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观点
作者、出处
共40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
(唐)房玄龄等《晋书·地理志》
共36郡(包含黔中郡和洞庭郡)
(清)钱大昕《秦三十六郡考》
共46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
谭其骧《秦郡新考》
出现“洞庭郡”的记载,此前有人认为湘西应该属于黔中郡
2002年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
二、材料阅读
——据王新环《浅论晚清民国寸期的教育改革》等
——据陈丹芳《抗战时期根据地的教育》等
——据王斯德《世界通史》等
——摘编白李琼《西欧社会保障制度》
三、开放性试题
春秋战国
公元前338年,苏秦对秦惠王说:“(秦国)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此所谓天府(关中平原)。”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
秦汉时期
史记记载,“关中之地, 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 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楚越之地(指江南地区)地广人希( 稀),……无积聚而多贫。
在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关中和巴蜀并称“天府之国”,这是我国西部经济发展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时期
唐宋时期
唐初曾转东南之粟以供京师;安史之乱后,关中粮食供给,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南宋学者说:漕运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盐池之利,今称海盐;陆海之利,今称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无闻;灌溉之利,今称浙江太湖甲于天下,河渭无闻 。
明清时期
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反映了东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据林文勋《历史上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形成及其原因》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