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33.2018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北海、崇左三市二调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试卷年份:2018年 题数:17 浏览数:2344

一、单选题

1.

商鞅师承儒家,却转行法家之道,他在《商君书·画策》中说: 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 这说明当时(  )

A.儒家与法家追求的目标相悖B.儒法在实践中出现融合倾向C.法家意识到教化作用的局限D.以仁义治天下成为主流意识

2.

西汉中期的《史记》记载人物籍贯以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绝少以郡命名;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人物籍贯时,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由此可推知(  )

A.宗法制已完全退出两汉政治构架B.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C.以县为主导的区域观念逐渐形成D.封国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占主导地位

3.

书院是古代民间的教育机构。比较唐代、宋代书院分布图(图中数字为各地的书院数量),由此可推断出的结论是(  )

 

A.宋代书院的分布范围趋于平衡B.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日趋一致C.文化教育重心随经济重心南移D.书院的制度化趋势在不断加强

4.

下表为明清时期进士的出身情况统计资料

时期

平民家庭出身

低级官员家庭出身

中高级官员家庭出身

明代

467%

28%

505%

清代

192%

184%

624%

明清平均值

311%

116%

573%

据此可知(  )

A.科举促进社会公平但作用有限B.科举制主要为士族子弟服务C.家庭背景与科举成就毫无关联D.寒门向上层流动的难度降低

5.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的义利观,有的秉承重 的义利观,同时倡导求 ;有的推崇通过 商战 来维护利权,进而维护 ;有的倾向通过兴办实业来求 ,实现富国强国。这些义利观(  )

A.旨在宣扬中体西用的价值B.减少了社会变革的阻力C.具有救亡图存的时代特色D.强化了传统的纲常伦理

6.

20世纪初,革命党人高举排满兴汉的大旗发动革命并取得了胜利,中华民国建立后,《临时约法》提出五族共和的治国理念,这成为中国最有政治影响力的口号之一。这反映辛亥革命(  )

A.消解了民族压迫与歧视的现象B.促使中国主要矛盾发生变化C.有力促进了近代民族意识形成D.实现政治民主化的完全转型

7.

国民政府在《民国二十六年度国防作战计划》中指出: 组织义勇军并别动队,采游击战术,以牵制敌军,并扰乱其后方。 之后各战区先后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幵展敌后抗战。上述主张和举措(  )

A.旨在变敌后战场为正面战场B.适应了开展持久抗战的需要C.表明国民政府坚持片面抗战D.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

8.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

A.都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B.分别标志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C.都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D.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

9.

古罗马万民法的发展主要源于裁判官的告示,裁判官的告示一般包括三种因素:现存地中海商法中的某些规定,剔除了形式主义的市民法旧法,裁判官的个人公允正义观念。这表明万民法(  )

A.保留了习惯法的随意性B.以贵族利益为立法依归C.主要处理经济利益关系D.具有开放和实用的特性

10.

1881年11月,德皇威廉一世发表的《黄金诏书》宣称: 社会弊病的医治,一定不能仅仅依靠对社会民主党过火行为进行镇压,同时要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福利 ;他认为社会保险是 一种消灭革命的投资 。这反映出(  )

A.德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B.工人运动催生社会保障制度发展C.工业革命消弥了德国的社会矛盾D.政党斗争制约了德国的统一进程

11.

阅读以下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均增长率的比较统计图。该图反映这一时期(  )

A.美国经济因冷战对峙而陷入低迷B.日本国力超越美欧跃居世界首位C.经济力量决定一超多强政治格局D.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并有高速发展

12.

史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 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 文中 灾难 的含义主要是指(  )

A.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强B.战争与革命再次成为世界主题C.俄罗斯与中国结盟挑战美国霸权D.美国丧失干涉地区冲突的实力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出现了一种名为 代耕 的新式耕地工具,农业普遍使用简单机械,如筒车、龙骨水车等,还有人将当时传入的西方技术,即所谓的 泰西水法 引进农业。而且,当时人已知道对不同土壤施用不同性质的肥料,有些地方农民还懂得使用砒霜拌种防治病虫害。通过稻麦参种、棉麦套种、粮豆间作、粮菜间作来提高复种指数,是明代农业的一个特点。这使得土地得到了充分利用,单位面积的产量有可能提高。除了传统粮食作物,这一时期还从国外传进了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其中主要有玉米、红薯、花生等,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与广泛种植,使许多无法种植稻麦的旱地和山地得到了充分利用,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增加了粮食总产量,改变了中国人的传统食品结构。此外,明朝经济作物种植规模扩大、品种增多和专业经营趋势增强,农业发达地区的地主已不再满足把土地出租,而是雇工经营全部或部分田地,这对中国的传统农业产生了积极影响。

