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51.2018届广东省五校协作体高三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18年 题数:17 浏览数:398

一、单选题

1.

(美)伊佩霞所著《剑桥插图中国史》记载,周初的一些文献把周克商描述为正义、高尚的武士对荒淫无道的君主及其谄媚之臣的胜利。该叙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

A.周人对历史的真实看法B.儒家经典在周初已成熟C.儒学否定周克商是进步D.周人谋求权利的合法化

2.

北宋大文豪苏轼说: 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佃农)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即佃农)散而田荒,日后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上述言论反映北宋(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有所减轻C.租佃关系开始出现D.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3.

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期制定了一个考成规制:以内阁稽查六科(六科是明初设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驳正六部之违误),以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六部、都察院稽查巡抚、巡按。这一规制的实施说明此时的内阁(  )

A.已经威胁到皇权B.有了一定的行政权C.取得了中央的监察权D.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实

4.

宋、元以来,人们不断把民间的种种传说加到八仙身上,使八仙的故事越来越丰富、离奇和神采飞扬,差不多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而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使八仙故事受到群众喜爱、流传不衰。这种现象表明(  )

A.古代文化世俗化趋势加强B.民间故事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求C.民间文学提升了道教的政治地位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5.

招商局开其端,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虽其中亦有成与不成之分,然其一变从前狭隘之规则 。由此可见该局的兴办(  )

A.推动民间兴起办厂高潮B.带动中国股份制公司的普及C.冲击了传统企业经营模式D.迅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壮大

6.

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 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 ,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这一认识(  )

A.强调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性B.指引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C.为国共双方和解创造条件D.为持久抗战奠定思想基础

7.

据统计,从2001年至2006年,国内共出版了20余部美国史专著。各类学术期刊共发表美国史论文332篇。学者们提交的论文中,与美国史有关的占有相当大比例。出现上述现象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建设需要B.学术研究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影响C.美国开始成为世界性的超级大国D.中美建交后外交关系发展的推动

8.

1954年教育部规定: 高中从一年级起授俄语;个别地区缺少俄语师资的可授英语;二、三年级原授英语的,可继续授英语,如有俄语师资而学生又愿意改授俄语并对英语教师能作妥善安置者,可改授俄语 。其主要目的是(  )

A.为一五计划做人才储备B.从语言上重构意识形态C.确保苏联对华的主导性D.促进外语教学的多元化

9.

所谓 要式买卖 ……是罗马法移转所有权最古老的方式。采用 要式买卖 时,当事人(主要是罗马市民)必须亲自到场,并由已达婚龄的市民五人出场作证,另由一已达婚龄的市民为司秤人。买卖时,由司秤人持秤,买受人一手持标的物或其象征物,一手持铜块说: 依照罗马法律,此物应归我所有,我是以此铜块和秤买来的 。说毕,以铜块击秤,随即交给出卖人,买卖就告成立,买受人立即取得所有权。材料表明,罗马法的特征是(  )

A.保护私有财产B.注重形式规则C.最早的成文法D.保护贵族利益

10.

18至19世纪,欧美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 自然 的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他们擅长运用比喻、拟人化等修辞手法宣传其主张,如 地球是人类的母亲 动物都是人的朋友 等等, 他们谋求一种隐喻以把好的纯朴的自然状态与(假设的)邪恶的人类行动和科学工业世界的败落及世界观相对比。 这些作品主要表达(  )

A.对科学发展的期盼B.对理性社会的追求C.对自然风光的向往D.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11.

1928年苏联私人企业在工业企业中的比重为28%,到了1933年已降至0.5%,在农业中,私人经济在同一时期由97%下降到20%,零售商业则从24%下降到零。这表明当时苏联(  )

A.经济发展方式发生变化B.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经完成C.已经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D.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已经完成

12.

1947年,马歇尔宣称,欧洲国家应主动联合起草一个欧洲复兴计划,这是欧洲各国自己的事,但需要美国的帮助。1950年,美国国务院指出,目前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不足以解决德国问题,希望欧洲国家能有实质性举措,给欧洲一体化新的活力。这明美国(  )

A.对欧洲的联合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B.以实际行动干预欧洲一体化的进程C.希望德国对欧洲一体化发挥主导作用D.把欧洲一体化作为其经济援助的前提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环保思想。我们的先人很早就认识到: 略不掩群,不取麋夭;不竭泽而渣,不焚林而猎。 《荀子·天论》中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并主张 制天命而用之 。汉代淮南王刘安指出: 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 在环保的措施上,商鞅变法规定 弃灰于道者被刑 ,甚至 断其手 。秦汉以后,山林川泽归少府管理,具体分管的有林官、湖官、陂官、苑官和畴官等。宋太祖下 禁捕诏 ,宋真宗下 禁捕山鹧诏 。明清时期,宗族制定族规,进一步强化了环境保护措施。

