地方性的时间体系和规则依然存在。在中国,农历和公历并存,传统节日还是以农历为准。在信奉伊斯兰教的地区,穆斯林的节日都按伊斯兰历计算。

——摘编自俞金尧、洪庆明《全球化进程中的时间标准化》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闸述须有史实依据。) (12分)

15.

【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唐朝建立后,统治者 动静必思隋氏,以为殷鉴 ,对法律进行改革。唐太宋时期修订成《贞观律》, 比古死刑,殆除其半 ,相较隋代旧律,变重为轻者不可胜记。高宗年间修订的《唐律疏议》确立了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的原则,将谋反列为 十恶 之首,规定妻殴夫量刑重于夫殴妻等。唐律总计十二篇五百零二条,其简约性即便是明清律例也望尘莫及,全面调整着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婚姻、家庭等各个领城,被后世各朝奉为修法立制的楷模。公元701年日本颁行的《大宝律令》,其篇目内容与唐律不二。朝鲜法制在高丽王朝统治的四百余年中,也基本沿袭唐制。

——摘编自曾宪义《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初法律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初的法制建设。(9 分)

16.

【历史一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战后的德国在施特雷泽曼担任外交部长期间(1924—1929年),外部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在赔款问题上,1924年由美国人主导制定的 道威斯计划 剥夺了法国的制裁权,设定了德国在5年内的赔款额度,并允诺由英美向德国投资货款。在德法关系上,德国于1925年与英法意波等国共同签订《洛迦诺公约》,满足了法国对于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要求,促进了法德两国关系的和解。在洛迦诺会议期间,施特雷泽曼充分利用其他西方国家与苏联之间的矛盾,与苏联签订了一项经济条约,后又达成了德苏中立协定。德国还积极参与非战公约的谈判,并利用谈判契机迫使法国制定了从莱茵区撤军的时间表。1926年9月,德国正式参加国际联盟,并担任常任理事国。

——摘编自孟钟捷《德国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后德国外交的国际背景。(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施特雷泽曼外交活动的影响。(7分)

17.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薛福成(1838~1894 年),江苏无锡人,近代思想家、外交家。面对晚清社会的深刻变化,他清醒地认识到,现实中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面临着全面的危机,必须 变而后能胜 。1889 年,薛福成被任命为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大臣,对西方文明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他说: 西国致治之要,约有五大端:通民气,保民生,牗民衷、养民耻、阜民财……而世之侈谈西法者,仅曰精制造,利军火,广船械,抑末矣。 对于西方文明的源流,薛福成提出 西学中源 ,认为西方无论是器物层面的艺器制造,枪炮舟车,格致诸学,还是制度层面的议会民主, 无非中国数千年所创 ;他痛心于 中国日失其传 西学日求其精 ,强调对待西学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盲目自大。

——摘编自王冬《薛福成与近代中西文化的交融公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薛福成西学观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薛福成的西学观。(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