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70.2018届湖南省怀化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湖南省 试卷年份:2018年 题数:27 浏览数:755

一、单选题

1.

周武王灭商建周后,改 ,并明确规定王位只传长子,而且是 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 。这表明周朝(  )

A.宗法制开始确立B.家国体制最终确立C.宗法制得到完善D.开始实行王位世袭

2.

历史学家李治安评价某一制度: 它是中央集权模式的演化形态,它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与单纯的地方分权。 这里李治安评价的制度指的是(  )

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

3.

商鞅改革和梭伦改革都发生在人类的 轴心时代 ,两次改革的目标和内容都有着本质区别,这就决定了其在制度法理、公民资格、政治参与等方面存在着根本差异。这两次改革(  )

A.确立了东西方政治传统的基调B.对于贵族特权的态度截然相反C.都缩小了政治参与群体的规模D.差异源于两人思想意识的差别

4.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认为: 美国革命(独立战争)实际是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运动内部的一场冲突。 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  )

A.革命的历史任务是争取美利坚民族独立B.革命的指导思想是卢梭的主权在民学说C.革命的历史使命是改造本土王权的统治D.革命的对象是实行民主的资产阶级国家

5.

1815年英国政府为了保护土地贵族的利益,通过了《谷物法》,规定对谷物的进口实行限制或禁止,以保证谷物的价格水平。19世纪上半叶,英国国内开始反对《谷物法》甚至出现了 反谷物法同盟 。这一变化主要说明(  )

A.英国谷物价格超过世界平均水平B.英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动C.英国国内谷物出现供过于求现象D.英国 世界工厂 地位开始确立

6.

加尔文在宗教改革中提出,神职人员的产生,应通过教徒的投票选举;即使教会的首脑,也要服从 由信众兄弟组成的大会 的决定。这在当时的实质意义是(  )

A.建立高度自治的教会组织B.阐述教会组建的民主原则C.打破天主教皇的至高权威D.破除人们对上帝的迷信崇拜

7.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提到:孙中山看到了西方的民主、独立与繁荣,但也看到了西方为工业化问题所困扰。为预防资本集中他主张节制资本,为应对中国人口的增长超过土地面积的增长带来的土地问题他主张平均地权。这反映了孙中山(  )

A.深受中共民主革命思想影响B.立足中国国情又借鉴外来文明C.吸取了民主革命失败的教训D.侧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8.

在某一时期,湖南某地出现了群众成群结队争着卖鸡,挤不上卖就急得直哭,说是带回去就要归公了;甚至有农民烤了一个月需要的粮食饼子,怕办起食堂后粮食就要归公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社会主义改造引起群众的恐慌B.大跃进 挫伤群众的生产积极性C.右倾错误遭到人们的自觉抵制D.体制调整导致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9.

河南大学李振宏用数据库方法对西汉、东汉时期各10部名著的关键词出现次数进行了数据分析(如下表,单位:次)由此可知两汉强调(  )

时期

著作

西汉

《史记》《春秋繁露》等10

970

1790

1612

1273

1282

359

574

918

东汉

《汉书》 《论衡》等10

822

1720

2052

1540

1922

539

643

1679

A.礼乐文明B.以法治国C.以孝治国D.外儒内法

10.

1842年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50卷, 长计 只限于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之后他将其扩充到100卷,增加了西方政教国情等很多内容,如美国制度等。这一变化表明魏源(  )

A.主张借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B.意识到中西方制度的差异C.认识到鸦片战争的真正败因D.倡导清政府进行制度变革

11.

有学者认为 经济上,辛亥革命爆发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远未达到资本主义革命水平;政治上,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封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思想上, 三民主义 只是革命的理论纲领,并没有深入人心;目标上,仅仅完成了一次有限度的王朝更替,没有彻底摧毁封建王朝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又走上了军阀割据的道路。 该学者(  )

A.认为资本主义道路不适合中国B.不认同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C.正确全面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D.完全否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12.

2017年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 十四年抗战 概念的函》。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全面排查,凡有 八年抗战 字样,一律改为 十四年抗战 ,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由 八年抗战 十四年抗战 的变化,意在(  )

A.否定国民党自始至终坚决抗日的态度B.弱化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抗战的作用C.突出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D.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持续性

13.

二战后西欧不依赖美国而独立的同时,东欧正从苏联获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据此判断当时的两极格局中(  )

A.冷战重心地区变更频繁B.冷战出现持续缓和态势C.美苏两国形成军事僵局D.美苏两国敌对意识淡化

14.

一位美国学者评论说,1956年,毛泽东向政治局提交了供选择的建议,即他的《论十大关系》,这篇讲话虽然用词、含义模糊,但要求却十分清楚,描绘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发展战略。对 完全不同的发展战略 的正确理解是(  )

A.根据国情自主探索建设之路B.完全抛弃苏联的发展模式C.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15.

下表是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对比。这反映出(  )

中国

西方

1596年刊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637年刊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1639年刊出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1642年刊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1513年刊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1628年刊出哈维的《血液循环论》

1632年刊出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1687年出版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A.中国古代科技已全面落后于西方B.西方已经进入了民主社会时期C.当时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D.西方科技逐渐具有近代化特征

16.