——摘編自张涛《中国古代的环境思想与实践》

材料二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煤得到广泛使用,煤燃烧时释放的滚滚浓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工生革命特色。紡织业的发展带动了化学工业的发展。人们不久就发明了将氯转化为漂白剂的技术。钢铁业的发展,导致英国砍伐大量的树木,随着工业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密集,排水沟设施不全,各种疾病困扰着人们。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1831年成立了中央卫生调查委员会,倾听社会声音。在各地设立卫生医官,负责治理地方环境。184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河道法令》《公共卫生法》,不久又颁布了《工人阶级住房法》,改造贫民窟,改善人们居住环境。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明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环保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环保思想实践的历史背景。(9分)
(2)根据材料,指出导致英国环境恶化的原因,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与近代英国环境保护实践的异同。(1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不同学者对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发展有不同的理解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塞缪尔·亨廷顿著

前言

第一部分 一个多文明的世界

第一章  世界政治的新时代

第二章  历史上的文明和今天的文明

第三章  普世文明、现代化与西方化

第二部分 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

第四章  西方的衰落:权力、文化和本土化

第五章  经济、人口和挑战者的文明

第三部分  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

第六章  全球政治的文化重构

第七章   核心国家、同心圆和文明秩序

第四部分 文明的冲突

第八章  西方和非西方:文明间的问题

第九章  多文明的全球政治

第十章  从过渡战争到断层线战争

第十一章  断层线战争的动力

第五部分  文明的未来

第十二章  西方、各种文明和全球文明

上述两表为冷战前后世界格局的不同认知。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阐述明确,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明朝对漕政管理极为重视,建立了从朝廷到州县的管理机构, 行漕法规 也得到健全和完善,产生了支运、兑运和直达制度。明永乐十三年(1416年)以前,漕运由粮长和里长等民役完成。会通河重修之后,漕粮远距离运抵北京, 民解 难以完成,于是明朝采用了支运法,由民户和军队相结合运粮。规定各地农户将税粮就近运到运河沿岸的淮安、徐州、临清、德州等粮仓,再由编定的官军分段沿河接运到通州。明宣德年问,因民役运粮耽误农时,同时军队运粮又多空舟往返。宣德五年(1431年),又推行了兑运法。即规定各地农户将税粮各自运到所在的州县府,兑交给那里驻守卫所军队,由军队再沿运河一直运到通州。兑运法的实施,使官运的路程南移,民运的路程相应缩短。明成化七年(1472年),又进一步推行直达法,规定由负责漕运的官军直到河南漕粮府州县码头领兑,直接运到通州,即由运军赴江南、南京附近的水次交兑,农民不必亲自赴淮、徐等仓交纳但军运路程延长农民需要付给运军的加耗运费亦有相应增加。从此漕运由民运转变为军运,官军运粮则成了南粮北运的主力。纵观明代漕运制度的演变,民运部分日益减少,而军运漕粮占主导地位,并最终取代了民运。

——整编自百度《试述明代漕运制度的变革》

(1)概括指出明代漕运改革的特点。(9分)
(2)概括明代漕运改革的历史作用。(6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一战结束后,得益于德国的战败,法国在欧洲大陆重新获得了自普法战争失败以来梦寐以求的霸权。法国凭借着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地位主宰着欧洲大陆—-它收复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且拥有德国萨尔煤矿的开采权,其丰富的煤铁资源极大地加强了法国的实力;它占领了德国的莱茵河左岸地区,莱茵河右岸50公里内的地区被划为非军事区;法国通过和比利时、波兰、捷克、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结成政治军事同盟,一方面对德国进行战略包围,一方面对新兴的苏维埃俄国进行 防疫 隔离。在两次大战期间,正是法国建立的这个安全体系,有效地保卫了欧洲的和平。

——摘自《大国地位的终结 西欧诸神的毁灭——第二次大战前的大国外交》

(1)概括分析一战后法国处置德国,建立安全体系的努力。(6分)
(2)分析法国努力建立欧洲安全体系的原因。(9分)

17.

【历史一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大师,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新旧制度交替的时代。1776年他的经济学巨著《国富论》正式出版,内容极为丰富,涉及了许多方面的经济理论,它所包括的不仅是政治经济学,而且囊括了经济史、经济学说和财政学,震撼了国际学术界,被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各个角落广泛传播。当时一些国家政府,以最快的速度把《国富论》中阐述的原理应用到具体政策中。《国富论》一书充分阐述了经济自由的思想,指出自由竞争是从人的本性中引申出来的永恒的自然规律,社会是由个人组成,个人利益的总和就是社会的利益,如果都去追求自由的个人利益,那就最能促进全社会的利益。他提出劳动是社会财富源泉的思想,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的理论,这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学说为正在成长的工业资产阶级提供有力的理论武器。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学说影响几代人的成长。英国政治经济学家马里奥特说: 也许没有任何一部当代的著作像《国富论》那样对科学经济思想和行政管理体制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亚当·斯密的这部著作所生产的影响将会持续下去。

——摘编自王岳川《一生的图书计划》

(1)指出亚当·斯密《国富论》出版的历史背景。(6分)
(2)说明亚当·斯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