——摘编自王玉祥《明朝简史》

材料二 16世纪,英国许多土地所有者为了增加现金收入,开始试验改进耕作方法和牲畜饲养方法。他们多施肥,引进新的农具,引进新的作物,采取更科学的轮作制。但只要土地仍由众多的贫困而守旧的小农在耕作,投资是不可能办到的事。因此,议会便通过数以百计的 圈地令 ,准许用栅栏、围墙或树篱去圈占往昔的公有土地和自由牧场。这样,土地便处于私有制的支配之下,由个人加以经营。同时,由于大土地所有者拥有如当地治安官一样广泛的权力,他们要使那些小土地所有者卖光土地,或者采取各种方式把他们驱逐出去,就更容易了。结果,土地和农业劳动力的生产率被大大地提高了。英国的食物供应在不断增加,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在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却在减少。这被称为是英国的农业革命。

——摘编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朝中后期,中、英两国农业发展中的异同点。(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业发展对同时代中、英两国产生的影响。(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富强一词用法的演变

历史时期

内涵与用法

明代以前

指富足而强盛,或指使富强而强盛。因与儒家社会组织原则相矛盾,时有贬义。

明末清初

在明末经世思潮中出现正面使用富强的例子。

19世纪4060年代

常用来描述外国国力强大,开始获得正面意义。

19世纪6080年代

许多人主张以富强为中国的目标。富强的目标包含工商、国防两方面的内容。

19世纪90年代

使用次数出现高峰,开始包含政治组织方面的内容,如工商、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20世纪初

随着反清革命思潮兴起而较少使用,但清政府将其含义进一步拓展,包括立宪、地方自治等内容。

1919年后

富强用来概括清末的维新运动,多具批评性。如本来士绅阶级不但不肯革命,而且摧残革命,帮助反动势力;名说也要变法维新,要谋富强,而又反对下等社会握权……”

——摘自金观涛《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要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928年北伐基本完成后,国民党宣告训政时期开始。根据孙中山的训政思想,国民党陆续制定了各项训政时期的政策,将地方自治作为实施训政的基础工作和重点内容。为此,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许多涉及地方自治的法规,如《区自治施行法》《乡镇自治施行法》等,制订了较为完备的地方自治制度。地方自治主要是县以下的区、乡镇,区和乡镇自治组织主要包括居民大会、自治公所和监察委员会三种,相当于议决、行政和监察三权的分立。其中,居民大会权力最高,地方自治的所有重要事项均由居民大会审议和决定,职权很大,包括选举和罢免自治首领人员、制定和修正地方自治公约、审议和决定地方自治事务等。根据规定各级自治组织的自治事务包括户口调查、土地调查、建筑公共设施、举办教育、推进国民体育和卫生、发展农工商业和垦牧渔猎、风俗改良、举办救济等等,地方上的事务几乎统统包括在内。但由于社会环境的掣肘,多数地方的自治组织不能行使各自的职权,以至于多流于形式,有名无实。

——摘编自黄珍德《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地方自治制度探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民政府实行地方自治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国民政府推行地方自治的影响。(7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13—1914年西姆拉会议召开期间,英国代表麦克马洪在会外以换文形式同当时西藏地方政府代表秘密炮制了一条新的中印边界,即 麦克马洪线 ,把边界从山麓向北移至喜马拉雅山山脊。历届中国政府对此都没有承认,当时英国政府不敢公开把该线画在地图上,直到1936年,这条线才出现在英印地图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从实际出发,主张 中印双方应该考虑历史的背景和当前的实际情况,根据五项原则,通过友好协商,全面解决两国边界。 而印度独立后却继承了英国对中印边界的划法,并利用中国忙于朝鲜战争之机,加快向 麦克马洪线 推进,于1951年完成了对该线以南九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的吞并,而且宣布把包括 麦克马洪线 在内的、印度单方面主张的整个中印边界视为不容更改的正式边界。从1961年起,印军在中印边界西段开始大规模越过传统习惯线,妄图以武力实现其所坚持的中印边界。1962年,中国军队被迫进行自卫还击,痛击印度侵略者。至此,中印关系全面恶化,外交关系一度由大使级降为代办级。

——摘编自康民军《五六十年代中印边境冲突的原因探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印边境冲突爆发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印边境冲突的影响。(7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长期任职于史馆,郁郁不得志, 故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 。在《史通》中,刘知几对史书编写方法的探讨相当细致,他依照流派和体例,将众多史书概括为《尚书》家、《春秋》家、《左传》家、《国语》家、《史记》家、《汉书》家等 六家 和纪传体和编年体 二体 。由于纪传体占优势,其编纂技术也更为复杂,所以《史通》对纪传体的分析较多。同时,他费了不少笔墨探讨史书行文的技巧、风格等问题,指出不能盲目照搬前代史家的记事方式和言辞。此外,刘知几提出 三长 论来判断史家的地位,即 。史才,指编纂史书、叙述史事的能力;史学,指掌握丰富的史料,学问渊博;史识,指正确的观点、见解和秉笔直书的精神。
刘知几对撰史中故意歪曲史实的 曲笔 现象给予了愤怒的批判,鲜明地提出了 直笔 论。但刘知几没能将主直反曲的观点贯彻到底,他说: 史氏有事涉君亲,必言多隐讳,虽直道不足,而名教存焉。 《史通》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古代史学批评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较全面的理论系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刘知几对史书编纂的认识。(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刘知几的史学思想。(9分)

Baidu
map