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李贽形象
形象特点
评论者(生卒年代)
“异端”、“妖孽” 、“罪人”、“小人”
离经叛道、带坏士风、颠倒是非
黄宗羲(1610—1695)
乱天下、导致国家灭亡
方以智(1611—1671)
反封建、反专制的斗士
具有人道主义等,又有封建主义的局限性
侯外庐(1903—1987)
思想具有近代原理和近代精神的思想家
发现新的人伦物理,突破儒家的伦理规范,提倡具有近代意识的“欲”、“利”等概念
岛田虔次(1917—2000)
和平中立国家
印度、缅甸、印尼、阿富汗
接近和平中立国家
埃及、苏丹、尼泊尔、叙利亚、黎巴嫩、也门、沙特、柬埔寨、老挝、锡兰
接近反对和平中立国家
日本、泰国、菲律宾、土耳其
总额(*1000英镑)
制成品 (%)
粮食(%)
原料(%)
1804—1806
50619
1729(3.4)
21444(42.4)
27446(54.2)
1814—1816
64741
731(1.1)
27602(42.6)
36408(56.3)
1824—1826
56975
892(1.6)
20563(36.1)
35520(62.3)
1834—1836
70265
1926(2.7)
20680(29.4)
47659(67.9)
二、材料阅读
——摘编自梁金霞《法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探析》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三、开放性试题
——姜广辉、程晓峰《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形成的原因——从西周的宗法制度谈起》
四、材料阅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摘编自迈克尔·霍华德《欧洲历史上的战争》
——摘编自张守广《卢作孚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