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86.2018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18年 题数:17 浏览数:632

一、单选题

1.

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这一制度(  )

A.削弱了地方权力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C.加强了中央集权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

2.

王阳明提出 致良知 知行合一 的工夫论,强调道德实践不再是迫于外在天理的合目的性行为,而成为真正意志自由的主体行为。王阳明的主张(  )

A.彻底否定程朱理学B.明清之际进步思潮C.维护封建道德伦理D.逐渐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3.

历史叙述一般包括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和历史解释等。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李贽形象的历史叙述

李贽形象

形象特点

评论者生卒年代

异端妖孽 罪人小人

离经叛道、带坏士风、颠倒是非

黄宗羲16101695

乱天下、导致国家灭亡

方以智16111671

反封建、反专制的斗士

具有人道主义等,又有封建主义的局限性

侯外庐19031987

思想具有近代原理和近代精神的思想家

发现新的人伦物理,突破儒家的伦理规范,提倡具有近代意识的等概念

岛田虔次19172000

这反映出(  )

A.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B.历史解释目的在于揭示历史事实C.时代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D.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

4.

清初小说《姑妄言》曾写到: 你道这好儿子不送去念书,反倒送去学戏,是何缘故?但他这昆山地方,十户之中有四五家学戏。以此为永业,恬不为耻。 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B.经济发展推动观念转变C.小说成为文学主要形式D.民众需求促进戏曲兴盛

5.

魏源在《海国图志》主张 奏仿钦天监用西洋历官之例,行取弥利坚、佛兰西、葡萄亚三国各遣头目一二人,赴粤司造船局,而择内地巧匠精兵以传习之 并延西洋陀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其驾驶攻击 。据此可知魏源(  )

A.形成了系统学习西方的思想B.是近代化运动实践的先驱C.改变了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D.为洋务思想形成奠定基础

6.

为了换取各省政治支持,南京国民政府于1928年正式将土地税划归给各省管理,放弃了对创造国民总产值65%的农业部门的任何财政权力,中央财政总收入主要依靠关税、盐税、统税等城市税收和工商税收。这一做法可能使(  )

A.中央集权面临着新的挑战B.城市经济重要性明显高于农村C.农民税务负担将大大减轻D.中国失去农业现代化发展契机

7.

1936—1937年,北京、上海等地的马克思主义者和进步的文化人士联合开展了一场新启蒙运动,他们提出 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 科学与民主,第一要自主 等口号。这说明(  )

A.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紧密结合B.儒学是抗战时期的精神寄托C.民族危机促进文化自觉自信D.民主和科学是首要追求目标

8.

下表是1955年中国政府制定的《参加亚非会议的方案》中对亚非会议参会国的划分。这一划分(  )

和平中立国家

印度、缅甸、印尼、阿富汗

接近和平中立国家

埃及、苏丹、尼泊尔、叙利亚、黎巴嫩、也门、沙特、柬埔寨、老挝、锡兰

接近反对和平中立国家

日本、泰国、菲律宾、土耳其

A.为后来三个世界划分提供了依据B.对参会国进行了客观公正的分类C.受到当时国际格局和冷战的影响D.表明了中国外交政策的日益成熟

9.

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社会的情况日渐复杂。智者学派以 人是万物的尺度 为依据,认为世上没有绝对真理可言;而那些保守派(以苏格拉底为代表)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担心它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两派争论(  )

A.导致民主的衰败B.引起社会的分裂C.促进阶级的分化D.利于思想的进步

10.

英国进口贸易总额及百分比统计表(1804—183) 

总额*1000英镑

制成品 %

粮食%

原料%

18041806

50619

172934

21444424

27446542

18141816

64741

73111

27602426

36408563

18241826

56975

89216

20563361

35520623

18341836

70265

192627

20680294

47659679

以上数据最能表明英国(  )

A.原料短缺制约经济发展B.经济对外依赖程度不断加深C.进口增加导致资本外流D.殖民掠夺提供巨大经济红利

11.

一战期间,美国政府成立了战时工业局、军需品采购委员会、物价管理委员会、食品管理局、战时贸易局、战争保险局、战时金融公司等机构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计划和统制,这些措施(  )

A.为后来的新政提供了实践经验B.借鉴了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C.宣告了自由放任政策已经失败D.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

12.

1990年5月至9月,美、苏、英、法与东西德召开了四次 2+4”外长会议,讨论德国统一问题,会议主要围绕 统一后的德国与北约华约的关系、德波边界的确定、四个战胜国对德国的权利与责任的终止 等议题展开。同年10月,两德统一。这反映了(  )

A.美苏对峙格局的终结B.区域集团化进程加快C.苏联在东欧战略收缩D.大国影响力作用强劲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耶稣会教士法鲁担任教育部长,提出《法鲁教育法案》,规定学校应完全服从教会;僧侣有充任教师的优先权。针对这种现状,法国著名的共和派领导人茹尔·费里率先举起教育改革的大旗,1882年3月颁布了《费里法案》。该法案将教育的领导权收归国有,设立了国民教育最高委员会,取消了耶稣会员施教和管理学校的权力。免除公立学校、幼儿园的学费,免除师范学校的费用。还规定 6—13岁的儿童无论男女,都要接受公立或私立学校的教育。为确保义务教育法的实行,法案规定,每个省都要建立男女师范各一所,其经费由地区支付,校舍建筑及设施和牧师工资由国库发放。