1862年5月8日,敌视太平军的《中国邮报》写道: 断言太平军占据的地区已是赤地千里未免有点夸大其词。他们占领了生丝的主要产区浙江湖州,长期以来运到上海的生丝大部来自他们的占领区;绿茶产区杭州和安徽太平也有相同的情况。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该报是要揭穿那些敌视太平军的夸大不实之词B.太平天国对列强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C.太平军占领区的农作情况比清政府统治时期好D.当时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区的经济秩序相对稳定

17.

新航路开辟后热衷于探险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看到可以用白银跟中国人做生意,便掀起了一场银矿开发狂潮。整整两个半世纪,美洲的巨额白银不断的流入中国。这反映了(  )

A.白银流入促进了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B.对外贸易增加使中国小农经济开始解体C.中国商品满足西、葡两国的市场需求D.西、葡已成为明朝政府最大的贸易伙伴

18.

辛亥革命以前,人们谈论较多的是中西问题,很少涉及中国古今问题,而新文化运动时期则集中讨论古今问题,尤其是文化上的古今问题。此变化实质上反映出(  )

A.中外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B.对中国社会改造的层次加深C.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减弱D.文化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

19.

据记载,1916年上海一家并不显赫的运输洋行,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之内,就收到了铁路、面粉厂、纺织厂等工业行业的订单20多张。此现象说明(  )

A.中国工业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B.重工业已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C.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大发展空间D.实业救国 已经开始变为现实

20.

唐代出现了大绢行、小彩行、丝帛行、米行等行会名称。诸行设行头,行头的责任是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有时行会还要协调官府平抑物价,稳定市场。这表明(  )

A.行会是政府控制商业的机构B.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C.行会有利于商品市场合理化D.农产品商品化水平大大提高

21.

下图6是一幅题为《反全球化者的全球化装束》漫画。对其解读符合事实的是(  )

A.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B.反全球化已成为各国主流民意C.只有发达国家是全球化受益者D.维护国家主权必须抵制全球化

2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发达国家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经济增长乏力给其福利制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考验。对 经济增长乏力 的正确理解是(  )

A.国家干预过多,主动性不足B.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业繁荣C.企业成本增加,竞争力降低D.增长模式变化,新经济出现

23.

从1985年开始,国家由 以调为主 ,转向 调放结合 ,除了有计划地提高部分粮食收购价格外,还取消了粮食派购制度,实行合同定购,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即实行 死一块,活一块 价格双轨制 。材料表明当时(  )

A.农民可以自由销售粮食B.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深入C.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D.传统经济体制有所改变

24.

1946年9月19日,丘吉尔在苏黎世大学发表题为《欧洲的悲剧》的演讲,他强调: 为把这项急迫的任务完成好……英联邦、强大的美国,而且我真挚地希望还有苏联,都应该成为新欧洲的朋友和保护者。 这说明丘吉尔(  )

A.主张建立包括美苏的欧洲合众国B.认为欧洲联合是欧洲自己的事情C.主张英国在新欧洲之外发挥作用D.认为欧洲统一需要各国力量帮助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明朝中前期,国家实行朝贡贸易和 海禁 政策,中国民间海外贸易商人沦为非法的私商。隆庆元年(1567年)海澄月港部分开放海禁以后,中国才正式形成合法的民间海外贸易商人。这一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 主要掌握在闽广商人手里 。史载,广东 民之贾十三,而官之贾十七……近而广之十郡,远而东西二洋,无不有也 。……以伦敦公会大商人为主的英国特许贸易商人在这一时期英国海外贸易商人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1500年他们控制了英国出口贸易量的一半,到16世纪中叶甚至达到90。但是16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学徒法案》(153年颁布)的实施,来自绅士、骑士、贵族以及农民等各个阶层的人员都参与了英国海外贸易。

——摘编自张乃和《15—17世纪中英海外贸易商人主体权利之比较》

材料二 1903年3月,上海绅商集会反对俄国侵占我国东北地区,即曾公开表示 我辈同为国民,休戚与共 ,应 合心协力,团结一气 。不仅如此,当时的商人已不再拘泥于士农工商的传统定位,他们将自己誉为社会的中坚,自豪地表示: 今日实业之世界,论人数以商界为至众,论势力以商界为最优。 有的声称: 今日之商家,实操我民族存亡起废之权者也。 有的指出: 追文明进步,出产丰富,器用繁多,万国交通,因利生利。而商人居中控御,握一国之财政权,而农、工之有大销场,政界之有大举动,遂悉唯商人是赖。

——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商人思想观念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5—17世纪中英海外贸易商人的异同点。(1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商人群体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从而,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领域里交换的激励。制度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中的社会深化方式。因而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是无可争议的。不同经济的长期绩效差异从根本上受制度深化方式的影响,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摘编自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严复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撰文说, 南昌教案 廉州教案 中虽然有外国传教士被杀,教会房屋被毁,但因官方处理得当,没有酿成大乱。由此,他看出了 黑暗中渐露光明之意 。他承认这些 教案 的发生, 教中人皆有激变自取之道 ,但他仍认为主要是 吾国小民之失教而顽愚 。因此他要求 今日聚众昌言爱国之演说家 且置文明排外之谈,而亟图教育之普及,则吾国庶有豸乎(祸乱得解)”在严复看来,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所谓 文明排外 也是谈不得的。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严复以上言论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严复对时局的看法,并做出简要评价。(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