——摘编自梁金霞《法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探析》

材料二 190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奏请改革科举,清廷乃于1901年9月颁布兴学诏书,改书院为学堂。1904年清政府颁布由管学大臣张百熙和张之洞等拟定的近代学堂章程 癸卯学制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份量仍很重。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1906年正式成立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端。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于1912年至1913年陆续颁布了各级各类学校令,即 壬子一癸丑学制 ,强调教育宗旨为: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废除了读经课和不合民国宗旨的教科书,取消了进士出身奖励,确定了妇女的受教育权利和男女同校制度,同时筹办各级女子学校。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法国教育改革的背景和特点。(1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前后中国近代教育的变化趋势,并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由于血缘宗族社会是中国数千年传统社会的基本形态,其中孕育生长的传统价值观念,便成为引导这一社会形态稳定发展的核心力量。换言之,正是血缘宗族社会的内在需求,为以伦理道德为特色的传统价值观提供了存在的合理依据,而作为中华元典的 六经 ,正是传统价值观的承载者。它们共同塑造了中国 连续性 形态的文明。

——姜广辉、程晓峰《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形成的原因——从西周的宗法制度谈起》

运用相关历史知识,对材料中中国文明 连续性 形态的成因进行探讨。(说明:可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修改补充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李仁孝(1124年—1193年),即西夏仁宗,十六岁即位。在位期间采取附金和宋之策,稳定外部环境。重用文化程度较高的党项和汉族大臣主持国政,设立各级学校,推广教育,实行科举。尊崇儒学,大修孔庙及尊奉孔子为文宣帝,建立翰林学士院,编纂历朝实录。天盛年间,颁行法典《天盛年改新定律令》。尊尚佛教,供奉藏传佛教僧人为国师,并刻印佛经多种。
1170年,处死权相任得敬,粉碎任得敬分国的阴谋。此后,李仁孝对武官不太信任,政策多重文轻武,导致军备开始废弛,战斗力减弱,西夏晚期的战争屡战屡败,国家于仁宗末年开始走下坡。但总的来说,他统治期间为西夏的盛世,也是金国、南宋的盛世,三国之间战争甚少,因此李仁孝能专心料理国家内政。各汗国羡慕西夏之强盛,纷纷朝贡。西夏文化臻于鼎盛,为党项文化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李仁孝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仁孝改革的影响。(7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尽管经历一战并对战前军国主义化怀有深刻的反感,但反感的情绪并不是普遍的。许多人从战前稳定的、具有爱国与传统价值观念的世界进入混乱的、受挫的、革命的世界,因此感到受了欺骗;不少人想寻找替罪羊;不少人企图通过新的民粹组织重建军事统治的辉煌;不少人则看到利用暴力在国内或在国际上通往权力高峰的可能性。这些极右的政治运动引来了 法西斯主义 并认为战争已不仅是国家政策的一个可行性工具,而且是一种人类自我调节的活动。这时的欧洲没有对曾有的军国主义思想进行否定,调门反而比从前更高了。
表面上看,1918年获胜的是那些信奉来自启蒙运动的自由民主原则的国家,它们建议建立国际性的 法治原则 ,抛弃把战争作为政策工具的做法。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社会中众多的传统结构毁于战火,这大大加强了左翼革命力量,他们认为未来一千年国内与国际必将发生武装冲突。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胜的欧洲大国因此处于这样一个位置,即除非它们有力量去推广实行,否则就无法强化它们所认同的意识形态,而少了美国,它们就没有这种力量。其结果是,《凡尔赛协定》签订十五年后,欧洲国家发现自己又在准备战争。

——摘编自迈克尔·霍华德《欧洲历史上的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的欧洲出现哪些局面为二战爆发埋下祸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少了美国,它们就没有这种力量 的原因。(7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卢作孚(1893-1952年),重庆人。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26年创办民生轮船公司,开始了他的航运之路。1927年8月,卢作孚聘请丹麦工程师勘测设计修建北川铁路,1935年3月全线通车,成为四川的第一条铁路。
1930年,卢作孚创办北碚私立兼善中学。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诠释了 兼善天下,兼善教育 的办学理念,立校训 舍得干,读兼善 传承至今。同年10月,三峡染织工厂由峡防局工务段改组成立,卢作孚任董事长,是四川第一个机械织布厂。
1935年,美国捷江公司和一个英国轮船公司在竞争中垮台,11只大轮船为民生公司收购。日本的轮船公司由盈转亏,悄悄退出川江航运,川江航运逐渐被民生公司统一。1938年秋,武汉失守,卢作孚集中全部船只,不顾日机狂轰滥炸,经过40天的奋战,终于在宜昌失陷前,把大量人员和迁川工厂物资抢运到了四川。
1950年,滞留香港的卢作孚回国参加政协会议,并把民生公司滞留在海外的船舶基本开回大陆。

——摘编自张守广《卢作孚年谱》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卢作孚兴办实业和教育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卢作孚对中国近代化所做的贡献。(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